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鶴山:大口墟的鹹煎餅、牛脷酥和開口笑,你吃過嗎?

2021-02-07 鶴山鄉訊

說起古勞水鄉大口墟的聯興茶樓,相信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遠近馳名的薩其馬。隨著水鄉旅遊熱度不斷升溫,聯興茶樓的薩其馬幾乎每天都需要打電話預訂或者排隊才能買得到了。

然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幾款聯興茶樓出品的小吃,沒有薩其馬的光環,看起來普通又平凡,卻能讓古勞鄉親們鍾情至今。鹹煎餅、牛脷酥和開口笑酥都是常見的廣東傳統特色小吃,現在在市面買到的這幾款小吃,大部分都是機器製作、批量生產。而聯興茶樓一直堅持手工製作,每款小吃一天只做一盤,售完即止。最難得的是,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每件小吃依然只售一塊錢。這份專屬於大口墟的味道,讓古勞人永遠無法割捨。

鹹煎餅,是廣東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但它並不算被人廣泛知道。它囗感鬆脆、鹹中帶甜,其中夾雜著南乳的香味,保質期長,便於攜帶。聯興茶樓出品的鹹煎餅搭配水鄉魚茸粥作為早餐,讓你整個上午精力充沛;泡一壺清茶,吃上一個鹹煎餅,這樣簡單的下午茶,絲毫不遜色於咖啡三文治。

牛脷酥,以麵粉及砂糖混合後油炸而成,很多人喜歡將之與粥一起吃。很多附近的街坊表示,這是他們從小吃到大的零食。全手工製作的牛脷酥,蘊含著溫度,承載著人情味,時代環境都在變遷,這份微甜的味道卻風雨不改。

開口笑,這個小吃名字通俗易記,還帶著福氣,寓意吃過的人都能笑口常開,因此它也是廣東人的傳統賀年食品。開口笑呈圓球狀,外表沾著芝麻,因粉團經油炸後綻開,讓人聯想到開口大笑而得名。在古勞水鄉,香酥脆口的開口笑是一種日常零食,水鄉人大多性格樂觀開朗,臉上常掛著可親的笑容,難道是愛吃開口笑的緣故?

時光荏苒,聯興茶樓這家鄉村茶寮已陪伴古勞水鄉人走過了四十年的光景。它飽經風霜,裝潢陳舊,但依然是古勞街坊們飲早茶、吃午點、聚會聊天的休閒好地方。它見證著大口墟數十年的人來人往與悲歡離合,它出品的小吃,除了讓本地人情有獨鍾,也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有時候,越樸實無華的東西,往往越深入人心。聯興茶樓出品的鹹煎餅、牛脷酥與開口笑,就是憑著一份無修飾的誠意,緊緊牽絆著水鄉幾代人的味蕾。親愛的遊客們,經過大口墟聯興茶樓時,不妨停下來,買上一兩件「土氣」的小吃,這會讓您的鄉村旅程更加地道、完美。

