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說起《西遊記》這個大"IP"相信大家絕對是耳熟能詳的,除去"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個頭銜,不同年代出品的影視版本也是深受老少喜愛。
而大家都知道,《西遊記》這部作品講述的就是唐僧帶著三個徒弟西天求取真經的故事,一路上必須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歷盡艱難險阻方可完成使命。
86年版本的電視劇《西遊記》可以說是最"得民心"的,被稱頌為經典版,之後隨著影視業的發展,雖然也陸陸續續有新的版本出現也不能撼動其地位所在。
可除了《西遊記》這整部完整版作品外,現還有很多作品都是將其中的人物拿出來拍攝成為獨立作品,比如由甄子丹主演的孫悟空《大鬧天宮》、由吳亦凡扮演的"史上最帥"版本的唐僧,甚至就連白骨精也由鞏俐扮演,作為獨立人物作品題材。
但是仔細一整理,不難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身為西天取經四人團隊中的"沙和尚"卻沒有獨立的電影,而很多人對此表示不難理解,畢竟沙和尚這個角色在原著中就顯得不是那麼突出,甚至有些過於"默默無聞"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深入了解和剖析了沙悟淨在《西遊記》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行動安排,你就會恍然大悟的發現,他才是人們最應該學習的角色,尤其是站在育兒的角度來看,家長們應該讓孩子多學習沙悟淨身上的優秀品質。
一:捲簾大將——沙悟淨
《西遊記》中的沙僧,被俗稱為沙和尚,法名悟淨,叫做沙悟淨。
而不論是原著還是刪減後後的影視版都有介紹,沙僧曾是天宮玉皇大帝的捲簾大將,是玉帝的侍從,他交遊護駕,收支隨朝。但因為失手打碎王母的琉璃盞後,觸犯了天條,被貶下了人世。
被貶下人世的沙僧在流沙河中無事生非,危害一方。在唐僧到來後,遭到觀音菩薩的點化,賜予了法號悟淨,自此沙悟淨皈依佛門,他和孫悟空、豬八戒就這樣一同侍從唐僧,維護唐僧去西天拜佛求取真經。
《西遊記》中唐僧也可以說是收了三個"保鏢",而且這三個保鏢的性格也不盡相同。比較來看,沙僧不像孫悟空那麼變節,也不像豬八戒那樣貪心美色,能夠說他是專心皈依佛門,專心跟著唐僧去西天取經的。
雖然說沙僧表面看上去有些"悍匪"氣質,但是他仍是比較厚道和赤膽忠心的。
在受點化後就專注跟著唐僧前往西天取經,一直是一個勤勤懇懇的存在。
忠誠老實、勤勞能幹是沙僧的最大特點,卻不料也給人留下缺乏主見、唯唯諾諾的印象。
但事實上,原著《西遊記》中的沙僧,是有著豐富生動、鮮過立體的多面性格的,是整個取經團隊中必不可缺的人物存在,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二:沙悟淨身上都有哪些優點?
沙僧總是給人一種不露鋒芒、踏實肯幹的印象,如果不是刻意注意的話很容易就忽略了他的存在。但是細究起來才會發現沙僧在取經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剖析一下沙悟淨身上都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1.冷靜機智,溫和不懦弱
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路上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這註定是一場充滿了艱難險阻的旅程,不僅僅是需要對抗外界的侵襲,也需要人物之間的不斷磨合相處。
而我們如果仔細去看,不難發現當出現爭議時,往往沙悟淨都是非常鎮定沉穩的,他審時度勢,切中肯饋,提出更好的處理方法,讓人信服。
比如,《西遊記》第八十一回中,唐僧在悟空和妖怪金鼻白毛老鼠精的打鬥過程中,被妖怪擄走。悟空對八戒、沙僧看護師父不利十分惱怒,"怒氣填胸",連聲大喊,揚言要打死兩位師弟。
面對暴跳如雷的大師兄,八戒無計可施,可沙僧因為"是個靈山大將,見得事多","就軟款溫柔,近前跪下",向悟空解釋,就算打死了他們兩個,也要馬上去救師父。
可是悟空情緒仍時難以控制,沙僧只好想辦法先儘快讓他冷靜下來,所以繼續笑著勸導:
"兄長說那裡話!無我兩個,真是"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兄啊,這行囊馬匹,誰與看顧?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鬥智。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望兄長且饒打,待明天和你同心戮力,尋師去也。
