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番禺鬧市清河49墟,沿襲著山區農村的趕集模式,場面異常火爆

2021-01-19 含笑孤煙直

大家好,我是含笑孤煙直,喜歡旅遊喜歡攝影,一直信誓旦旦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堅持著用我手心溫暖的筆,寫著帶著溫度的字,分享風景,分享路上的故事。

在全中國的版圖中,如果有誰提到千年商都,南方海上絲路起點是哪座城市?那麼我們一定會異口同聲的回答,廣州。

沒錯,廣州在全中國的版圖位置上,一直扮演著千年商都,海上絲路的重要角色。可是,在商業如此發達的廣州有一個地方,番禺清河綜合市場,在陰曆每月中尾數逢四逢九的日子裡,都有一種趕集,廣州番禺街坊們把這種趕集日叫「墟市」,又叫「趕墟」。

根據番禺墟市的規定,每月農曆尾數四九的日子就是墟日,也就是在每個月中有6個清河墟,那就是初四,初九,十四,十九……

老番禺最大最旺的墟,清河墟。番禺各鎮街都有墟,化龍、魚窩頭、東湧、新造等的墟都有數十至上百年的歷史,但論最出名以及規模最大的,必然是位於清河綜合市場的清河四九墟。

據番禺老街坊們介紹,清河四九墟原本在番禺鬧市市橋鎮內,它存在的歷史至少形成於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00年的歷史。後來由於城市建設的緣故,就把墟市從鬧市中遷出,搬到緊挨著番禺客運站的大龍街道石崗東村內,後經多次遷移,最後才落戶至清河綜合市場。

大家都知道,在很多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村,由於道路泥濘,山路崎嶇不平,如果家裡缺些日常生活用品,需到鎮上或集上去買,往往要幾個小時的山路,有時候到集市時又不能把所需品補充齊全,不是東家米店賣斷貨,就是西家鞋店賣斷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山區農村趕集就應運而生。

而在清末明初,廣州城外的番禺人民買東西不方便也大同小異。處在廣州南郊的番禺,受珠江水系衝刷分流的影響,到處是珠江河道的支流,河湧及大大小小的水道,清末明初的番禺人民,大多都是依河湧而居,而出行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船了。人們缺一點日常生活用品,就要搖著船劃著槳去集市上買,很不方便,於是,各個鎮上的墟市就出現了。

現在,清河四九墟一共有四個販賣區,可容納數百名商販同時擺賣。平日,綜合市場照常營業,販賣農貿產品,和一般市場無異。一到墟日,市場就會突然擠滿人,熱鬧非常。

含笑孤煙直那時開了一家水果店,每天都開著車到清河水果批發市場拿貨。而清河墟的每個區域,含笑孤煙直都會看到,清河四九墟的商品主要以日用品、成衣、床上用品為主,也有水果、蔬菜、肉類以及花鳥魚蟲等一些時令產品為主。就像一個拼多多網絡平臺,什麼貨都有!只要你夠耐心,你就能在清河墟上淘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新年將近,四九墟也多了商販賣揮春、對聯、利是封等新春用品。在此擺攤賣成衣的陳女士說,附近的居民來到清河墟,圖的是這邊人氣旺和成本低,「來購物的多為附近的師奶,我是薄利多銷,這些平價、質量又好的成衣很受歡迎。」

