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財經
「田心小鎮讓傳統科研院所裂變全球,京滬線上刷新地表極速,率高端裝備首登北美重地(波士頓)、受命出關讓』解放』』紅旗』王者歸來,中國尊上續寫巔峰故事。」
這是知悉前中國中車總裁奚國華調任中信集團後,一位曾在中車工作過的前員工所寫。在這位前員工看來,奚國華是一位有思想、有技術、又有卓越管理能力的國企領導人。
6月23日上午,中信集團官網披露,當日中央組織部幹部四局有關負責同志宣布:奚國華接替王炯擔任中信集團黨委副書記。此前,奚國華是從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汽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多個消息人士稱,履行完相關程序後,奚國華將接替王烔出任中信集團總經理。
在奚國華之前,原央行副行長朱鶴新已接替退休的常振明出任中信證券董事長、原中國太平保險控股副總經理任生俊接替蔡華相出任中信集團監事長。等奚國華正式出任總經理,中信集團的「三長」更換將全部完成,且均由中信系外「空降」而來。
曾有中信集團的人表示,常振明任董事長時,身為總經理的王炯更多是分管中信集團的產業,也就是非金融板塊。研究出身的奚國華多年來在中國中車、一汽集團工作,具有實業管理經驗,他來到中信集團後,或許也將延續前任的分工與配合。
王炯生於1960年3月,目前已滿60歲,消息人士稱,他將正式退休。王炯也是中信體系內成長起來的王炯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有經濟學碩士學位。他在中信體系工作多年,歷任中信上海公司副總經理,中信上海(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長,中信華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協理,中信集團常務董事、副總經理。直至2013年5月,常振明從中信集團總經理升任董事長,第一副總經理的王炯接任總經理一職。
3月20日,朱鶴空降中信集團,接替常振明出任黨委書記、董事長。彼時,鳳凰網財經曾報導,如何帶領四十歲的中信集團進一步深化改革,是新掌門人朱鶴新所要面臨的。(參見《中信集團換帥:常振明退休、朱鶴新接棒,改革下一步如何走?》)如這也是與朱鶴新搭檔的奚國華所要面臨的挑戰。
奚國華出生於1963年12月,浙江東陽人,1985年畢業於上海鐵道學院機車電傳動專業,後來拿到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此外他還有一個工商管理的學位。他曾先後擔任南車集團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黨委書記、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裁、黨委副書記等職。
奚國華大學本科畢業後就進入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工作。圍繞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株洲規劃了田心軌道特色小鎮。作為電力機車研發領域的專家,他曾主持過多個國家級與省部級的攻關項目,2001年獲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人才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還是國家「863」計劃現代交通技術領域專家組專家。
2007年和2008年,南北車集團先後成立股份公司,實行股改上市。2008年,奚國華出任中國北車的執行董事、總裁。2011年,京滬高鐵開通,中國北車了承擔京滬高鐵「G字頭」列車58%的運能。
在南車、北車都工作過的奚國華,主導並見證了南北車的合併。2015年,南車以換股方式吸收北車,合併成立新的集團公司——中國中車集團。奚國華為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裁、黨委常委。2016年11月,他出任中車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在中車合併前後,奚國華還帶領團隊,在2014年獲得了波士頓地鐵284輛車輛訂單,這是中國企業在美國面向全球的招標中首次勝出,奚國華曾在央視講述這段跟蹤四年、投標前19天緊急解決保函有效性等的歷程。中車成立後,繼續不斷斬獲海外訂單,讓「高鐵」成為一張中國名片。
2017年8月,奚國華離開了工作32年的軌道交通裝備行業,轉任新興際華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2018年6月,他再次回到交通運輸裝備製造業,出任中國第一汽車集團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奚國華赴任一汽時,一汽自主品牌大部分車型銷量難見起色,紅旗品牌陷入銷量注水的風波,一汽夏利等還處在重組的關口。彼時汽車業媒體都認為,奚國華來說,引導一汽混改,擦亮紅旗、解放等品牌,都會是奚國華面臨的挑戰。
奚國華在2月21日的《國資報告》發文稱,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也是名副其實的車輪上的國家,但大而不強是我們亟待改善的痛點。「不強」的根本原因就是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
但幾乎沒有金融背景的管理者,能否勝任金融業務佔半壁江山的中信集團總經理一職?曾有中信集團的人表示,常振明任董事長時,身為總經理的王炯更多是分管中信集團的產業,也就是非金融板塊。研究出身的奚國華多年來在中國中車、一汽集團工作,具有實業管理經驗,他來到中信集團後,或許也將延續前任的分工與配合。
無論是中國中車,還是一汽,都是有著多個業務板塊和子公司的集團公司,而奚國華對如何管理這類公司,發揮總部與各業務板塊的管理和協同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奚國華在前述《國資報告》上發表的文章裡寫到:「按照責權利對等、實時全程監控、負面清單管理、及時溝通協調的思路,和戰略協同、信息知識平臺系統等共建共享原則,不斷加強和優化集團總部和各業務板塊、分子公司的管理和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