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平發布
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
權威發布 服務民生
對於很多開平人來說
今天是特別的一天!
等墟
墟,是開平對民間市集的通稱
俗話說:「北有趕集,南有趁墟」
我們開平人叫「趁墟」為「等墟」,
等墟,是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
糧油果蔬、針線衣物都不能輕易買到
家裡的一切吃穿用度都要提前規劃
等到墟日再進行一輪添置
在開平,有一個
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獨特墟市
每年農曆八月十一如期到來!
一年一度
總能吸引各地人群湧入!
三百年不變
專屬開平人的獨家記憶!
· 一 起 去 樓 岡 等 墟 啦 ·
這份傳承三百多年的獨家記憶便是
長 沙 樓 岡 網 墟
今天一大早
開平樓岡網墟如期開市
一條數百米長、近10米寬的馬路
被分成三列,路上擺設了許多攤位
墟上賣網的、買網的,看熱鬧的,人頭湧湧
叫賣聲,討價聲,人聲鼎沸
各種攤位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漁具
有大型的網罟繒
小小的蝦籠、漁網、繒、鱔籠等
還有一些叫不出名的漁具
目及之處都是網的世界
· 猜 漁 具 ·
以下圖片中的漁具或其他手工製品
你能叫出它們的名字嗎?
相信很多年輕的朋友都跟小編一樣
一頭霧水
小編試著猜猜看哦
歡迎「專家」留言糾正
與大家分享~
漁具一:
小編猜這應該是捕蝦籠!
橫置在水邊,在籠裡放釣餌
早上放置好,晚上來收蝦
漁具二:
這個絕對錯不了!
對!就是最經典的「漁網」~
既簡單又實用
漁具三:
這個...是鱔籠?
知道的大神,留言告訴小編吧!
除了漁具之外
還有一些手工製品值得一看
這種手工製作的船隻模型
帶回去擺在家裡應該不錯
· 你了解長沙樓岡網墟嗎 ·
據了解,樓岡網墟是廣東省目前最大的網墟。開平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河網密布,水上人家眾多,漁民眾多。這一帶被稱為「疍家」的水上人家以捕魚為生,過著獨特的水上生活習俗。
自明朝末年起,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一,在開平市長沙樓岡墟都舉辦網市交易,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由於所在地是長沙樓岡的緣故,當地人稱之為「長沙樓岡網墟。」
據《開平縣誌》記載:「是日,凡順德、新會、新興、恩平、臺山各縣漁民所織造之網,先期運至,以待發售。其鄰縣購網者亦結隊齊到,初十夜旅客露宿,擠擁達旦,他市所未有。」
前來網墟買賣的並不限於開平本地人。網市前夕,鄰近縣市如順德、新會、高鶴、新興、電白、恩平、臺山、陽春、陽江等地的漁民或廠商把織造之網,陸續運到,以待發售。來自外縣外省的客戶亦結隊而至,通宵露宿,擁擠達旦。
樓岡網墟為當地漁民,甚至臨近縣市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平臺。在這裡,既可以將自己辛勤織好的漁網或者其他工具進行銷售,賺取錢財;又可以物色一張好的漁網,來幫助自己捉到更多的魚,一舉兩得。
雖然現在樓岡網墟呈現衰退的狀態,但這種墟日早已超越了單純集市的範疇,成為現今仍得以原汁原味保存下來的開平地方特色民風民俗之一。
· 網墟背後的故事 ·
網墟的來由,源自開平的船民響應反清復明的起義。據《樓岡月刊》主編吳汝煥介紹,當時正值明末清初,各地農民為反清復明而起義。開平的船民黃三、溫觀彩等為了響應南海黃簫養起義,通過農曆八月十一舉辦網市活動,以「神仙網」為號召,聯繫組織各地船民和起義軍。
雖然最後起義失敗了,但樓岡網墟卻保留了下來,一直延續至今,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神仙網」雖是神話傳說,但卻充滿了人民當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相傳樓岡網墟始於明代末年,每逢農曆八月十一,一定有一位神仙拿著一張漁網來到市場出售,誰能買到這張「神仙網」,不管在什麼地方打魚,都一定會獲得豐收。因此,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十一這一天,附近幾個縣甚至是廣西、福建等外省的人都遠道而來,在樓岡趁網墟,希望有幸能買到這張「神仙網」。
吳汝煥認為,傳說終究是傳說,樓岡網墟的興起與繁榮應歸功於樓岡便利的水上交通,在清朝初期,公路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更談不上有汽車,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船。這就給樓岡網墟的延續提供一個天然的條件,而樓岡近海,水路交通非常便利,廣州、江門或其他一些沿海地方都可以坐船來這裡。
(以上圖片來自開平廣播電視臺,轉載需註明來源)
如今電商興起
新型的網購方式更受寵愛
但人們也依舊懷戀墟日
不僅是因為有熟悉的特產
更有那濃濃的鄉情
關於樓岡網墟
你又有什麼故事?歡迎留言
原標題:《旅等墟咯!今天,天南海北的人湧入開平!為了這場300多年歷史的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