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的又一大進步:中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

2020-12-14 騰訊網

膠質瘤是顱內十分常見的腦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0%-50%左右。不僅非常常見,而且腦膠質瘤跟一顆「毒瘤」一樣,它的每一個特點都散發出恐懼的味道,每一個標籤都讓人望而生畏:

1、死亡率高

中國膠質瘤患者每年約新增4-8萬人,同時年死亡人數也高達3萬人。特別是34歲以下腫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其5年病死率在全身腫瘤中位列第三位,僅次於胰腺癌和肺癌。其惡性進展往往伴隨運動、語言、感覺等多種功能受損,致殘及致死率高,使患者生活和生存質量顯著降低,對患者、家屬及社會危害極大。

2、復發率高

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旗下組織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成員、世界顱底腫瘤手術大師巴特朗菲教授表示,由於膠質瘤呈浸潤性生長,侵襲方式主要在神經元周圍浸潤或沿白質纖維侵襲,無明確界限,手術一般很難完全切除乾淨。而未切除乾淨的膠質瘤,特別容易再次復發,且復發時往往伴隨著生物學惡性進展,由低級別膠質瘤向高級別膠質瘤轉化。

3、手術難度高

膠質瘤由於位於人體最重要、最複雜的大腦中,手術時一不小心損傷到腦內重要組織,就可能導致患者殘疾或死亡,其手術難度和風險都是非常高的,可以說處處要人命。尤其像腦幹、丘腦這樣的特殊部位,位置深,功能較重要,手術更加困難,一般的神經外科醫生都不敢進行腦幹膠質瘤手術。特別是高級別膠質瘤(膠質瘤醫學上分為1-4級),級別越高越難治療。世界顱底腫瘤手術大師巴特朗菲教授表示,對於低級別膠質瘤,其手術切除時加以術中MRI、神經導航、皮層電刺激、術中喚醒麻醉等技術輔助,他有把握切除95%以上的腫瘤甚至全切。但是對於高級別膠質瘤,特別是4級膠質母細胞瘤,巴特朗菲教授表示,連他一般也無能為力,膠質母細胞瘤生長速度很快,70%-80%患者病程在3-6個月,病程超過1年者僅10%。一般及時手術後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一般也難以活過兩年。

中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為惡性膠質瘤治療防復發提供了新思路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導致各方面都落後世界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而近代神經外科更是落後了世界神經外科數個十年。然而近期,中國科學家卻在膠質瘤研究領域中奪得了先機。2020年,1月初,中國科學院在膠質瘤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篩選並發現用於治療惡性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相關成果以Activation of JNK and p38 MAPK Mediated by ZDHHC17 Drives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Development and Malignant Progression 為題,發表在Theranostics上,並被選為當期雜誌的封面文章。雜誌封面(在神經系統中,Genistein藥物像一把利劍,斬斷了ZDHHC17與MAP2K4蛋白複合物,阻止其信號傳遞,抑制腫瘤生長)。

我們人體中是存在血腦屏障的,這些屏障可以很好的組織有害物質通過血液進入腦組織。但是對於患膠質瘤的患者來說,血腦屏障由於一般不能分清藥物,導致藥物也被阻擋在外,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所以,能使用藥物順利在膠質瘤治療中發揮作用的靶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神經腫瘤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及研究熱點。

針對膠質瘤治療的潛在靶點和藥物傳輸問題上,目前另一位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旗下組織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成員James T. Rutka教授,雖然在靶向治療和納米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都未完全成熟,患者只能在教授所在的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參加臨床試驗。

而此次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卻通過分析ZDHHC17與MA2K4蛋白複合物的結構特徵,並利用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抑制劑化合物庫,篩選得到了Genistein藥物。該藥物不僅可以有效地抑制ZDHHC17與MAP2K4的結合和JNKs、p38信號傳遞,還可以顯著地阻斷膠質瘤細胞的增殖與侵襲等惡性行為的發展。該探究,不僅揭示了膠質瘤發生的根源,還為治療膠質瘤、預防腫瘤復發提供了新思路。

