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皮子煎餅

2021-02-16 盧蒙故事


消夏第一好地方——漢街中段盱眙龍蝦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主食,就像饢之於新疆,麵條之於山西,到我們沂蒙山,說「吃飯了」,那就是吃煎餅了。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饅頭呀、餅呀、水餃呀什麼的摻和進來了,上世紀下半葉之前,除了逢年過節、來客辦公事,一日三餐,除了煎餅還是煎餅。以至於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沂蒙人,哪頓飯沒吃個煎餅,心裡總是沒著沒落的。你要是讓他就喝幾碗麵條下地,半路也許會餓的跑回來。曾經跟著本地一個團上外省旅遊,吃了半個月的大米飯,最後幾天幾個老沂蒙就是不吃了,回來一下車,攤上買個煎餅,一大口下去,眼看著眼淚刷一下就從臉上下來了。

但,你對著村裡上點年紀的老沂蒙說「煎餅」,他有可能不知道什麼黃子,因為隔著幾個村子,這兩個字的發音就很不同,就連同一個村的人,也有不同的叫法,有叫「家寧」的,有叫「年寧」的,還有叫「啊嚶」的,這差異之大,讓你想不出「煎餅」兩個字來,直到上高中,我查了好久的字典,總也找不出「家寧」是什麼!真正叫「煎餅」的,多是出門在外,吃公家飯,見過世面的主,但回到家守著四鄰八舍,也不好意思這麼說了,那樣嬸子大娘會笑話你是「坐碗來的」,犯洋暈了!

煎餅的原料取材很廣泛,小麥、地瓜幹、玉米、小米單獨或混雜都可以,但前提是先得把它們磨成糊狀,這就得用石磨了。老一輩上,要成家立業,怎麼著也得在新院子裡安盤磨,沒有磨,你就吃不上煎餅,吃不上飯嘛!現在各村都有磨糊機,加工很方便,上百斤的糧食,幾分鐘的工夫就弄好了。擱早幾年,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那時村裡還沒有這種機械,即使有了,多數過日子的家庭還捨不得這兩毛錢加工費,寧願在家推這種石磨。

只是推磨可不是個好活!特別是推第一遍粗拉的時候,死沉死沉的,這時候要把全家人套上去!爹娘當主勞力,磨棍在最前面,後面繫著大牛、二牛、大妮、二妮,一串下來。在前面打頭可不那麼好打,你一偷懶,磨棍就出溜下來了,招老的一頓胖揍!最殘酷的是,為了在天亮前把糊磨出來烙煎餅,都是提前一兩個小時推磨,在大冬天裡,天還漆黑漆黑的,把那些半大小子從暖暖的被窩裡拽出來,拴磨棍上,那是比死了都難受的!不少傢伙轉著轉著,抱著磨棍就睡了!這也就發生了很多耐人尋味的事,就是有些小孩一上磨就喊頭暈,回回這樣,於是就免於一難。到了學校,同學們一交流,就成了一個具有廣泛推廣價值的經驗。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經驗推廣多了後,最後家長也摸著門道,發下話來,不推到吐,你別想下磨,可憐的娃呀!

推磨的時候要有個掌勺的,他掌握著朝磨眼裡下料的流量大小和出料的稀薄程度,這決定著磨出來的糊是否均勻,幹稠適度。一個新手掌勺,不是下慢了,磨片之間缺料,兩片石頭磨的「吃吃」的響,就是料下急了,出來的糊顆粒太粗沒法用。因此這掌勺的人一般是家裡的女主人,孩子們誰能混到掌勺的位置,就是一個正經勞力了。再苦再累,推完磨,孩子們基本就解放了,後面的活就看女當家的了,這可是檢驗一個女人手裡的活怎麼樣,有家教沒家教的重要尺子。同樣的糊子,有的烙出來又光滑又均勻,軟香可口;有的就厚一塊、薄一塊,半生不熟的,吃著不是發「散」就是發「粘」。烙煎餅,要在鏊子上烙。鏊子,就是這種鐵製圓形如扁餅一樣的東西,有三支短足,可以放在泥灶上,有人幫著添柴燒火,這樣當然好。實在沒辦法,也可以用石塊支起,放在地上,這時候主婦既要烙煎餅,還得管緒柴火,忙亂多了。

