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鶴山,有一種情懷叫「趁墟」!墟日147?258?369?你還記得?

2020-12-11 讀懂江門

雖然現在城區鄉鎮的商住環境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鶴山人還是沒有忘記一項活動——墟日趁墟。不過,隨著墟日文化漸漸被淡化,年輕一代,可能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墟日為什麼叫墟日?

在北方,有趕集一說。而在廣東本地的鄉鎮農村,也有類似的集市,我們稱之為「趁墟」。鄰近的墟市,「墟日」一般會錯開,要麼是農曆「147」、「258」,要麼就是「369」。每當墟日,附近的農民市民就會自發地集中到墟市所在地,形成一個臨時的交易市場,十分熱鬧。

↑ 上世紀70年代,人潮湧動的墟日(網絡配圖)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糧油果蔬、針線衣物都不能輕易買到,大部分人家裡的一切吃穿用度都要提前規劃,等到墟日再進行一輪添置。

鶴山各鎮墟日是幾號?

粗略歸納:沙坪2、5、8,古勞 4、7、10,龍口3、6、9,雅瑤1、4、7,桃源3、6、9,共和1、4、7,鶴城3、6、9,宅梧2、5、8,雙合3、6、9,址山1、6,如有錯漏或其他,歡迎留言補充。

舊時因交通不發達,鶴山人賣東西只得靠肩挑步行,後來是騎自行車,有農用車的載著自己的產品去赴墟,現在幾乎是騎電動車、摩託車,或自駕。步行的大都是墟場附近的人。

↑ 上世紀80年代,平時墟日,人潮湧動的沙坪

↑ 上世紀90年代,平時墟日,人潮湧動的沙坪

墟場上交易的商品一般為日常生活用品、農用物資及服裝蔬菜、海鮮冰鮮、家禽肉類等等。

各墟場按其歷史習慣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攤主把自己產品擺在規定的地方去賣。墟日,無論春夏秋冬都是車水馬龍。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

尤其是春節前後的墟日,人口回流,賣貨的、囤貨的、看熱鬧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群來回湧動,馬路水洩不通。

墟日這天有什麼看頭?

墟日喧囂熱鬧、人來人住,鄉土味十分的濃鬱。在馬路兩邊,攤主習慣把東西往塑料編織袋上一擺,就大聲的吆喝起來。

甚至有見過很純樸的做法,菜農賣菜不用守著,標個價,掛個礦泉水瓶,買菜的自覺投幣,就可以把菜拎走。

老人在墟日擺攤,賣幾件自己編織的竹籮竹筐,或是什麼小物件,總能遇見「熟人」一起聊幾句,「個孫幾大啊」「做阿嫲/爺未啊」,閒聊家長裡短。

家禽,山貨,土特產,幾乎成了每個墟日的必需品,此時也是檔主們最高興的日子。

從前生活比較清苦,許多大人在墟日的時候將平時勞動所得拿到墟鎮上賣錢,用來補貼家用,購買種子肥料農具家禽,或是供小孩讀書。

偶有大師露面,看個手相,給新生兒求個名字,又或者寫對福聯。

墟日裡,大人有大人的買賣樂趣,小孩也有小孩的簡單快樂。「趁墟」買點零食吃碗雲吞或吃串牛雜,就十分知足。

看到好吃的東西太多了,就算無錢買,三五成群去湊熱鬧,看著別人吃,忍著口水,也是樂趣多多。

……

小編最記得,小時候陪阿媽去趁墟選雞,看到選雞的人一會捧著雞在耳邊聽,一會摸雞腳看屁股,一直覺得奇怪。後來阿媽跟我說:放耳邊聽,是了解它有沒有哮喘,如果有哮喘就證明這雞身體不好;看腳是要選腳大圓潤的,這樣才長得好;看屁股是看看它的消化有沒出問題。符合這些條件的就證明它是個好雞,可以買買買!