ZDHHC17與MAP2K4複合物激活JNKs、p38信號傳遞,導致膠質瘤惡性化發展。Genistein藥物可以阻止該複合物的結合,抑制腫瘤生長。

相關焦點

  • Excelra向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提供小分子藥物化學情報數據
    GOSTAR是一個小分子醫藥化學情報資料庫,可為藥物設計項目提供支持。該平臺將幫助加速「醫學治療研發計劃」(ATOM)聯盟更快實現目標,將藥物發現周期從六年大幅縮短到一年。 Excelra將授予ATOM聯盟旗下成員LLNL對GOSTAR的完全訪問權限。
  • 《柳葉刀》:靶向治療20年,43種小分子藥物大起底
    在某些情況下,多靶點藥物的抗腫瘤活性可能與其抑制單個激酶的能力有關。比如伊馬替尼,這是第一個美國FDA批准的靶向BCR-ABL融合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也是一種有效的KIT抑制劑,並且經FDA批准與其他多激酶抑制劑一起用於治療KIT突變的胃腸道間質瘤。(2)選擇性抑制劑選擇性抑制劑能夠特異性拮抗腫瘤細胞靶點,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劑量依賴性和脫靶。
  • 汪明教授:胃腸間質瘤後線治療TKI藥物解讀
    目前,Avapritinib 和Ripretinib相繼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其中Avapritinib獲準用於PDGFRA18外顯子突變(包含D842V原發耐藥突變)晚期GIST的治療,Ripretinib則獲準成為首個晚期GIST四線及以上的標準治療。日前,Ripretinib已成為NCCN指南和CSCO指南四線治療優先推薦。我們期待這些藥物早日進入中國,造福中國患者。
  • 新療法徹底改變治療格局
    一級膠質瘤經過手術全切後可達到治癒標準,中位生存期可達50年之久  二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為40-80%,中位生存期為3-5年  三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為30-60%,中位生存期為2-4年  四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小於10%,中位生存期為12-14個月  膠質瘤的預後表顯示,經過綜合治療的患者生存期都有明顯延長,且低級別膠質瘤經過手術全切後甚至可能恢復到與常人無異
  • Cell|聚焦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促膠質瘤發生
    目前對於G34R/V HGGs的致癌或發育途徑的理解有限,阻礙了建模研究和治療策略的制定。而選定合理的人群研究其分子圖譜也是非常具有挑戰的,因為其年齡組跨越了兒科和成人護理,且具有較高的誤診率。近日,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Claudia L.
  • 專訪天津醫科大學康春生:EGFR突變膠質瘤 有望通過兩條信號通路...
    研究者發現了膠質母細胞瘤耐藥的關鍵基因E2F6,並且NF-κB抑制劑JSH-23聯合TMZ可以更有效的治療膠質母細胞瘤,這為膠質瘤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我們和江濤團隊合作研究最大的發現是,發現了GBM耐藥的關鍵基因E2F6。在EGFR突變的GBM中,如果再給替莫唑胺化療,就會誘導一些基因的表達,其中有抑癌基因,終止腫瘤旺盛的分裂期,腫瘤就變「靜止」了,潛伏在腫瘤灶;對放化療等各種治療都沒有積極反應。因為放療和化療都只對分裂期的腫瘤細胞有作用。所以這部分病人需要長周期替莫唑胺化療,一旦撤掉替莫唑胺,腫瘤就「爆發」了。
  • 四旬女子頭痛嘔吐竟是顱內巨大膠質瘤
    該腦區常見腫瘤為膠質瘤和腦膜瘤,另外轉移瘤等亦常在此部位發生。  顳葉腫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1.頭痛、頭暈、噁心、嘔吐:這是顳葉腫瘤最早且最常見的症狀,是由於腫瘤壓迫大腦顳葉部位組織,引起顱內高壓所致。  2.視野改變:這也是顳葉腫瘤早期症狀之一,可據此判斷腫瘤位置。
  • 發現腦轉移瘤怎麼辦?選擇方案一定要綜合考慮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鄭琳)腦轉移瘤是指腦以外部位的腫瘤通過特定的方式,進入到顱內形成的一種腫瘤。臨床研究表明,2/3的顱內轉移瘤病人在其生存時間內有症狀出現;16%~25%的乳腺癌病人、20%~30%的肺癌病人及40%~60%的黑色素瘤的病人會發生腦轉移瘤。
  • 為什麼腦幹膠質瘤預後極差?這樣治療可爭取更長生存
    近幾十年來,隨著神經影像技術、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腦幹膠質瘤有了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對腦幹膠質瘤的認知也逐漸明朗起來。為什麼腦幹膠質瘤預後極差?近十年,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技術和設備的創新性發展、多模態融合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神經影像、神經導航技術、術中MRI和超聲影像、腫瘤術中螢光顯像技術、多導聯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腦幹膠質瘤的手術安全性和切除程度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
