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來深受國人喜愛,被製作成各種影視、卡通、圖畫供人們觀賞,近日讀《西遊記》原著,發現許多人們對《西遊記》的認識理解錯誤,這裡先談談人們對沙和尚的理解錯誤。
我們先來看原著對沙和尚形象的描寫。
第一次形象描寫是觀音菩薩與木叉行者遇到時的描寫:
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長不長,短不短,赤腳筋軀。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撩牙撐劍刃,紅髮亂蓬鬆。
第二次是唐僧取經路上在流沙河時的描寫:
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睛亮似燈。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兩次對沙和尚的形象描寫,描寫了頭髮、臉,描寫了口、眼、聲,唯獨不描寫的是鬍鬚,鬍鬚是體現男子漢形象的最重要的特徵,比如張飛、李逵的大鬍子形象,而對沙和尚形象的描寫卻偏不寫,為什麼?是作者漏寫了嗎?一定不是,是作者故意不寫,意思就是要告訴讀者,沙和尚沒有鬍子。
我們再來看沙和尚的自述:
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裡曾遊蕩。英雄天下顯威名,豪傑人家做模樣。萬國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從吾撞。皆因學道蕩天涯,只為尋師遊地曠。常年衣缽謹隨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雲遊數十遭,到處閒行百餘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開大道金光亮。先將嬰兒奼女收,後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腎水入華池,重樓肝火投心臟。三千功滿拜天顏,志心朝禮明華向。玉皇大帝便加升,親口封為捲簾將。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定降妖杖。頭頂金盔晃日光,身披鎧甲明霞亮。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只因王母降蟠桃,設宴瑤池邀眾將。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個個魂飛喪。玉皇即便怒生嗔,卻令掌朝左輔相:卸冠脫甲摘官銜,將身推在殺場上。多虧赤腳大天仙,越班啟奏將吾放。饒死回生不典刑,遭貶流沙東岸上。
從這個自述看,被封的官銜是捲簾將,任務是往來護駕。就是緊隨玉皇大帝左右,掀個門帘,搬個椅子,端茶倒水的差事。
再看看降妖寶杖的描述:
寶杖原來名譽大,本是月裡梭羅派。吳剛伐下一枝來,魯班製造工夫蓋。裡邊一條金趁心,外邊萬道珠絲玠。名稱寶杖善降妖,永鎮靈霄能伏怪。只因官拜大將軍,玉皇賜我隨身帶。或長或短任吾心,要細要粗憑意態。也曾護駕宴蟠桃,也曾隨朝居上界。值殿曾經眾聖參,捲簾曾見諸仙拜。養成靈性一神兵,不是人間凡器械。從對降妖寶杖的描寫看,降妖寶杖是魯班製造的木製品,是隨身攜帶的物品,木製品的外邊萬道珠絲玠。是名稱寶杖善降妖,永鎮靈霄能伏怪。是說名稱叫寶杖的,未必是真正的寶杖;是永鎮靈霄的,即只能出現在玉皇大帝的凌霄寶殿才能起作用(伏怪)。這件物品應該就是大太監拿的拂塵。
另外,取經路上的沙和尚是不應該帶著一大串珠子的,更不能認為那代表的是九個骷顱頭,流沙河的骷顱頭在唐僧過了流沙河後就消失了,原著的描寫是:那木叉按祥雲,收了葫蘆,又只見那骷髏一時解化作九股陰風,寂然不見。
綜上所述,沙和尚應該是沒有鬍子的太監形象,不應該帶珠子,降妖寶杖應該是拂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