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三級嚴重嗎?各位的理解真的正確嗎?今天我們來告訴各位答案,我們正常人的血壓是隨內外環境變化的,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進行波動的。
在整個人群之中,自身的血壓水平隨著我們年齡和體重的逐漸升高,主要是以收縮壓更加的明顯,而舒張壓在50歲之後呈現下降的趨勢,脈壓也會隨之加大。
雖然我們個體之間血壓有相對比較大的差別,但是就我們整體人群而言,自身的血壓水平呈典型鍾型分布。
臨床流行病材料有所發現,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收縮壓或者是舒張壓的高度與心血管病事件發生率是成正比的。
但是,劃定高血壓的標準也並非是易事,這不僅僅是根據流行病學材料的提示和科學數據的積累,還需要綜合的考慮對社會經濟、人群心理以及生活質量等相關的影響。
而且在近年來,隨著對心血管病多重危險因素作用以及心、腦、腎靶器官保護的認識以及深入了解,高血壓的劃定標準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
目前認為同一血壓水平的患者發生心血管的危險也是不同的,因此有了血壓分層的這一概念,即發生心血管病危險度不同的患者,適宜血壓水平也應該有所不同。
我們要認識到,所謂標準是對整體人群而言,不可能適用於每一個人,2009年的時候,美國高血壓學會將高血壓重新的進行了定義,認為高血壓著是一種由多種病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複雜、進行性的心血管症候群。
2010年的時候,我們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之中也將高血壓重新定義為一種主要是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特徵的進行性「心血管症候群」。
而且高血壓的分級就是根據歷史最高血壓水平進行相關判斷的,如果自身的血壓曾經達到了180/110mmHg以上,那麼就會診斷為高血壓三級。
根據自身血壓水平可以將高血壓分為高血壓一級(140-159/90-99mmHg),高血壓二級(160-179/100-109mmHg)和高血壓三級(>180/110mmHg),所以高血壓三級算是比較嚴重的了。
但是目前我們國內高血壓的診斷採用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建議的標準:我們中國高血壓診斷標準和2007年歐洲高血壓學會和心臟病學會聯合制定的標準也是基本相似的。
只是後者將「正常血壓」範圍明確為120-129/80-84mmHg,正常高值為130-139/85-89mmHg,而<120/80mmHg者被稱之為理想的血壓。
臨床上面,高血壓可是收縮壓增高、舒張壓增高或者是兩者均有所增高。在高血壓分級的時候,如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屬於不同組別則以較高者進行定級。
近年來,單純性的收縮期高血壓(ISH)也是越來越受到重視,收縮壓升高和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甚至是高於舒張壓。
對老年人也是尤其如此,而ISH也是高發於老年人。美國NHANESⅢ的材料有所發現,主要是以140/90mmHg為診斷的標準,ISH在全部沒有控制的高血壓之中佔65%,在>50歲人之中的比例則更高。
2010年的時候我們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之中認為高血壓是一種「心血管症候群」,因此,對本病的危險分層也是為了評估患者的總體心血管風險並且指導的治療。
本病的分級只是考慮自身血壓的水平,但是影響本病預後的因素除血壓水平之外,還有就是合併了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和並存的臨床情況等,因此將血壓水平結合上述的因素。
根據可能會出現的心血管事件危險性的高低可以將患者進行危險分層也更具有臨床意義。2010年的時候我們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對高血壓患者的危險分層沿用了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分層方法。
其實,除了自身血壓的水平之外,還需要看是否有高血壓從而導致的心腦腎和血管的損害,以及嚴重的程度,這也是更加重要的判斷高血壓是否比較嚴重的因素。如果發生了上述臟器的嚴重損害,那麼病情或許就會相對比較的嚴重一些。
所以,發現高血壓三級,是需要做相關的評估,如果發現出現併發症,需要及時的做好相應臟器的保護,會在很大程度上面改善預後。
如果還沒有出現併發症,那麼一定要控制好自身的血壓,預防併發症的發生,預後也會好很多。危險分層越高的患者則越應該積極地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