鏊子分大中小三號,一般中號的直徑有70公分上。烙煎餅的工具,視用的鏊子大小和糊的稀稠,有點差異,基本上是這樣幾種:一是「池子」,把糊子放熱鏊子上,用它推攤,把糊子薄薄地攤在鏊面上。二是勺子和「尺板子」,要是烙「面煎餅」,糊子很稀薄,就用這兩樣配和,把糊弄鏊子上。三是「竹劈子」,這個得有六十公分長,一般在大號鏊子上用,作用也是把糊弄均勻。四是「刮板子」,這個用得最多,它就像現在裝修油漆工用的刮板,不停地在鏊子上抹、刮、擠、壓,讓烙出來的煎餅光滑綿薄如同紙張。五是「瓦刀子」,它的作用是把烙好的煎餅從鏊子上揭下來,一般是轉著鏊子的四周先劃一圈,刮掉那些角角末末,讓邊緣翹起來,再找個地方把煎餅一角掀起,邊揭邊看哪裡不肯起,隨即用它刮一下。要是連續幾張煎餅都不太好揭,說明鏊子缺油了,這就用著另一種工具——「油搭子」,這是用十幾層布縫製的方形擦子,上面滲好花生油,用它擦抹一遍後,鏊子油光鋥亮,煎餅肯揭肯起,但主婦們輕易捨不得擦,油可金貴哩。

我們小時候,吃地瓜幹煎餅最多,這種煎餅烙法略有不同,在磨上推的時候,放水少,糊是麵團狀的,烙煎餅時,團成一個兩手捧得動的團,抱著在鏊子上滾動,就在鏊面上粘上薄薄的一層,這滾糊的功夫要是鍛鍊的,速度要掌握好,主要是動作均勻,煎餅才厚薄一致。我曾經忍不住下手過一次,差點讓滾燙的鏊子燙破了手!從那再那不敢摸了。但幫忙燒火的事幹了不少。烙煎餅得用「煊柴火」,麥穰、豆秸用得最多。燒火要注意力集中,火弱了,鏊子冰涼糊子不粘,烙不成個,烙成了也揭不下來;火急了煎餅就焦糊,揭下來成碎片了,卷不成個。一般講,攤煎餅的過程火要小,攤好時火要大,總得來講要均勻,不能一會沒火,一會猛火,那樣最巧的手也烙不好煎餅,由於我習慣一邊燒一邊看連環畫,經常把煎餅燒糊了,老媽扔了刮板子就要揍!煎餅是在鏊子上硬騰幹的,和饢一樣,很耐儲存,放幾個月也沒問題。我們那春節前,都是一連烙上一大垛煎餅,能從臘月一直吃到過年割麥。幹的煎餅是卷不上卷的,必須現吃現甩水,或用蒙包袱罩在煎餅盆頂上,讓煎餅溼潤,卷得起來。這卷煎餅也講究技術,有不同的疊法,正方形的,長方形的,菱形的,吃的時候,在裡面放上菜,下頭一堵,包捲起來。以前單位有個山西過來的大學畢業生,頭一次吃這個,玩不了卷煎餅,好不容易卷上點菜,捧磁娃娃樣小心,還沒送到嘴裡,譁一下又全開了包!不同的原料的煎餅,口感是差別很大的。我上學的那個時候,村裡人基本上都吃地瓜乾子煎餅,地瓜切片曬乾了,再上碾壓成碎片,放磨上磨成糊,烙出來的煎餅口感一般,硬度太大,我們叫「欻chua嘴"。我上高中那會,一般是帶一星期的煎餅,由於是甩水卷好放包袱裡帶來的,夏天就容易發黴,吃到周三周四打開看就有綠毛了,對著它啃鹹菜,滿嘴苦鹹苦鹹的,難以下咽,有時一生氣扔到一邊,悶悶地掉幾個眼淚找個角落看書去了。