所以,趁墟都可以學到好多課外知識。

最深刻印象,就是賣藥的。猶記賣老鼠藥的小販,為招攬生意,一邊用真老鼠演示一邊吆喝:"老鼠藥,老鼠藥,家家用得著,一家買到了,鄰居都安樂,上夜吱吱叫,下夜死翹翹"。

以前的墟日上還可以看到有閹雞、賣豬仔、切菸葉、補鍋頭、街邊理髮的等等,近些年我都沒有再見過。

(閹雞 )

(賣豬仔)

(切菸葉)

(補鍋頭、駁煲底、焊洋錫)

(街邊理髮)

……

墟日,是農耕時代的一抹亮色,人們在這裡聚散往來,精神與物質的交集,構成了一幅愜意自得的鄉鎮圖景。

如今,還有墟日?

隨著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城鎮建設形成了規模,2000年後就感覺墟日慢慢淡化,近10年物質豐富,人民生活富足,在鶴山各街道、鄉鎮,幾乎每日都是墟日,街市每日都營業,所以平均日流量區別沒有從前那麼明顯。

譬如:沙坪新華市場,街坊早晚的買菜時間,來自四面八方的土特產流動性攤檔,幾乎每天都在巷子裡擺賣著。

又譬如:桃源鎮桃源市場,除了固定鋪位攤位的商家外,規劃了一些「自產自銷零擔擺賣區」,每日分早市和晚市兩個時間點,也就沒有特定墟日才擺賣的概念了。

| 小編寫在最後 |

習慣了逛超市逛網店,就算去菜市場也覺得是買菜的任務而已。其實,我也幾乎忘記了「墟日趁墟」這個習俗。

不過偶爾路過菜市場,會勾起一些記憶。小時候鎮上有類似公社的騎樓商鋪藥鋪,中間有塊空地,369墟日攤販們才擺賣,有一次我坐在老爸的自行車後面,從墟場旁邊的斜坡上衝下來,想著看熱鬧沒抓穩,整個人都飛了出去,趴在泥土路上臉上一陣刺痛,沒了一小塊皮。還有逢年過節,阿媽會帶著兄弟姐妹幾人搭車去沙坪邋遢街趁墟,都系騎樓風格,百貨門口人山人海……

也許是歷史厚重的人民會堂,也許是這裡的淳樸民風,也許是舊物都是似曾相識……看到宅梧鎮荷村年廿六的「桔子墟」時,我是十分有感觸的,小時候就是類似這種墟日趁墟的感覺。

其實鶴山還有地方仍講究墟日的文化習俗,只是小編不知道而已。

墟日趁墟是幾代人的記憶,有經歷的鶴山人,你有多久沒去「趁墟」了?墟日是147?258?還是369?你還有印象嗎!