四九墟裡商販眾多,不但可以貨比三家,還可討價還價,因此,至今仍保留著相當的人氣。

據清河綜合市場管理處老街坊介紹,墟市最早是農戶趁著墟日進行物物交換,用糧食換糧食或生活生產用品。發展起來後,非農戶也會來買賣、交換,讓墟的效用和內涵得到擴展。

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對藏在番禺鬧市清河49墟,沿襲著山區農村的趕集模式,場面異常火爆,有什麼感受和想法,請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開墟了,廣州番禺最大民間集市迎來鼠年第一墟,願此情此景不再見
    生活在番禺快20年了,印象中的廣州番禺清河市場四九墟(集市),最不缺的就是人,這裡永遠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假如是恰好遇見節假日,這裡更是人擠人,想要挪下腳步都難,一個可以同時容納上百部車的停車場更是一位難求,亂停車現象是常有的事,市場廣播裡不時傳來某某號牌車主請儘快去挪車的通知。
  • 「年味」變淡又添一錘,農村趕集越來越冷清,大家都不買年貨嗎?
    在北方,趕集又被叫做「趕交流」,一個地方一個叫法,但是最多的還是稱其為「趕集」。 用北方的方言來說是趕集,用普通話來表述其實就是上街購物,只不過農村的趕集更加熱鬧、更加物美價廉。家家戶戶需要的產品,一般在農村的集會上都能搞定。但是隨著小夥伴們的長大,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十分令人惋惜的現象:趕集的人越來越少了……
  • 不買東西也要去趕集!農村人的趕集情結為啥那麼深?
    不買東西也要去趕集!農村人的趕集情結為啥那麼深?我就是從小在農村趕集中長起來的,體悟頗深。農村人愛趕集在過去特別流行,有時候他們趕了一天集什麼收穫也沒有,但是他們內心也是高興的,探究農村人愛趕大集(或許什麼買賣也沒有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1、農村在過去信息閉塞,一些地方不通電視和廣播,所以在農村能獲取外界的信息實在太少。而集市成了了解外界信息的窗口。比如了解農作物種子、化肥、農具及土特產收購買賣價格等。
  • 香港「鬼市」——見光死的「天光墟」,正在消失的墟市蜃樓?
    趁墟,其實就是到墟市上買賣貨物,也就是我們說的「趕集」。天光墟是在省港流行的一種市集。起初是為了躲避食環署管理人員的監管以及不阻礙正常道路的使用,後來衍生出墟市文化。天光,在粵語裡就是天亮的意思,天未亮商販就開始擺檔,日出後就消失於鬧市中,故又被稱為「鬼市」。香港的天光墟散布在深水埗、觀塘、紅磡、旺角、上水、天水圍等地,一般都設在行人道,或者公園裡,天橋上。
  • 農村趕集的人越來越少,不久的將來,農村集市會不會消失呢?
    農村趕集的越來越少,有很多原因,其一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大多都不在家,一般都外出務工去了,剩下的老大爺大媽們生活節儉慣了,能省就省了,好多都是自家種的一些蔬菜,所以基本很少去趕集買的。再者就是一般農村趕集都是大清早的,現在的人日子過好一些了,所以也懶了很多,特別是冬天特別冷大多都不願意出門,何況大早上去跑那麼遠趕早集呢。現在農村也興起了夜市,一般不願起早的出來,就趕夜市了,夜市現在比較趕集的人氣多太多了,所以說農村趕集估計會被夜市代替。
  • 五百年牛墟六易其址
    張揚錦一家四代牛中就見證橫瀝牛墟的六度變遷。現任橫瀝牛行行長朱樹軒從先輩的口述中,也對橫瀝牛墟的變遷有深入的了解。▲上世紀70年代的橫瀝牛墟 由於橫瀝地處蒲田片,地勢低洼,洪澇災害頻繁。橫瀝舊墟包括「賣牛埔」在內的墟市,被無情的洪災毀掉。
  • 農村俗語「冬至在月腰,趕集不戴帽」,啥意思?看農民老廖咋說!
    室外溫度已達到了零點,農家的小土炕在暖烘烘的供著熱,炕上盤坐著幾個歲數不小的農村人,在農村,這樣的場景極為常見。大傢伙兒你一言我一語的嘮著嗑,說著說的就說起了農村人都關心的氣溫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小編的鄰居老廖不愧是個高手,哪一年的冬天冷不冷?啥時候冷?
  • 上澤墟 明代十三墟 繁盛不稍減
    相比臺山多數已經荒廢的墟市,上澤墟的繁榮在商業、建築學、地方史學、宗教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僑墟檔案    上澤墟由當地陳姓鄉民始建於明代中期,為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編纂的《新寧縣誌》記載的十三墟之一,民國年間擴建成現今規模。
  • 趕集,一種獨特的鄉村文化,你趕過集麼?
    農村會每隔4-5天在集鎮中心進行農產品、農用物資、衣物等進行集中交易,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習慣。農村人可以不知道日期,但哪天趕集會記得很清楚。人們談事情的時候除了說昨天、明天之外,很多人還會把前兩天說成是頭場,把明後天說成是下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趕集(場)是舊社會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發達的一種產物,按理說,到了現在這樣交通便利的年代應該就不趕場了的,但人們照趕不誤。
  • 在鶴山,有一種情懷叫「趁墟」!墟日147?258?369?你還記得?
    雖然現在城區鄉鎮的商住環境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鶴山人還是沒有忘記一項活動——墟日趁墟。不過,隨著墟日文化漸漸被淡化,年輕一代,可能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墟日為什麼叫墟日?在北方,有趕集一說。而在廣東本地的鄉鎮農村,也有類似的集市,我們稱之為「趁墟」。
  • 「百日會戰」轉移趕集地點,規範路面管理,保障農村群眾安全出行
