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米、燒賣與鹹煎餅

2021-02-17 拙庵

燒賣,是一種食品名。其製法是:用不發酵的麵粉製成薄薄的皮,包餡,頂上捏成開口折兒,然後蒸熟。早在宋代,燒賣已是相當流行的食品,《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云:「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亦會。」可見其時不但飯館有燒賣,平常百姓家的巧婦亦有此手藝。

燒賣,亦稱「燒麥」。《現代漢語詞典》謂:「燒賣,食品,用很薄的燙麵皮包餡兒,頂上捏成折兒,然後蒸熟。俗誤作燒麥。」把「燒麥」定性為「燒賣」之誤,這樣的結論,亦未免武斷一些。因為,燒賣是唐宋以後才創製的麵食,此前之文獻自然闕載。而萌生於民間的事物在其初創及流傳過程中,往往沒有「規範」的定稱,「賣」、「麥」讀音相近,而且該食品的確是由麥子磨成麵粉然後加工製成,所以不能簡單地斷定「麥」為「賣」之誤。就像「茶」字,是唐代才定下的字,此前的《詩經》、《神農本草》等文獻,都作「荼」字。時代不同,用字、稱謂自然有差異,我們難道能主觀斷定「茶」正而「荼」誤嗎?更何況,「燒麥」之名並非空穴來風。清·郝懿行《證俗文》卷一[餅] 條謂:

或曰包子……綻頭者(按,指頂部開口) 謂之「稍麥」(原註:此名於古無考。今京師賣者謂之「稍麥」……稍麥之狀,如安石榴,其首綻開,中裹肉餡,外皮甚薄。稍,謂稍稍也,言用麥麵少)。

  

「燒」與「稍」同音,郝懿行因此認為應依據「稍稍用麥麵」之義,名之為「稍麥」。而且從引文中可知,清代京師一帶皆稱該麵食為「燒麥」,這已是約定俗成之事實,按照「名從主人」之原則,更不能說誰正誰誤。

潮州廚師製作燒賣時,多以鮮筍、豬肉、香菇、蝦米等切細粒作餡,味極精美可口。包好後再在開口處撒點紅辣椒、紅蘿蔔末,蒸熟後色、香、味、形俱佳。而擀麵皮的手藝,堪稱一絕:先用水、雞蛋液加少許鹽和面,務使麵團柔韌筋道。擀皮時用一種圓球狀,中間穿長把的擀麵杖滾壓薄圓麵皮的周邊。由於圓球與案板的接觸面很小,故擀出來的麵皮,中央略厚,周邊則起皺成荷葉狀。用這樣處理過的麵皮去包燒賣,外形宛似石榴花,蒸時可無破底漏餡之虞,且因皮中加有雞蛋,吃起來更是筋道十分,大有嚼頭(遺憾的是,這種絕活如今已極罕見)。這種潮式燒賣,可謂領異標新、獨樹一幟,充分體現了潮州飲食文化的儒雅精緻之特色。

但是,明明是麵食,潮人卻將它稱為肖米(或作小米,宵米),這樣的名稱,自然會引來不少關注潮州飲食文化者之爭議。楊方笙先生在第132期《潮汕文化》曾發表了《「餃」與「小米」》一文,認為燒麥「與米無幹,與小米更無幹,所以這必是誤叫,至少是音訛。」隨後張維堅先生則在《亦談「餃」與「小米」》中認定:「小」可讀〈sio2,燒2,即「小姐」、「小姆(弟婦) 」之「小」〉,「『小米』與燒賣是潮音的諧音別字。」(按,如果說「小」字的潮語白讀音〈燒2〉與「燒」字還可視為諧音的話,那麼,「米」與「賣」字又如何去「諧」呢?何況,潮人通常都叫該麵食為「肖米」而不叫「燒2米」,故此說難從。)

依筆者管見,「肖米」之得名,或許應從燒賣的傳播過程去另作探究。一般說來,名菜名點多起源於大都會,然後向周邊地區傳播。北方人擅長製作麵食,京師廚人先創製出燒賣,成為名點之後,傳到省會再傳向各州府,應在情理之中。燒賣,廣州話讀「修埋〈xiú mái〉」,與「小米」的廣州音極接近,因此,潮人在引進名點的過程中,就把燒賣訛為「小米」、「肖米」或「宵米」。這一現象,可從其它的例子中得到證實:

