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你們趕過集麼?農村會每隔4-5天在集鎮中心進行農產品、農用物資、衣物等進行集中交易,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習慣。農村人可以不知道日期,但哪天趕集會記得很清楚。人們談事情的時候除了說昨天、明天之外,很多人還會把前兩天說成是頭場,把明後天說成是下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
趕集(場)是舊社會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發達的一種產物,按理說,到了現在這樣交通便利的年代應該就不趕場了的,但人們照趕不誤。我們的縣城曾經還嘗試過趕百日場,就是取消固定5天一場的規律,每天都可以到集市上買到東西,但由於人們已經形成慣例了,結果沒推行幾天就妥協了,縣城周邊又照例趕起了場。其實,你還別笑話我們的老鄉們頑固不化。農村人們這麼熱衷趕場,的確是有原因的。
首先,儘管現在交通方便了,但是也不是家家都有小車、有摩託,很多留守農村的大部分都是老幼及婦女居多,農村有沒有公共運輸,只有在趕集那天才會有私家車集中參與公共營運;另外,即使交通方便了,由於與集鎮距離遠近不一,遠的老鄉也沒時間天天網街上跑,人流量不夠,賣東西的小販也不可能整體在一個地方蹲,因此人們還是喜歡趕場。
其次,趕場時容易買到便宜的東西。農村消費水平不是很高,雖然冷場天(不趕集的日子)也能在超市、專賣店等地方買到需要的東西,但這地方的東西由於增加了門面成本,一般價格較貴,趕集的時候小販聚集,只要你有一雙慧眼,就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不法商販抓住了人們貪圖小便宜的弱點,在集市上兜售「雞肋」商品,這就得看個人的定力了。
最後,趕集還是農村人交流感情的一種渠道。鄉裡鄉親由於相隔較遠,平時沒時間走動,藉助趕集在街上交流一下感情,互問一下近況,交換一下信息,如果有時間還可以三五相邀,找個路邊小店,喝兩杯小酒,還是非常愜意。
最熱鬧的趕集,要數趕年場了。顧名思義就是快除夕的最後一場。人們一方面要為過年採購大量的必備物資,為過年做好充分準備;另一方面,大多出門打工的人們都回家過年了,都想借最後這一場交流交流感情,炫耀炫耀一年打工的收穫,因此每逢趕年場的時候街上都會人山人海,水洩不通,如果不是有人維持秩序,估計500米的街道一天都很難走個來回,那場面太過壯觀了。
可惜這時節,打工的人們已經走遠,趕集也只剩冷清的街道了,不過小販的吆喝還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