  • 癌症研究藍圖:精準醫學的關鍵差距與機遇|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癌症|...
    如上表所示,癌症藥物已經成功地開發了幾類靶點。總的來說,在藥物研發中,G蛋白偶聯受體是最常用的靶點,其次是激酶;然而,對於癌症,蛋白激酶是迄今為止小分子藥物開發中最高產的靶點。免疫治療領域現狀個性化醫學的發展伴隨腫瘤免疫療法的發展,基因組學的創新促進了新的免疫靶點的發現,並推動了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設計的合理方法。
  • 小分子藥物開發新冠適應症梳理
    中國因疫情控制得力,進入臨床階段的創新藥並不多,美國則受疫情大爆發的影響,各大藥企在美國開發新冠藥的熱情高漲,至今已有77款小分子藥物進入臨床階段,約佔全球進入臨床階段小分子藥物的64%。以下為詳細內容。
  • 科學家利用簡單的藥物配方實現腦細胞再生
    將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神經元  在過去的研究中,Chen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可以利用按特定順序排列的9個小分子通過化學手段將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神經元。然而,當嘗試將該方法從實驗室轉化為臨床應用時,他們才意識到這太複雜了。  因此,這項新研究的目的是找到一種更小的分子組合,以更直接的方式將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具有功能的神經元。
  • 前瞻·共贏‖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前言· 水木未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結構和計算驅動的新型藥物研發公司,創立了亞太區第一個商業化冷凍電鏡服務平臺,已成功為來自中國、美國、歐洲的30餘家創新藥企和頂級科研機構提供了結構生物學和藥物發現服務。
  • 如何規範治療垂體瘤導致的庫欣病?|庫欣病|垂體瘤|皮質醇|藥物|...
    導致庫欣病的垂體瘤通常是一種腺瘤,而垂體癌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病因。垂體腺瘤導致庫欣病的微腺瘤佔90%以上,大腺瘤佔不到10%;微腺瘤在放射檢查中不可見,高達40%的病例,和大腺瘤可能偶爾獲得一種侵襲行為,特徵是快速生長和侵犯周圍結構。
  • 星形膠質細胞釋放ATP有快速抗抑鬱作用
    新華社 □廣東科學家發現快速抗抑鬱物質,為解開抑鬱之謎、研究靶向藥物提供方向 □文章發表於《自然—醫學》子刊,是世界上首次報導三磷酸腺苷的抗抑鬱作用 長期以來,抑鬱症不僅「抑鬱」了病人,也「抑鬱」了醫生。
  • ...融資:聚焦於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研發,解決腫瘤腦轉移問題
    來源:藍鯨財經8月7日,聚焦於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研發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璧辰醫藥 (ABM Therapeutics)宣布,公司於近日完成兩千萬美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創資本領投,國藥資本、磐霖資本、聚明創投跟投。
  • 乳腺癌是中國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專家:創新藥物給治療帶來...
    中國網財經6月16日訊 乳腺癌是中國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日前在「第十屆新視角乳腺癌高峰論壇」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徐兵河教授表示,在晚期乳腺癌治療方面,隨著CDK4/6抑制劑這一創新藥物的上市,打破了過去過度依賴單一化療的治療局面,為患者帶來了更多生存希望。
  • 實體瘤 CAR-T細胞療法開拓者卡提醫學完成數千萬元融資
    近日,國內實體瘤CAR-T細胞療法創新型領軍企業,南京卡提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該輪融資由知名醫療基金元生創投獨家投資,資本的進入將幫助企業加快探索實體瘤CAR-T細胞療法這塊尚待開發的金礦。
  • 人類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
    來源:趣宣講作者:Daisy Qian迄今為止,現代醫學的發展還有許多疾病尚未攻克,而癌症就是這其中的一個最強勁的對手,剝奪了眾多人的生命,被稱為「眾病之王」。 根據2019中國國家癌腫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