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橋位於泰安市泰山景區黑龍潭上,似龍潭橫生一道濃眉,與遊人傳情;如山澗躍出一條彩虹,為龍潭增姿加色。
橋跨西溪而建,橫貫東西(圖①)。長63.54米,寬2.6米。兩面拱額,均鐫有「長壽橋」三字。橋身朱紅,與兩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鳥瞰龍潭勝景,縱觀西溪豁達之秀色,美不勝收。
橋全石結構,三孔,一主兩副(圖②)。主孔稍高,故頂部略呈弧形;拱肩各有五個副孔,使橋面生動,又利於雨季洩洪。橋下溝底平緩,南臨絕澗,溪水越過橋下石坪驟然飛瀉,水花四濺,激起層層水霧,氣勢磅礴。橋的造型很美,猶如長虹臥波,橫跨西溪,再加兩側置以紅色箭杆護欄,與青山綠水相映,玲瓏別致,分外引人注目。
橋建於1924年,為當時兗州鎮守使張培榮所建。「計自夏初興工,凡六閱月而橋成,長逾百尺,亙若長虹。」因用夫人壽金建成,故取名「長壽」。橋西,北折百餘米,有無極廟,廟前有一石碑,記載了建橋始末。
橋下溪水長流,經流水多年衝刷,石床光滑如鏡。在百丈崖頂部,為防止遊客靠近發生危險,在距崖邊緣約2米,自東向西,一排高約1米的鐵欄柵楔入石床中,牢不可破,守護著靠近觀光的遊客。石床上有前人留下的石刻「洗我國恥」四個大字,是為紀念「九一八」事變所書,表達了大眾抗日的決心。
1956年,在橋東西兩側各建石亭一座(圖③)。西為「風雷」,東為「雲水」,為遊人憩賞。石亭古拙,卓立青山,別生異彩。靜觀雲水,任憑風雷。
橋東北有東百丈崖,西邊有西百丈崖,西南有南百丈崖。每逢大雨洗禮過後,三道瀑布奔瀉而下,猶如玉龍飛舞,故稱「雲龍三現」。
(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