到九0年左右,各家逐漸富裕起來,在磨糊時,地瓜差裡就加了玉米或小麥,再後來就是全麥了,再到後來,又變著法加上小米或大豆,那是越來越好看,越好吃了。人總是越活越聰明,現在石磨已經退出人視線,烙煎餅也省功夫起來,曾經有過一階段,烙煎餅實現了全機械化,但吃習慣了手工煎餅的沂蒙人,對全機械煎餅吃著吃著就不想吃了,還是想念那老味道,除了實在沒辦法吃一次,多數時候還是找手工煎餅吃。雖然是說是手工,但烙的方法變了,現在沒用柴火的了,全是電或煤做燃料,鏊子還能旋轉,有手快的,一人能照看四三個鏊子,速度快了很多。並且,烙煎餅也走向專業化,不用各家各戶都下手了。村民們打工掙了錢,到加工點買來就行。這樣省事是省事了,但對我們這些曾經朦朧著眼抱著磨棍轉圈,也吃慣了媽媽烙的煎餅的人來說,吃別人烙的煎餅總是少了一點什麼味道。

                     《沂南風物誌》總第二十五期

                                                本文已發表於《中國食品報》


                              

相關焦點

  • 曬地瓜皮子
    一個秋雨綿綿的夜裡,倚窗往外眺望久盼的秋雨,窗外悽悽瀝瀝的秋雨聲勾起了我對童年曬地瓜皮子的回憶。往事已矣,而四十多年前大家曬地瓜皮子的情景又浮現在我的眼前。地瓜皮子,也叫地瓜幹。是把從地裡面刨出的鮮地瓜,切成薄片在太陽地裡曬乾。在人民公社時期,地瓜是我們老家一帶種植的主糧作物,因此,地瓜皮子又是社員的主要口糧。地瓜,生長期長達七個月左右。
  • 永遠的地瓜皮子煎餅
    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饅頭呀、餅呀、水餃呀什麼的摻和進來了,上世紀下半葉之前,除了逢年過節、來客辦公事,一日三餐,除了煎餅還是煎餅。以至於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沂蒙人,哪頓飯沒吃個煎餅,心裡總是沒著沒落的。你要是讓他就喝幾碗麵條下地,半路也許會餓的跑回來。
  • 煎餅王國
    ▲密集的煎餅攤各色的煎餅,如炸串煎餅,塌煎餅,煎餅果子,菜煎餅,還有外地傳入的煎餅,花樣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煎餅卷大蔥在臨沂的市區,除了街頭煎餅小吃,還開了很多各具特色的自助卷煎餅店。▲小小煎餅,包卷天下在臨沂這個神奇的地方,人人都是熱愛煎餅的煎餅俠。可以一年到頭不吃饅頭和米飯,卻一天離不開煎餅。煎餅有營養,又抗餓。農村人早上不吃兩個煎餅,出門幹活一天沒勁。
  • 王二羊煎餅
    給王二羊的食譜排座次,第一位的竟不是羊湯,而是煎餅,朝陽地區特有的煎餅,以喀左為代表。宋曉峰一夥山賊打劫飯店,劫到一盤餃子,宋曉峰一口咬下去,場上煽情的音樂響起,小宋臉上千變萬化,張開大嘴喊道:「好吃啊——」這情景我太熟悉了,那年我帶兒子回喀左老家,在十二德堡鎮上買煎餅卷小蔥,兒子咬了一口,張開嘴大叫:「好吃啊——」跟宋曉峰的表情一模一樣,咬下的那一節煎餅掉在地下,也跟那餃子一個下場。唯一的區別,是沒有煽情音樂。中國的煎餅分三派。
  • 《地獄把妹王》dlc煎餅食譜分享 helltaker煎餅怎麼做