    貴陽的農村鄉鎮,趕場、趕集是由來已久的習俗。每逢趕集趕場,商販把水果、肉類、蔬菜、日用品、衣物等在鄉鎮指定的道路兩旁支個攤就可以販賣,不僅擠佔道路空間,也極易引發交通事故。近年來,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道路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同時農村的汽車、摩託車數量猛增,加上農村道路基礎設施還沒有得到完善,防護、警示等設施不到位,農村群眾交通安全意識也比較薄弱。依靠為數不多的民警、輔警、鄉鎮「兩站兩員」人員,很難對趕集、趕場的交通混亂情況形成有效的治理。
  • 農村春節趕集好熱鬧,趕的是一種寄託,一種逢集必趕的情懷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百度作家「遠山望芙蓉」,歡迎大家和小編一起來到遠山望芙蓉講壇,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農村春節趕集好熱鬧,趕的是一種寄託,一種逢集必趕的情懷」,歡迎大家的閱讀,同時也希望大家喜歡。趕集,一種民間風俗。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農村也開始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商鋪林立,門庭若市,大街上車水馬龍,人來客往。但是「趕集」這一民間風俗,在我們農村地區仍然盛行著。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出門打拼的人們都回家過年,帶著孩子及父母上街買一點喜歡的東西,逛逛久違的小街,特別熱鬧,走在街上都是擠來擠去的。在以前,每個地方隔個三五裡路就會有個集市。
  • 農村重大趕集活動:有老式商品賣,新式表演讓人不好意思看
    文/惜談農村重大趕集活動:有賣老式商品,新式表演也讓人不好意思看對於住在農村的朋友們來說,最重大的活動莫過於趕集了。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農村的集市也早已變了樣子,趕集也不僅僅是為了去交換或者購買一些家裡的日用品,許多農村的朋友也會帶著孩子到集市裡去玩的,不過現在集市上的有些表演活動,卻讓許多農村的大人們不好意思帶著小孩一起看。現在的農村集市上,已經不僅僅是交換一些農產品了。許多來自城市裡的新興商品,也開始走向農村。而各類的營銷方式也層出不窮。
  • 電商進商店網上「趕集」忙
    這句話形象描繪了農村居民的消費生活。然而,在濮陽縣的農村小店裡,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這些不起眼的小店正在成為電商的新寵、O2O線下的「試驗田」。12月30日,濮陽縣清河頭鄉西大韓村,樂村淘體驗店內熙熙攘攘,前來取貨、代購的人絡繹不絕,田國勤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兩個月前,身有殘疾的田國勤還只能靠賣些油鹽醬醋維持生計。
  • 農村山區經常要爬山頭,一般買什麼車?這三種車,第一種用得最多
    農村山區經常要爬山頭,買什麼車?其實這個主要是根據你自己的需要來買的,鄉居小菜老家就是山區的,我們那邊很多村莊就是在山腳下,平時去趟集市走的路一般都要上下坡幾次才到,就單是從鄉道進入我們村的那條路,離村子還有一百多米這樣,也是要爬坡的,而且是陡坡,我感覺坡度都有40度呢,那我們那邊的村民一般出行用的什麼車呢,下面說說希望給你做個參考:一、摩託車因為是山區,道路不是都那麼平的,有坡的地方比較多,所以電動車在鄉居小菜老家那邊是比較少人用的
  • 全閉環式農村廁改後續管護的「泗水模式」
    近年來,泗水縣始終把農村廁所無害化改造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程,結合泗水山區縣實際,圍繞「4+N」方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形成農村改廁管護「113」模式,有效解決了改廁管護工作中出現的維修難、清運難、利用難等問題,制定完善了全閉環式農村廁改造後續管護機制,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村改廁後續管護「泗水模式」。優化「1」項政策,強化管護機制。
  • 黃金周潮墟有新意:玩不一樣的動漫,聽不一樣的爵士
    期盼許久的國慶長假終於來臨," 嶺南之窗 " 潮墟 C · PARTY 準備了多種 " 國慶特餐 " 迎接八方來客。10 月 1 日,潮墟領潮非遺動漫藝術展正式開幕,國慶節期間更是有來自廣東省動漫藝術家協會的動漫藝術家們與市民遊客現場互動,潮玩動漫!
  • 【饒客情韻471】鬥墟
    茂芝墟始於明代,最早鬥墟地址於今茂芝石路街縱北的一條老街,因街上古榕下有一小廟,故稱「廟子前墟」,茂芝墟的稱呼較晚。饒洋墟最早的集市位於今黃崗河西岸的炙石墟,於清代早期就成為饒洋地方的中心集市,1930年鄉賢詹昭遮在關西樓元壽公田址,也就是現在的饒洋文化街,模仿高陂樓鋪建起一排十餘間樓鋪,稱新墟,1957年成立饒洋鄉人民政府後,所有的行政機構搬遷至新墟,後改饒洋墟,一直沿用至今。
  • 番禺這些主幹道車流再現
    今天上午8時許至9時,番報君在番禺廣場周邊的番禺大道、亞運大道、清河東路等主幹道觀察到,路面通行的車輛接連不斷,與上周相比明顯增多。在番禺大道與亞運大道、清河東路相交路口及番禺大道市橋二橋北岸路段,還出現短時間的車流,車多而不堵。
  •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蠡縣+曲陽縣擺地攤趕集時間表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蠡縣+曲陽縣)擺地攤趕集時間表博野縣擺地攤趕集時間表(農曆)博野縣轄2個鎮、3個鄉:小店鎮、程委鎮;東墟鄉、城東鄉、南小王鄉。),東墟鎮(南田,南陶墟),南小王鄉(南楊村,董莊),程委鎮(程委)3/8:博野鎮(南劉陀,沙窩),城東鎮(八裡莊),北楊村鎮(北楊村),東墟鎮(陳村),南小王鄉(南小王),程委鎮(南堤圈,東楊莊/東楊村),小店鎮(小店小集,白莊,周於莊)4/9:博野鎮(莊頭營),小店鎮(閆莊,西杜村,北祝),東墟鎮(小莊頭,大墟,東墟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