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在探索發現。當哥白尼的「日心說」代替託勒密的「地心說」,人類在天文學上總算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之後克卜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當物理學界還沉迷於萬有引力定律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05年寫出了令人費解的質能定理E=mc^2(即狹義相對論),於1915年發現了廣義相對論。由此,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認知有了指路燈。
物理學開啟了由理論指導探索發現的時代。在浩淼的太空中,即使擁有高精尖的科學儀器,也未必能認清一切,須要運用哲學與理論。「事件視界」裡的黑洞、轉瞬即逝的反物質粒子、飛碟與外星人之謎之謎、靈魂與鬼神之說、太空膨脹的緣起、地球北緯30度之謎等等,諸多的自然之謎與物理現象仍未能作出合理的解釋或找到準確的答案。
物理學家不可能全通,而宇宙奧妙無窮,探索之路雖然曲折,但總是有新發現。物理學須要有哲學作指導,哲學須要有準確的領悟。沒有哲學與數學,就沒有科學。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出自《文子自然》),在時空之中是無所不包的。「有狀混成,先天地生,蕭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見楚簡本老子文。有一種混沌一體的狀態,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荒涼遼闊,獨立而不改變,可以作為天下的本源),這說的是「道」。「道法自然」,「道」與宇宙本就是同時存在的,如果將此言形容宇宙,也是適用的,從而可以得知宇宙處於混沌的狀態。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盤古在混沌中開天闢地。《莊子》中有一則寓言,講的是「倏」與「忽」給「混沌」穿鑿七竅,結果「混沌」死了,其涵義是揭示主觀人為的危害。混沌是客觀自然的狀態,而帶有主觀意願的人為是不符合自然之道的。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出自《陰符經》),這應是宇宙一詞最早的出處,蓋始於商末。其涵義是宇宙運行千變萬化,身手行動變化萬千。將宇宙與人聯繫在一起,也首創於此。這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宇宙全息論。全息的涵義是任何一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宇宙全息論由諾貝爾獎得主霍夫特於1993年正式提出,仍處於發展階段,尚不成熟。古人所說的「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鍋內煮山川」即是全息論,宇宙遠比這複雜。
宇宙無內外之分,無遠近之別,空間與時間如流水般在轉化著。當宇宙射線轟擊黑洞時,會產生出粒子與反粒子。粒子生成物質,反粒子一瞬即逝不留痕跡。反粒子的這一特性與人體五藏的特點相符,也就是說精靈魂魄意是反物質。不僅人體是物質與反物質的結合,所有生物也是。要想捕捉到反物質,除非能用科技手段捕捉到人的意念。問題是當意念以電波形式顯示在儀器上時,沒有人意識到電磁感應就是反物質,精靈魂魄意能夠以生物電的形式顯現。「萬物負陰而抱陽」,以此推及太空中的各種星體,也是由物質與反物質組合而成的。
由此可以斷定,光與電磁場(引力場)就是太空中的反物質。空間的立體容納了物質與反物質,物質運動相對於光產生出時間,意念活動能超越時間。通過質能定理與光的波粒二象性可以得知,時間是光的附屬物。空間是宇宙第三維,而光是第四維。當物理界突破這一認知局限之後,將會開啟新的局面。七維宇宙會完整地顯現出來,「世有七玄」(出自《玄女經》)。
種種跡象表明,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不成立的,至今科學觀測也沒有發現宇宙的邊界,而宇宙壽命138.2億年也是不準確的。確切地說,太空膨脹是存在的,但不是宇宙膨脹。「爆炸」存在於宇宙之內,如超新星爆發、星系的誕生與滅亡等,而非宇宙本身。黑洞作為大星系的核心,是時空的奇點(即時空的創造者與終結者),也是大星系引力場、電磁場的核心。這就是說大星系具備獨立的時空,每個大星系就是一個小宇宙。宇宙由無數個小宇宙組成。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一粒種子是一個小宇宙,一顆恆星是一個小宇宙,一個黑洞是一個小宇宙,一個大星系是一個小宇宙,全息論就是如此奇妙。宇宙的混沌狀態類似於人的大腦,類似於雲朵,類似於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