    18183首頁 地獄把妹王 《地獄把妹王》dlc煎餅食譜分享 helltaker煎餅怎麼做 《地獄把妹王》dlc煎餅食譜分享 helltaker煎餅怎麼做
  • 忘不了的薄煎餅
    但一張張薄煎餅蘊含的醇醇鄉情,卻是難以泯滅的。    煎餅起始於何時,我沒有考證。但自小生活於魯中山區的我,生於斯,長於斯,吃著煎餅長大,她仿佛也是我生命的源泉。    俗話說,十裡不同俗。煎餅也有不同的做法。最常見的方法是攤的,刮的,滾的。攤的煎餅和刮煎餅的不同,主要在於工具的區別。
  • 山東煎餅做法 山東煎餅做法大全家常竅門
    山東煎餅做法煎餅果子雖然不難做,但要有工具才能做,那麼做煎餅果子的工具是什麼呢?需要準備一個刮板,這也就是用來攤煎餅果子的工具。在選擇刮板的時候,主要還是要看是否平整,有沒有味道,是否有毛刺。另外需要一個刷子,用來刷調料。
  • 煎餅怎麼做才不會爛?
    小亮美食鑑賞 大家好 我是小亮因為中國有好多地方都吃煎餅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製作方法不同的原料。1.從原料上看可以大致分為小麥麵煎餅,米麵煎餅、豆面煎餅、玉米面煎餅、高粱面煎餅、地瓜面煎餅、還有幾種面混合的雜糧煎餅等等。2.從口味不同,有鹹煎餅、酸煎餅、甜煎餅、五香煎餅、原味煎餅等等。
  • 煎餅,陪伴了我的學生時代
    煎餅,是我國北方地區傳統主食之一,起源於山東。煎餅在我國的分布地區很廣,主要集中在山東臨沂、濟南、萊蕪、泰安、棗莊、淄博、濟寧、菏澤、日照、濰坊、青島、滕州、曲阜、江蘇連雲港、徐州等地市的全部地區或部分縣市區。
  • 紅極一時的煎餅 為何變得寂寂無聞?
    就這樣,創立僅四年的黃太吉市場估值近20億,成為大家公認的「煎餅一哥」。  煎餅品類也隨著它的爆紅而成為創業創富的「風口」:「煎餅大媽月入十幾萬」「清華男棄百萬年薪賣煎餅」「美女海歸擺攤賣煎餅」「煎餅又攻陷美國」「一套煎餅果子賣到上百元」等新聞層出不窮。  以2012年為節點,一大批煎餅品牌開始湧現,其中不少成了日後煎餅市場的中堅力量。
  • 大年初一,來張煎餅,平平安安!
    一張煎餅,仿佛踏上歸途一張煎餅,幾十年的演變不變的是家鄉的濃濃年味正月初一頭一天一起感受下屬於煎餅的家鄉年味在自己家中,從姥姥到媽媽,都會烙煎餅,煎餅是屬於管麗家的年。她改良食材,做一份鮮蝦煎餅卷,在好生活中,吃一份「新煎餅」。蝦仁、炒雞蛋和韭菜,混合在一起,再用花椒油調味,捲入改刀好的四方煎餅中,放鍋中那麼一煎,蘸點兒辣椒醬,咬下一口,酥脆!以前煎餅是果腹,現在煎餅是回憶中的年除了卷蝦,各地吃法更是五花八門
  • 《西式煎餅》船火兒-協助拍攝
    西式煎餅【第1幅圖】此作品由溫州攝影愛好者孔先生在著名的黑龍江地區拍攝西式煎餅【第2幅圖】此作品由雲南攝影愛好者羅先生在著名的南陽地區拍攝西式煎餅【第3幅圖】此作品由廣東攝影愛好者都先生在著名的鹽城地區拍攝
  • 煎餅卷大蔥,是對山東人最大的誤解!
    因為在不懂得煎餅靈魂的人看來,煎餅似乎天生是和餜子(也就是油條、炸面葉子之類)聯繫在一起的。那麼,山東煎餅和天津煎餅有什麼區別呢?拿煎餅餜子和山東煎餅相提並論的人,根本不知道山東煎餅的厲害。天津煎餅,在做法上和山東煎餅類似,都是用碾子攤勻,在鐵鍋上煎成乾乾脆脆的餅。懂行的老鐵估計知道,那種像一面銅鑼的鐵鍋,正宗叫法是鏊子。