相關焦點

  • 147?369?258!肇慶人,你有幾耐無去「趁圩」了?
    ▲小時候大人說帶我們「趁圩」時我們的心情……「趁圩」?什麼叫「趁圩」?對於80後以前的肇慶本地朋友們應該還是挺知道「趁圩」,但是年輕一代可能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趁圩(墟)的粵語發音、趁圩(墟)的意思。在北方,有趕集一說。而在廣東本地的鄉鎮農村,也有類似的集市,我們稱之為「趁圩」。
  • 在樂從,有一種街坊情懷叫「趁墟」.
    無論時代點樣變遷,城市如何推進,「趁墟」哩個古老嘅集市文化,都會一直傳承落去...大家都知道樂從有鋼鐵,有家私,但未必知道我哋其實仲有個「墟」。「3、6、9、」,「1、4、7、」,「大笪地」都系屬於我哋樂從人嘅集市情懷!
  • 本周六,到石馬桃花公園趁「桃花墟」咯~
    眾所周知白雲桃花雅集將於本月26日舉行白雲桃花雅集將在本月26日舉辦,關於這場文化盛事,還有這些故事……值得期待的是當天在石馬桃花公園除了書畫、文學名家現場創作還有個「桃花墟」可趁據了解由於今年氣溫適宜石馬桃花公園的桃花如今恣意盛放在近2000株桃花樹中趁墟想想都有點小激動你和桃花有個「約」↓↓↓1月26日(周六)9:30-16:00第三屆均禾桃園新春墟日活動將在這裡舉行▼▼▼據了解,活動由均禾街黨工委、均禾街道辦事處
  • 147/258/369農村趕場,趕的是一種寄託,一種逢集必趕的情懷
    我出生在重慶郊縣的一個小山村,村莊外面有一條流過兩個場鎮的江水。兒時去集鎮上沒有公路和公交車,走路要走一個多小時,當然也可以凌晨四五點鐘起來去碼頭上坐一兩個小時的船到集市上。在以前,交通沒有現在那麼便利,也沒有現在那麼多的商店和超市,智慧的人民按147/258/369各個約定的日子在某個場鎮集聚,並把自己的東西帶上聚到一起,販賣、交換一些自己過剩的農產品、或是自己製作的農用工具等,這樣一個集市就出來了。大部分的人已經形成了一種有事沒事去集市上轉轉的習慣,現在這種逢集必趕的習慣很多人仍然保留著。多年的習慣成了一種寄託,一種逢集必趕的情懷。
  • 旅等墟咯!今天,天南海北的人湧入開平!為了這場300多年歷史的墟...
    等墟墟,是開平對民間市集的通稱俗話說:「北有趕集,南有趁墟」我們開平人叫「趁墟」為「等墟」,等墟,是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糧油果蔬、針線衣物都不能輕易買到家裡的一切吃穿用度都要提前規劃等到墟日再進行一輪添置
  • 四會以前鄉鎮圩日是這樣的!你還記得嗎?
    因為個陣時有一樣嘢,趁墟每逢每逢農曆的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等日子就喺墟日,每家每戶都肯定會去趁墟。各鄉鎮的墟日有不同的日子。兩個相鄰的墟鎮,佢地嘅墟日總是相鄰一天而不會重複,咁樣就可以等買賣雙方都有較多的交易機會。
  • 香港印象 天光墟 富裕的貧窮
    那麼今天就先分享一篇關於天光墟的故事,也藉此督促我把她寫完。深水埗有兩個不見光的墟──天光墟和午夜墟。(午夜墟我留到下次再講吧)粵語中「天光」即天亮的意思,天光墟就是每天深夜四、五點開始運作,天亮即完結的特殊墟。為什麼天亮就要完結呢?因七點食物環境衛生處的人員開始開工了,所以要必須在七點清場,避免被檢控。
  • 香港花墟裡的多肉植物
    認準B出口到了地面,先冷靜不要急著過馬路,我們第一要做的事情是分清東南西北,地鐵出口站附近會有指示地圖,它會告訴你我們在啥地方,北在哪~  首先我們要找到地標:旺角警署!沿著旺角警署再找到太子道西~~(看下圖的箭頭指示)太子道西朝東走300米,你會發現路邊的花花草草越來越多啦~~恭喜你~~我們的目的地找到了~~花墟。
  • 上澤墟 明代十三墟 繁盛不稍減
    上澤墟主街道呈南北走向,長約300米,兩側現存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築83棟。    核心提示    走進臺山最古老的墟鎮之一上澤墟,能看到歷經400年不減繁盛的熱鬧。自明代起,當地鄉民一直延續著逢「4」、「9」趕墟的傳統習俗。相比臺山多數已經荒廢的墟市,上澤墟的繁榮在商業、建築學、地方史學、宗教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 甲東半島,清仔墟!
    加微信:jdts0660 ,報料你身邊的事!
  • 夜訪翡翠聖地:四會天光墟
    在這裡給即將奔赴四會的朋友提個醒,記得避開下午五六點的行駛高峰期哦,不然你會感受到我的感受。也正因為如此,當最後把車停在四會玉博城的地下車庫時(現在免費的哦),竟有一種小小的解脫感。離開車子狹小的空間後,隨之而來的,是成年人不露痕跡的雀躍:嚯嚯,天光墟,我來了哦。當然,我們並沒有直奔天光墟,雖然我很想這樣做,但成年人的世界裡,自己最想做的事總是要放到最後的。