沙僧在情緒失控的悟空面前,用溫和而誠懇的態度緩解悟空的憤怒,結合引用典故和俗語,證明團隊合作的必要性,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而悟空因為"明理識時",聽完沙僧的勸說後立刻原諒了兩位師弟,準備三人一起去尋找師父。
總的來說,被觀音菩薩點化成為唐僧徒弟之後的沙僧有點木訥,從來都沒有說過或者贊同散夥的提議。不過雖說沙僧的性格有點木訥但是還是比較聰明的,並且他很有自知之明,懂得審時度勢,冷靜機智,溫和但卻也不懦弱。
2.精通人情,世故不圓滑
沙僧雖然在《西遊記》中是個靜靜無聞的人,但是絕對是一個的存在。
他在取經的部隊中是作為一個和事佬的存在,他著孫悟空和豬八戒還有孫悟空和唐僧師徒之間的敵對,假如沒有沙僧的諧和西行的路程並不會如此的順暢,能作為和事佬這一存在,這和沙僧"精通人情,世故不圓滑"的性格特色是分不開的。
在與人相處時,他表現的有禮有節,靈活應對。原則是既要解決問題,又不能失去做人的底線;既能堅持自己立場,又不至於過度老練圓滑。
在第五十七回中,孫悟空打暈唐僧,搶走了行李和公文,逃到花果山。沙僧承擔起討回公文和行李的重任。這個時候的沙悟淨還不知道這是個假孫悟空,所以在面對假悟空拒不相認的強硬姿態時,他克制住憤怒,沒有翻臉,而是先賠禮道歉:
"上告師兄,前者實是師父性暴,錯怪了師兄,把師兄咒了幾遍,逐趕回家。"
沙僧想以此滿足悟空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從而獲得進一步對話溝通的機會,這樣悟空在怒氣消退後就可能會歸還行李。
但是儘管話語委婉曲折,寬容豁達,給予悟空足夠的尊重和充分的選擇空間,可是假悟空對沙僧的好言相勸蠻橫不理,不僅不願歸還行李,而且還揚言要拿著公文自己去西天取經,甚至利用法術變化了一模一樣的唐僧、八戒、沙僧。
看到其這番做法,沙僧再也無法抑制住心中怒火,與拼殺起來。
整個過程其實就是先禮後兵的典型代表,前面的勸告既體現出師弟對兄長的必要禮貌,又堅定地表達出自身的立場。沒有預設價值判斷,沒有絲毫的責備抱怨,但字裡行間都始終透露出要拿回行李的信念。
這也是體現出了沙悟淨"精通人情,世故不圓滑"的人物性格特徵。
3.拒絕分裂,執著不愚忠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很有印象,豬八戒是那個最喜歡提"散夥"的人,而沙悟淨在整個取經過程中,則是最反對這一提議的。
沙僧的竭力反對鬧分裂的行為,在一些人看來,認為沙僧過於懦弱膽怯,對師父言聽計從,甚至具有了奴才一般的性格傾向。
其實,沙僧對取經大業篤信虔誠,不是出於外力的屈服和壓制,而是發自內心的追求和信仰。
沙僧的善良不用說,雖然武力不如二位師兄,遇事卻從不退縮,總是發自內心的心疼關愛他人。
沙僧對唐僧忠誠這一點毋庸懷疑,唐僧將他從流沙河裡救起,使他擺脫了萬箭穿心的痛苦並助他修成正果,所以沙僧對唐僧十分感激。取經途中他對唐僧畢恭畢敬,噓寒問暖,死心塌地,就是八戒和悟空也會與師父爭辯,唯獨沙僧從不逆師父之意。
贖罪觀念根植於沙僧心中,化用到具體的取經過程中,成為一種信仰,一直激勵他克服重重困難,相信承受苦難終會得到超脫和解救。
但是沙僧的忠誠也並不是奴顏婢膝,而是宗教意義上的皈依和信仰。當師傅誤會了大師兄後,他也在努力的引導師傅認清真相,讓團體再次團結。
他的執著信念和崇高信仰,成為取經團隊凝心聚力的關鍵因素,在危難來臨時具有了團結眾人、增強信心的強大力量
三:送給孩子們的話
看過《西遊記》的孩子們大多會喜歡上英勇善戰的孫悟空,但家長們不妨試試讓孩子更多的去了解沙悟淨的人物性格特點。
通過上面對沙悟淨這個人物的剖析,我們不難發現,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背景下,具備同沙悟淨一樣的性格特質也實屬難得。
· 真誠善良,讓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更加的如魚得水,更有可能獲得一份真摯的情感關係。
· 勤懇堅韌,幫助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更有勇氣和堅持不懈的決心。
· 團結負責,生而為人,不僅是享受更需要承擔起責任和義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感悟人生的真諦,才能懂得如何為集體作出貢獻,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
沙悟淨這個角色一直都深受誤解,家長們需要帶領孩子去進行正面認識和了解。
我是方圈圈子,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