  • 二月二龍抬頭,吃煎餅,9種煎餅做法分享,快捷美味,老小愛吃
    農曆的二月二也叫龍抬頭,吃煎餅。在我家鄉,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做煎餅。相同的麵粉,不同的配料,做成千萬種口味的煎餅。這9種煎餅,一個平底鍋就能做,食材少做法簡單,方便快捷,老小愛吃,學會了,每天早餐都不重樣。
  • 雜糧煎餅、山東大煎餅都被稱為煎餅果子,為啥只有天津的最正宗?
    咱們先說說南方的雜糧煎餅,用料多為各種雜糧為主而比較黏稠,餅很薄剛出鍋不裝袋還有點脆脆的必須放雞蛋,熟了之後放上脆皮鹹菜蔥香菜還能夾各種你想夾的食物,香腸、肉鬆、培根、雞柳味道也不錯然後放上秘制的醬刷上兩下,晚上吃一個絕對夠飽腹,價格也不貴十塊之內絕對能下來。
  • 煎餅涼粉第一縣——子長縣
    不僅自己吃飽喝足,返程時還得給自己的三朋四友、家人親戚們打包帶點讓其分享,這更是事實。子長人對自己能夠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聞名於天下的品牌煎餅涼粉也深感自豪,無論是家中待客,還是走親訪友,都免不了帶些親手做的煎餅涼粉,覺得既不吝嗇,又屬美味佳餚。到子長下鄉、辦事和旅遊的客人們,覺得到子長不飽餐一頓煎餅涼粉就等於白來,甚至到了一種提起子長煎餅涼粉就要流口水的地步。
  • 子長煎餅漲價的再思考
    令人感覺詫異的是,子長煎餅也有了一個聯盟,由「子長煎餅店聯盟盟主」主導的漲價群成為了推動本次漲價的推手。在群裡,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細數一下我們做煎餅的所有原材料有幾種沒有漲價的,且不說其他的,就說主要的原材料蕎麥糝子由原來的105元一袋漲價到250元左右,食用油由原來的105元一桶漲價到現在的195元一桶,豆腐乾由原來的30元一袋漲到35元一袋,這個漲幅又有誰站出來為賣煎餅的聲張過,供貨商基本送一次漲一次,
  • 李碩 | 唐代煎餅新探
    關於製作煎餅的動物油,文獻記載很少,《證類本草》載:「野駝脂……火炙摩之,取熱氣入肉,又以和米粉作煎餅食之。」[15](P395)就是用野駱駝的脂肪煉油作煎餅。其他動物油是否也用來作煎餅?惜於史料,筆者不敢妄下斷言,只能說理論上是可能的。綜上所述,唐代烹製煎餅使用植物油較多,尤其是胡麻油,動物油使用較少。
  • 家鄉的味道(一):豬肉湯燴煎餅
    家鄉的味道(一):豬肉湯燴煎餅李銀龍進入臘月二十三後,人們開始為年而忙,而且每天忙得內容不同。「二十七,殺只雞」,從字面上看,二十七這天主要是殺雞。倒是在二十六至二十八這幾天,有條件的農戶都會攤煎餅,而攤煎餅這一天,又都伴之煮肉。而肉,幾乎都是豬肉。這就多了一道平時不易嘗到的美食的機會一一豬肉湯燴煎餅。煎餅的做法大致有三種。現代的做法是,把磨好的漿料舀一勺放在生有爐火的餅鐺上,開啟電源,餅鐺旋轉,自動攤薄。半熟時斷掉電源,在煎餅上面打上一個或兩個雞蛋,然後重新啟動電源,稍等片刻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