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社
本報記者 孫麗朝 路炳陽 北京報導
中信集團官網6月23日發布信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汽集團」)董事、總經理奚國華調任中信集團任黨委副書記,王炯不再擔任中信集團黨委副書記。這是奚國華自2017年8月以來,第三次履新。
奚國華曾在中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任所長;2004年任中國北車副總經理、2008年6月,任中國北車總裁;2015年6月1日,南北車合併,奚國華擔任中國中車首任總裁。2017年8月,奚國華轉任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2018年6月,就任一汽集團總經理。
奚國華主要工作經歷在軌道交通系統,在中國中車及其前身供職30餘年。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中國中車管理層逐步呈現出的「南強北弱」和海外市場萎靡不振,均是以奚國華離開中國中車為拐點。
2015年,奚國華以中國北車高管身份擔任了合併後的中國中車首任總裁,彼時中國中車董事會及管理層南北車人員比例在1:1左右,這種權力平衡配置一直持續至2017年。
2017年8月,奚國華履新新興際華後,中國中車管理層「南強北弱」趨勢逐漸顯現,並持續至今。當前,中國中車副總裁以上10位高管中,除有2人來自外部,其餘8人中,來自原中國南車5人,原中國北車3人。
此外,中國中車近期對總部主要組織機構再次進行整合,整合後,在新任命職能機構正職14人之中,來自原中國南車人士高達10人,原中國北車人士僅有4人(詳見《中國經營報》6月16日報導《獨家|中車整合總部機構設置 管理層「南強北弱」逐步顯現》)。
在海外市場方面,奚國華曾在2016年3月19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經濟峰會上表示,中國中車「十三五」期間海外市場訂單總量要比「十二五」期間翻一番。不過中國中車的宏偉規劃也隨著奚國華的離開,越發難以實現。
中車合併後第一年,2015年,中國中車海外市場訂單量在58億美元左右,整個「十二五」期間,南北車海外市場訂單量總額在220億美元左右。進入「十三五」,2016年,中國中車海外市場訂單高速增長,一度達到81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40%,不過這也是中國中車至今以來海外市場的峰值。
2017年,奚國華離開後,中國中車海外市場訂單發生了斷崖式下降,全年僅完成約57億美元,僅為當年指標任務的63%(詳見《中國經營報》2018年3月29日報導《獨家|融資、匯率抵消價格優勢 中車2017年海外籤約額僅完成六成任務》)。2018年至2019年,中國中車海外市場仍無起色,兩年分別完成約30億美元和約68億美元(詳見《中國經營報》2020年3月31日報導《中車海外訂單大增 城軌市場2020年交付近萬輛》)。「十三五」前四年,中國中車海外市場約完成236億元籤約額。
可以看出,當年奚國華為中國中車定下的翻一番目標,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間海外市場籤約額要達到450億美元,已很難實現。
奚國華生於1963年12月,浙江東陽人,1985年7月,畢業於上海鐵道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參加工作後,又於1997年獲得長沙鐵道學院工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得中南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奚國華是一位典型的技術型高管。早在2001年,奚國華就被中國南車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獲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人才獎,是國家863計劃現代交通技術領域專家組專家。
中信集團成立於1979年,由財政部100%持股,40年來,從2億元註冊資本金,發展到近7萬億元資產規模的大型金融、產業集團,規模僅次於9.3萬億的央企老大招商局。中信集團主要分為兩大業務板塊,金融板塊包括中信銀行(601998.SH)、中信信託、中信證券(600030.SH)等均為行業頭部機構;實業板塊包括中信資源、中信礦業國際、中信重工(601608.SH)等,涉及資源能源、製造業、工程承包、房地產、信息產業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