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重慶郊縣的一個小山村,村莊外面有一條流過兩個場鎮的江水。兒時去集鎮上沒有公路和公交車,走路要走一個多小時,當然也可以凌晨四五點鐘起來去碼頭上坐一兩個小時的船到集市上。在以前,交通沒有現在那麼便利,也沒有現在那麼多的商店和超市,智慧的人民按147/258/369各個約定的日子在某個場鎮集聚,並把自己的東西帶上聚到一起,販賣、交換一些自己過剩的農產品、或是自己製作的農用工具等,這樣一個集市就出來了。大部分的人已經形成了一種有事沒事去集市上轉轉的習慣,現在這種逢集必趕的習慣很多人仍然保留著。多年的習慣成了一種寄託,一種逢集必趕的情懷。你還記得你家鄉是哪天趕場麼?
每次趕場,我都會去,做看客。鄉下市場不那麼文明整潔,那種野性,泥和花草的氣息,以及從外面傳入的儒雅新潮,雜集交陳在市場的人流中,讓人有如到花野流連的感覺,且年年不厭。市場是殘酷的,讓人失望的時候多,得意的時候少。那些失望的臉孔,像霜天的蘆花。可這並不影響日子,生活並不因某一方面的得失而改變方向。在鄉場上,看到為父為母的為著毫釐之利與同是為父為母的鄉鄰而爭執不止的時候,我心裡便有一種焦躁和隱痛,生活就是這樣實實在在的。
每次趕場,我都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旁觀者,而是總想著到人流中去參與去感受。雖然是可有可無的角色,感覺卻良好——這是老家的趕場。我並不想從鄉場上換走什麼,我只是想在趕場上,在鄉野的人流中,找到一些可愛,找到一些歡樂,放在心裡,帶回遠方,作思念的茶酒享用。這樣的次數很多,也是我在家,逢集必去的理由。
鄉場是個讓人感覺美麗的世界。這個世界是非常完整的,幾乎囊括和呈現了本地的各種人物和角色。種田人的淳樸、小生意人的狡黠和偏狹,在鄉場中時常碰頭。商販的各種生意手段,比都市顯得更加原始狂放。鄉下人講實惠,大方的商人得到的好處總是比刁鑽的生意人多。鄉下來的婦女或姑娘,往往是有備而來的,或買或賣,或相親會友,無論如何,都穿戴得整齊,梳洗皎潔,即便頭皮被太陽曬得發紅,即便手臂手掌黝黑粗糙。從她們的話音裡,仍能聽出一種樸實的底音,一種動人的親切。她們沒有城市女人的嬌慣和風採,實實在在,簡簡單單,另有一番素淨的美。
專為逛街而來的人,當然也是有的。那些頭髮梳得整齊油光的小夥子,那些精心妝扮過的少女,精精神神,春光滿面,心兒眼兒都透出幸福和驕傲。在人流中,在喧鬧的市場上,少女如春風中搖曳的桃花,小夥子如秋原上空曠中獨立的青樹。那神採,只讓人遐思,而不能用語言或動作去表達。看著他們,我覺得我每次來鄉場都有所收穫,仿佛他們才是我永遠的夥伴。也確實,他們在市場上,不為利來,只為青春的動人而來。看著他們,無論是大膽的,含蓄的,甚至有些張揚的,我心裡都只有一種美好的祈願:無論歷史怎樣變遷,無論將來的生活怎樣苦難滄桑,都願意他們走在我前面,帶著蓬勃的青春朝氣,走在人生的大路上。
在老百姓人來人往的場鎮上,我時常不能左右自己的情感。如果說那些山中的村莊是泉源,那些鄉路是溪流江河,這場鎮,便是海洋。透過那些賣蔬菜的、賣山果的、賣稻粱谷糠的、賣木材竹片的以及賣豬牛雞鴨的,甚至從那些屠夫油膩膩的臉上,都能感覺山地的朝氣從四面八方而來,生動又厚實,叩擊著鄉野生活的大門,往裡面塞進現實和時代氣息。當然,他們的樸素堅韌和勤勞善良是這門中永遠的內容。
市場喧鬧聲仍在轟轟傳來。鄉下的人們,山裡的人們,我的父老兄弟們,他們似乎從來沒有在乎過苦難與辛酸。他們已經習慣了祖輩們忍耐過的一切。時至今天,他們仍然淳樸,仍然愚拙,仍然勤奮,如山如水,揮走或容納人生所有的快與痛,平淡而又坦然的來去。他們是一個群體,在時光長河中,更顯出這個群體的厚實可靠。
離開趕場回家的時候,看著日漸冷落的市場,逐漸熱鬧的鄉村,田野的生機,逼退了想望的蒼涼。暮靄裡,我默默地祝福,祝福鄉親們的生活如這市集一樣多姿多彩,把生活撫弄得溫溫暖暖。是啊,溫溫暖暖。
最後附上重慶部分區縣的趕集表,以供各位懷念。
巴南區
璧山縣
大足縣 榮昌縣
墊江縣
豐都
涪陵區
涪陵區 南川區
合川區
江津區
開縣 開州區
梁平縣 潼南區
綦江區
黔江區
銅梁區
萬州區
永川區
渝北區
長壽區
忠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