「……以浙江市場為例,除了原有兩大國有石油公司,大型石油公司的名單上又出現了「浙江石油」這個名字。過去一年,浙江石油一鼓作氣拿下178塊加油站建設用地,它直接以加油站3.0版本起步,所有站點都定性為綜合能源供應站。……」(原文來源:中國石油報)
「能用支付寶/微信嗎?」
三四年前,不管是吃飯、買菜,還是去加油,顧客總是不忘跟店家再確認一遍。
人們的生活支付方式從現金到線上,能走得如此之快,除卻技術的革新,平臺的推廣,少不了人的需求做的重要導向。
加油站,一開始是賣方主導的油品買賣。
對比其他許多零售的商戶,眾多加油站是較晚形成線上支付規模的。
加油是硬需求,油品生意本身是不愁買賣的。
從90年代後期開始,國有石油公司是市場的主導,全國6800座中國石油加油站,沒有非油業務,沒有其他服務,就是加油,把站點都做起來就是了。
不管是所謂的「加油站1.0」還是「加油站2.0」,在過去的近20年裡,即使加油站豐富了便利店業務,非油業務也僅佔汽柴油的4.02%(2019年,中石化數據),過去「場貨人」的模式,依舊是市場上最常見的形態。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油老闆開始真正思考怎麼吸引客人,從考慮「油」變成考慮「人」的呢?
這必須要從市場的逐漸飽和開始說起。
加油站從什麼時候開始搞些「花裡胡哨」的了?
2018年,國內正式取消外資連鎖加油站超過30家需要中方控股的限制,外資加油站企業迎來了蓬勃生長期。
而在同一年,全國的加油站數量突破10萬,其中中石油、中石化佔一半左右,另外的一半則是中海油中化民營等其他加油站。但銷量上,民營加油站的僅佔總銷量的三成。
有力競爭選手的入場,數量的增多、空間的擠壓,這一切都讓老闆們提高了警惕。
近兩年只要隨便打開一個加油平臺,對比附近加油站的價格,就能瞥見一絲市場競爭的激烈;而只要加油時候往周圍一看,就發現大部分場地足夠開闊的加油站都安裝了自動洗車機,配合著各種紙巾、瓶裝水、玻璃水,以此招攬來更多的客人。
在資金短缺和場地允許的情況下,大部分加油站都會考慮加裝一臺自動洗車機——「你看看別的油站,像中石油、中石化這些行業的巨頭早就裝備上了,而那些洋牌子,每建一站就會配套裝上洗車機,每次路過都能看到一長溜在等候洗車的隊伍,這不是眼見為實的『引流效果』嗎?」
加油站越做越不像加油的了
事實上,一件裝備,只要越來越多人「穿」上,優勢就會逐漸扁平,成為常規化的必要配備。
在大家都有的情況下,你沒有,就是你的「劣勢」。
從紙巾、到便利店、到洗車機,現在趨勢一致地增辦各種設備,都是加油站在避免自己邊緣化的舉動。
與其說加油站越做越不像加油的,更不如說,加油站市場成熟,面臨轉型,格局正在快速轉變,更聚焦顧客需求、更注重綜合功能。
2.0時我們還需要平臺給顧客發簡訊、發消息,告知他們哪個加油站在搞優惠活動,打折力度多少,靠送點小禮品給顧客表達一些誠意,而正在實現的3.0,就是顧客要啥,油站給啥。
新能源車多了,充電樁安排上;車主長期駕駛疲勞,現磨咖啡安排上;偏遠郊區購物不方便,綜合超市安排上……
你還覺得你以後只送紙巾玻璃水合適嗎?
想想你的客戶真正需要什麼,在你的「綜合能源站」給安排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