相關焦點

  • 泉哥 教你做廣東名小吃 牛脷酥配方和做法
    牛脷酥是廣州著名小食的一種,甜味,又因形狀極像牛舌頭
  • 舌尖上的校園│濟南二中「雜糧煎餅」
    舌尖上的校園│濟南二中「雜糧煎餅」 2020-12-22 1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味開口酥,吃了讓你開口笑,外酥裡嫩顏值高
    美味開口酥,吃了讓你開口笑,外酥裡嫩顏值高還有不到二十天的時間,我們就要迎來春節之後的第一個小長假了。雖然現在城市都已經解封了,大家也可以自由的活動,但是這個假期還是建議大家待在自己的城市,不要去人多的地方,而且出門還是要做好防護。這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也是對這個社會負責。
  • 在鶴山,有一種情懷叫「趁墟」!墟日147?258?369?你還記得?
    ↑ 上世紀70年代,人潮湧動的墟日(網絡配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糧油果蔬、針線衣物都不能輕易買到,大部分人家裡的一切吃穿用度都要提前規劃,等到墟日再進行一輪添置。鶴山各鎮墟日是幾號?↑ 上世紀80年代,平時墟日,人潮湧動的沙坪↑ 上世紀90年代,平時墟日,人潮湧動的沙坪墟場上交易的商品一般為日常生活用品、農用物資及服裝蔬菜、海鮮冰鮮、家禽肉類等等。
  • 如果有人問你廣東有什麼吃的,請把這條微信甩給他!
    如果有人問你:廣東有什麼吃的?那麼,請把這條微信甩給他。
  • 66.666…%的山東人,竟然不吃煎餅!
    ▲ 煎餅——山東美食的代名詞。製圖/Q年來自山東大家庭的魯西北人,幾乎沒人吃過《舌尖上的中國Ⅱ》中那圓如明月、大如坐席的山東大煎餅。山東人竟然不吃山東煎餅——這到底是咋回事?一、二十歲之前,吃的都是「假煎餅」我沒吃過紀錄片裡的煎餅,但吃過魯西北平原上家家都會做的另一種「煎餅」。認識山東大煎餅之前,我心目中的「煎餅」就是油煎的餅,我們老家叫「麵糊餅」,一種由麵粉糊與鹽巴、蔥花等混合,然後攤在油鍋裡煎出的餅,類似北京的「糊塌子」。
  • 家庭版開口笑的做法,不用泡打粉,個個開口,又香又酥更健康
    這開口笑是一種傳統的中式點心,也是老北京的名小吃之一。之所以叫它開口笑,是因為這種點心個個開裂張口,就像咧嘴笑一樣。因為它的寓意非常好,所以很多地方過年的時候都會做開口笑吃,希望新的一年每天都開心,開口笑。我家寶貝最喜歡吃開口笑了,所以我平時經常會做給孩子吃。
  • 舌尖上的昔陽,是昔陽的就全吃過!
    走過不少地方,壓餅也偶有所見,但和昔陽的壓餅都不完全相同。壓餅分甜鹹兩種,鹹的裡面撒上麻籽,嘎嘣帶脆,脆裡帶香。家中常聚攏幾個小孩來壓壓餅,邊玩邊壓,邊壓邊吃,煞是一種風情。壓餅可掰成小塊裝入口袋,隨時食用。
  • 「開口笑」點心,做法和配方都給你,香酥可口,孩子搶著吃!
    有時候打動味蕾的並不是山珍海味,往往是那些藏匿於街頭巷尾的小吃,不管你是在外漂泊,還是在城市打拼,在嘗遍各種美食之後,最掛念於心的還是那熟記於心的味道。今天咚咚來教大家一道傳統美食——開口笑。小時候,開口笑這類小點心,是經常吃的小零食,其實它在家裡製作也不難。
  • 【巴閉】有人問你中山有啥吃的,請把這條微信甩他!
    、炸春卷、炸雲吞、煎年糕、煎蘿蔔糕、鹹煎餅、牛脷酥、幹炒牛河、蒸陳村粉、豉油王炒麵、星洲炒米、生炒牛肉飯、糯米餈、老婆餅、豆腐花、蛋撻、椰撻、椰絲球、水晶餅、甜薄鐣、綠豆糖水、紅豆糖水、燉蛋、蝦姑鹹水餃、銀芽雞絲春卷、涼瓜湯丸、蜜汁叉燒包、時菜生肉包、香滑麻蓉包、水果甜腸粉、魚滑釀尖椒、潮州蒸粉粿、客家糯米餈、蛋黃蓮蓉包、空心大煎堆、菊花鯪魚球、羅漢齋腸粉、蜜汁叉燒粉、鮮菇牛肉腸、沙灣姜撞奶、順德雙皮奶
  • 北京8家不吃後悔的煎餅!
    有名大煎餅,這家也是友誼醫院煎餅三大巨頭之一!從早上六點四十到八點十分這段時間,這絕對是隊排的最長的煎餅,門口沒少過六七個人。很多都是街坊、回頭客和慕名而來的食客。如果早上上這兒帶一煎餅再喝碗大興麵茶,甭提多美了~
  • 「黃金開口笑」你吃過嗎?這個傳奇的肉包子,做的快樂,吃得開心