我們備早餐時,有時會到油炸攤上買幾個「鹹真並」——種帶鹹香味的油餅。為什麼起這麼一個怪名呢?原來,它是廣州話「鹹煎餅」的直譯。明乎此,亦就應了那句「呾破無酒食」的老話了。

知道「肖米」的本名叫「燒賣」,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起碼說,你能向外地的客人作準確的介紹;到北方想嘗嘗「肖米」時,亦能說得清,道得明,不用像打啞謎一樣用手比劃。而通過循名責實,能了解到一些物事的傳播流通過程,亦不失為開拓知識視野的有趣有益的途徑。

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頂級燒賣大賞
    、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在日本稱作焼売,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從上往下看,燒賣口外圈波浪形的麵皮隨著熱氣展開,猶如花瓣堆疊,內中餡心微露,猶如一朵朵剛剛綻放的桃花,非常美觀。如此美味,發源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南匯小鎮——下沙。「下沙燒賣」皮子的製作工藝是先由制面軋成,然後人工擀薄呈桃花狀,餡料配方,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進。鹹餡採用春筍嫩料及精瘦豬肉輔以精油和成,裡面的一口湯更是一絕(就是湯包裡的豬皮凍),稱之為筍肉餡。
  • 傳統面點之燒賣
  • 令人難忘的老味道 林記鹹煎餅
    鹹煎餅是廣州特有的一款小食,創始人譚祖是廣州德昌茶樓的點心師傅,自此德昌鹹煎餅就成了最地道鹹煎餅的代名詞。
  • 被稱「這裡有廣州最好吃的鹹煎餅」!40年老字號招牌不
    以前小編在中山喝早茶的時候吃過,在廣州還從來沒有吃過鹹煎餅。直到遇見了——  林記粥品店    鹹煎餅,是這家店的招牌廣東風味小吃,手掌大小,內裡酥軟,外表焦脆,配上一碗鹹瘦肉粥,蘸著吃,真是絕了!
  • 龍津東路這家五十年老粥鋪,老廣最認可的老火粥和鹹煎餅原來在這
    鹹煎餅這道非常傳統的老廣州小吃,各位老廣肯定是不陌生的,但是現在還在做鹹煎餅的店不多了,做得好吃的更是寥寥無幾,而這家的鹹煎餅其實還有些來頭,是當年始創鹹煎餅的德昌酒樓的原班人馬和手藝,德昌酒樓關門之後,鹹煎餅在伍湛記還繼續流傳,實在是難得。
  • 香菇豬肉糯米燒賣
    小時候吃的燒賣都是糯米的。長大了,去了北方,發現燒賣原來是羊肉的。去了廣東,燒賣原來是蝦肉的。回了家,發現我大魔都也開始流行豬肉筍丁燒賣。
  • 11道簡單好學的燒賣做法,應該是最全的做法了!!
    燒麥又稱燒賣、稍美(內蒙古寫法,音shāo mài )、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相傳,在明朝代王建立代王府之後,御膳房裡就開始了製作燒麥。
  • 總有留在童年記憶裡的燒賣
    對生活在小鎮的小夥伴來說,總有留在味覺裡的童年記憶燒賣,南北方都有,江浙、廣東叫它燒賣,四川、北京稱為燒麥,花樣繁多它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悠久,最早史料記載是元高麗
  • 舌尖上的鶴山:大口墟的鹹煎餅、牛脷酥和開口笑,你吃過嗎?
    鹹煎餅、牛脷酥和開口笑酥都是常見的廣東傳統特色小吃,現在在市面買到的這幾款小吃,大部分都是機器製作、批量生產。而聯興茶樓一直堅持手工製作,每款小吃一天只做一盤,售完即止。最難得的是,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每件小吃依然只售一塊錢。這份專屬於大口墟的味道,讓古勞人永遠無法割捨。
  • 【滇味傳奇】之「都督燒賣」
    都督燒麥是一道起源於雲南宜良的小吃,宜良燒賣,何以冠以都督二字?說來有一段趣聞。相傳,清宣統年間,宜良城有一祝氏映興園,專賣煮品,燒麥,滷菜,尤以燒麥馳名。由於食客甚多,門庭若市,供不應求,老闆想出一個辦法,食者限購3個。