  • 五百年牛墟六易其址
    而橫瀝牛墟又以其交通便利、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名聞遐邇。據康熙年間東莞縣誌記載,「二月望日,山谷民大集三角山唐家村諸處,以農器耕牛貿易,曰犁耙會」。三角山唐家村又叫「山塘村」,即現時的橫瀝水邊平巷村,由此可見,早在明末清初,我鎮已經出現了耕牛交易的圩市。
  • 【饒客情韻471】鬥墟
    據現有典記史載,客家先祖最早入饒可追溯至南宋,先祖們因地制宜,傍山而建,逐水而居,經漫漫歲月變遷,形成了三處人口較密集的區域,也就是現在的茂芝,饒洋,新豐三鎮,有人的地方就有商品交易,於是集市就產生了,也就是客家人俗稱的「鬥墟」。茂芝墟始於明代,最早鬥墟地址於今茂芝石路街縱北的一條老街,因街上古榕下有一小廟,故稱「廟子前墟」,茂芝墟的稱呼較晚。
  • 邂逅清平古墟
    清平古墟與觀瀾古墟、東門老街、沙頭角老街堪稱深圳四大古墟。           青平古墟建村始於南宋,已有700多年歷史。在這裡,最為著名的古建築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石拱橋,永興橋,此外,這裡尚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新橋糧倉以及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點廣安當鋪、老式店鋪和民居等。
  • 美食車有望進駐深水埗墟市 特色美食賀新歲
    農曆新年期間趁墟,光顧街頭熟食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近年農曆年期間亦曾舉辦多個墟市或熟食墟市。據了解,下月農曆新年期間,深水埗楓樹街遊樂場的墟市將會與美食車合作,以提供特色食品,雙方現正商討具體細節。至於油尖旺區,繼前年否決熟食墟市計劃後,雖然獲區議會表態支持,但仍未能落實在區內設立熟食墟市。
  • 舌尖上的鶴山:大口墟的鹹煎餅、牛脷酥和開口笑,你吃過嗎?
    說起古勞水鄉大口墟的聯興茶樓,相信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遠近馳名的薩其馬。
  • 藏在番禺鬧市清河49墟,沿襲著山區農村的趕集模式,場面異常火爆
    在全中國的版圖中,如果有誰提到千年商都,南方海上絲路起點是哪座城市?那麼我們一定會異口同聲的回答,廣州。沒錯,廣州在全中國的版圖位置上,一直扮演著千年商都,海上絲路的重要角色。可是,在商業如此發達的廣州有一個地方,番禺清河綜合市場,在陰曆每月中尾數逢四逢九的日子裡,都有一種趕集,廣州番禺街坊們把這種趕集日叫「墟市」,又叫「趕墟」。
  • 香港「鬼市」——見光死的「天光墟」,正在消失的墟市蜃樓?
    趁墟,其實就是到墟市上買賣貨物,也就是我們說的「趕集」。天光墟是在省港流行的一種市集。起初是為了躲避食環署管理人員的監管以及不阻礙正常道路的使用,後來衍生出墟市文化。星期一至日都有擺賣,營業時間大約於清晨5點半至7點。商販於一個個發泡膠箱上,擺著一袋又一袋的金魚,場面十分壯觀。每日清晨5時,當大家還在熟睡的時候,天光墟的商販陸續到達,開始準備擺檔。旺角天光墟售賣種類眾多,不單止有金魚、熱帶魚等,亦有水族用品、蝦、龜及水草等等。不少人都會攜帶電筒或者用電話去照一照,挑選反應活潑的金魚。
  • 白雲區現存唯一善堂藏身石龍墟,當地人都不一定知曉!
    在神山鎮石龍墟,依然留存著白雲區現存的唯一一所善堂——興仁善堂。這所善堂由本土鄉紳捐建,歷經百年風霜,如今整體結構基本保存完好,極具研究價值。曾是墟市矛盾調停場所石龍墟,是舊時神山村民常趁的墟市之一,大約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有近300年歷史,據傳是兩譚、大石崗、朗頭等村的鄉紳籌建。相比石龍墟在本土中的盛名,興仁善堂卻鮮為人知,只在當地少數老一輩中流傳。
  • 【農墟預告】8.23 來農墟,種月亮,領月亮樹!
    承載著回憶的味道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不論時空如何變換,這種熟悉的味道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溫馨畫面都依然會深藏在你的腦海之中。快來農墟為製造美好回憶選購本土當季好食材吧! 處暑風涼,收割打場滿地黃,家家修廩倉8月23日,農友收穫來分享,街坊趁墟迎秋收 【開墟時間】8月23日,星期六,10:00 - 18:00【場地支持】東方寶泰購物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