    在這部動畫片裡面有個非常有特點的小吃,叫「黃金開口笑」。其實就是在包好的包子上面劃出一道口子,然後放到油鍋裡面炸至金黃色。說是說得很簡單,做起來有可是沒有那麼輕鬆。做這個所謂的「黃金開口笑」倒是見到過幾次,但總感覺不是很好。如今不一樣了,石子等了兩個星期的朱釐米老師,總算出新品了 —— 朱釐米版黃金開口笑。
  • 開口笑超簡單配方,不用雞蛋不放添加劑,個個咧嘴酥香又可口
    說到酥口的小零食,我覺得最好吃的就當屬開口笑了。小時候經常能在集市攤子上看到有賣開口笑、餅乾什麼的這種零散小吃的,每次都會買上一兩斤開口笑回來,酥甜的口感真是讓人慾罷不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開口笑是不含添加劑的,也不用雞蛋,最好是用簡簡單單的食材就能做出最好的味道,回油之後更好吃哦!開口笑【食材:】清水70克、砂糖100克、普通麵粉200克、小蘇打1克、食用油15克【製作:】1、奶鍋裡放上清水和砂糖,小火熬至砂糖融化稍微沸騰的狀態關火,盛出晾涼備用。
  • 紹興醉魚乾,魚鮮酒香,油潤適口,你吃過嗎?
    醉魚乾,是用鮮魚加紹興酒和香料先醃製再風乾製作而成的。魚鮮酒香,油潤適口,作為飯桌上的冷菜十分亮眼。紹興醉魚乾,魚鮮酒香,油潤適口,你吃過嗎?醉魚成幹,切成塊蒸熟直接吃,或是切成絲兒與青椒絲一拌,也是美味。時代不斷變遷,人們的生活條件愈來愈好。
  • 舌尖上的山東,山東最出名的14樣小吃,你吃過幾樣?
    鹹的「夏天是韭菜餡,冬天是白菜餡」,咬下去「滿口溢香」,「味道那叫棒」。萊蕪燒餅沒什麼特別的材料,椒鹽麵團油,主要是烤制的家什比較特別,是個類似鏤空抽屜樣的爐子,期間還要不停的翻烤,剛出鍋的最好吃,酥酥的有點椒鹽的味道 。凡在濟南住上一年兩年的人,沒有不知道萊蕪燒餅的。幾乎所有小羊湯館都供應萊蕪燒餅,掛爐燒餅外焦裡嫩。4.棗莊菜煎餅
  • 沒吃過這3個品牌蛋黃酥,千萬別說自己是「吃貨」,你吃過幾種?
    北月灣蛋黃酥(廣西南寧)、軒媽家蛋黃酥 (廣西南寧)、華美蛋黃酥 (廣東東莞)、元祖蛋黃酥 (中國上海)、百草味蛋黃酥 (浙江杭州)、黃但記蛋黃酥 (廣東佛山)、友臣蛋黃酥(福建泉州)、知味觀蛋黃酥 (浙江杭州)、良品鋪子蛋黃酥(湖北武漢)、稻香村蛋黃酥(江蘇蘇州)等等一共10種品牌的蛋黃酥,你最喜歡吃哪個呢
  • 【新樂食坊】開口笑,童年的歡樂.
    開口笑街邊小吃讓人想起童年的歡樂,一個小小圓圓的開口,我們總是要與朋友分享。香香脆脆的開口笑,都是難忘的舌尖童年。現在的它們仍然給我們帶來快樂,從難得吃上一塊到現在街邊叫賣的小吃,形式不同,味道依舊。開口笑是地道的特色小吃,真真是用料簡單,耗時短,味道香!
  • 《舌尖3》太失望?不如飲翻餐廣東早茶壓壓驚吧!
    最近,《舌尖上的中國3》正式收官,口碑卻崩塌了。
  • 好吃到流口水的4大「廣西特產」,真正舌尖上的美食,你吃過幾種
    尤其是這4種廣西特產,好吃到流口水,是真正舌尖上的美食,看看你吃過幾種呢?廣西荔浦芋頭最早知道廣西荔浦芋頭,還是小時候看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時留下的深刻印象。吃遍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那一張刁嘴,偏偏被一盤簡簡單單的蒸芋頭蘸白糖給收服了。它個頭大,一般單個重兩三斤,比小個頭的芋仔香味更濃,含水量低、澱粉含量高所以口感特別粉糯、味道清甜。
  • 肖米、燒賣與鹹煎餅
    其製法是:用不發酵的麵粉製成薄薄的皮,包餡,頂上捏成開口折兒,然後蒸熟。早在宋代,燒賣已是相當流行的食品,《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云:「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亦會。」可見其時不但飯館有燒賣,平常百姓家的巧婦亦有此手藝。燒賣,亦稱「燒麥」。《現代漢語詞典》謂:「燒賣,食品,用很薄的燙麵皮包餡兒,頂上捏成折兒,然後蒸熟。俗誤作燒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