  • 美事一「莊」 | 果園雞、各式海鮮、傳統鹹煎餅……南莊這家農莊你嘗過沒?
    當那盤散發濃濃南乳香氣、外皮酥脆內裡綿軟、加上白芝麻點綴的傳統鹹煎餅被端上桌的時候,一桌食客都驚呼「這就是兒時的味道」。傳統鹹煎餅視頻來源:醉美南莊吃著這傳統鹹煎餅,不禁讓人聯想到朱自清的《匆匆》。如今這篇散文入選小學課本,不知用稚嫩聲線讀著課文的同學們是否能體會其中深意呢。
  • 地瓜皮子煎餅
    我們小時候,吃地瓜幹煎餅最多,這種煎餅烙法略有不同,在磨上推的時候,放水少,糊是麵團狀的,烙煎餅時,團成一個兩手捧得動的團,抱著在鏊子上滾動,就在鏊面上粘上薄薄的一層,這滾糊的功夫要是鍛鍊的,速度要掌握好,主要是動作均勻,煎餅才厚薄一致。我曾經忍不住下手過一次,差點讓滾燙的鏊子燙破了手!從那再那不敢摸了。但幫忙燒火的事幹了不少。烙煎餅得用「煊柴火」,麥穰、豆秸用得最多。
  • 煎餅怎麼做才不會爛?
    小亮美食鑑賞 大家好 我是小亮因為中國有好多地方都吃煎餅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製作方法不同的原料。1.從原料上看可以大致分為小麥麵煎餅,米麵煎餅、豆面煎餅、玉米面煎餅、高粱面煎餅、地瓜面煎餅、還有幾種面混合的雜糧煎餅等等。2.從口味不同,有鹹煎餅、酸煎餅、甜煎餅、五香煎餅、原味煎餅等等。
  • 北京8家不吃後悔的煎餅!
    :7元❤地址:西城區留學路73號(近仁民路)個頭不算大,價錢不貴,單蛋雙脆7塊錢,醬料很全,甜麵醬,韭菜花,醬豆腐都有,味道很豐富,如果加韭菜花的話就味道就會有點鹹,煎餅全是在後廚製作的,看不見製作過程。正義煎餅隊長一直主打的是脆煎餅,連包裝紙也是這麼寫的:北京最脆煎餅,傳承八百年,北京獨一份。
  • 燒賣:內蒙古人的「老味道」
    這就是內蒙古的燒賣。 無論是歸家的遊子,還是往來的外鄉客人,每到春節,熱情的內蒙古人都會用端上一籠熱騰特的燒賣,表達心裡的歡喜。只要吃上一口燒賣,那味道都讓人流連忘返,滿口留香。正因此,老少皆宜的燒賣更是春節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
  • 潮汕風味的「雙烹粽球」為何一半甜一半鹹,為何看起來五彩斑斕?
    潮汕粽子潮汕是美食天堂,潮汕菜味道接近粵菜,但更講究原味新鮮,其中潮汕糕點米麵食的名氣不輸與廣式,南瓜蒸芋泥、落湯錢、油堆、芝麻茶、糕燒番薯芋、海石花等糕點甜品都極其可口,食完令人難忘,而肖米、粿條、草粿、甜粿、鴨母捻、
  • 永遠的地瓜皮子煎餅
    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饅頭呀、餅呀、水餃呀什麼的摻和進來了,上世紀下半葉之前,除了逢年過節、來客辦公事,一日三餐,除了煎餅還是煎餅。以至於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沂蒙人,哪頓飯沒吃個煎餅,心裡總是沒著沒落的。你要是讓他就喝幾碗麵條下地,半路也許會餓的跑回來。
  • 煎餅、饃饃、燒餅、窩窩......濟寧麵食地圖!
    有的在窩窩頭中加上菜葉、樹葉,叫菜窩窩頭;加點鹽做成鹹窩窩頭。舊時,嘉祥一帶的白面大窩窩頭較為出名。    習慣相沿的濟寧家庭食俗,受外部環境、經濟條件和生產方式的制約,飲食結構也帶有明顯的區域特色。濟寧作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區,雖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民間仍崇尚勤儉節約,不推崇奢華,講求實惠,食風莊重大方。
  • 南陽這個簡陋的攤位,導航找不到,一天400個煎餅
    從隊長那裡看到這個攤位嗎開槍後離開已經有人排隊了有兩種煎餅,甜的和鹹的讓他半鹹半甜鍋做得好,都要鹹的味道如果你得不到足夠的分數老闆行動麻利,流水先烤蛋糕再烤每次還沒準備好,就完了無保留我下次再做烤餅顏色金黃外軟裡香不管是甜的還是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