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葳參」,滋養肺胃之陰,潤肺胃之燥,減血中糖、脂大有殊功

2020-12-16 淏先生說養生

古人云人各有志,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而在我們的五臟六腑之中,各臟腑也是各有偏好,比如肺喜潤而無燥、脾喜燥而惡溼、肝喜順達而惡鬱等等,按照這個理念,給予臟腑喜好的、祛除其厭惡的,也是養生的理念之一。

臟腑之中,肺與胃都有「喜潤惡燥」的特點,而有一種中藥正因此可以滋養脾胃,此物似竹而非竹,被譽為「葳參」,能潤肺養胃、滋陰潤燥,養肺胃之陰而除肺胃之燥,重要的是還能均衡並減少血中多餘的糖、脂,並且被認為「大有殊功」,深得李時珍等前輩的推崇。

這味中藥就是玉竹,還有葳蕤、葳參、尾參、葳香等別名,玉竹入藥的歷史悠久,最早的時候是把玉竹當作補益之物和養顏之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到「主諸不足,久則去面皯,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

在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中更是推崇,書中提到「虛勞寒熱及一切不足,用代參芪,不寒不熱,大有殊功」,這也是玉竹可以媲美人參、黃芪的說法來源。

到了後來,中醫前輩們更重用玉竹能滋陰潤肺、生津養胃,結合當下於玉竹的深入了解,用玉竹養生的益處主要可以存在於六個方面。

一、玉竹清肺燥。

燥邪犯於肺,會有肺燥的亞健康,此時津液被耗損,可以產生幹而咳、沒有痰或者痰少但十分黏稠的表現,並且伴隨著口中以及喉嚨的乾燥。玉竹滋陰潤燥之功頗佳,因此適合於此類人,養生時可用玉竹以及北沙參、麥冬、天花粉這些滋陰潤燥之品同用,這個方法出自於《溫病條辨》,並沿用至今。

二、玉竹滋養肺陰。

玉竹滋陰潤肺,其特點是不寒不熱,並且有輕微的清退虛熱之力,因此適合於陰虛久咳,陰虛勞咳等亞健康。

陰虛時間長了,那麼會陰虛生內熱,這就是常提到的虛熱,從而有五心煩熱、神煩、口乾舌燥、咳而經常反覆,這一類人可用玉竹與豬肉一同煮著吃;可以與冰糖、粳米一起煮粥喝。

肺陰不足稍重者,用於玉竹與沙參、麥冬以及知母一起滋陰潤肺,增強玉竹的養生之力;如果陰虛兼有痰熱的人,可以用玉竹配伍清熱化痰祛咳的中藥,比如和川貝、桔梗、紫菀一起,這個方法經常被應用;或者配伍蛤粉、大青葉也可以。

如果肺陰虛的人伴有肺熱壅盛,從而有喘咳而悶、身熱、口唇乾燥的表現,那用玉竹與麻黃,杏仁、石膏、竹葉一起清洩肺熱的同時滋養肺陰。

這說的是陰虛久咳,肺陰虛還有一種是陰虛勞咳,特點是乾咳而少痰、或者痰中有血、或者痰稠粘不易咳出,並且伴有每天中午過後感覺身熱、手足心熱的表現,這一類人養生可以用玉竹與百部、白芨、黃精同用;或者與川貝、杏仁,瓜蔞皮、天冬、麥冬同用也可以。

三、玉竹養陰不戀邪。

許多中醫愛好者都會知道,在有外感邪氣的時候是不能滋補的,若滋補會使這些邪氣「留戀」而潛伏下來,成為健康的隱患。然而玉竹甘潤滋養。既能滋陰又能清熱,重要的是養陰而不戀邪,因此適用於外感邪氣的滋補之物。

對於平日就陰虛的人,恰巧又外感風熱或者風寒,從而不論是「風熱入裡」還是「熱從寒化」,都有身熱、怕風,怕冷、咳而幹、痰較少、頭中昏沉、心煩、口中乾燥的亞健康。

這時候可以使用玉竹,但是玉竹沒有透表散邪的功用,所以需要跟薄荷、白薇、淡豆豉以及桔梗來搭配使用;如果這一類人的喉嚨有乾燥的感覺並且咳而幹,那有聲音的沙啞,可用玉竹與南沙參、川貝、紫菀、枇杷葉同用。

如果是寒邪在肺外寒而內熱,有身熱而沒有汗、頭中痛、胸中悶、咽中幹的表現,適宜使用玉竹與麻黃、杏仁、獨活、石膏、白薇,達到外散風寒、內清裡熱的目的。

四、玉竹養胃陰。

前邊提到過胃「喜潤惡燥」,們常說的溼氣不能造成胃的亞健康,真正怕溼氣的是脾。玉竹是質潤之品,善於滋陰養胃而生津,並且「無滋膩礙邪」的弊端,適合於胃陰損耗的亞健康。

這一類人的特點是口舌的乾燥,雖然飢餓但不愛吃飯,舌尖兒紅而少津。養生可用御主與沙參、麥冬、生地同用,共同達到滋陰生津、清養胃陰的目的。

五、玉竹減血中之糖。

血中糖分的偏高在中醫稱之為消渴,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類,上消主要是肺陰不足;中消主要是胃陰不足;下消主要是腎陰不足。玉竹滋陰潤燥、養胃生津,正好適合於肖可中的中消。

消渴的主要表現是吃得多、喝的多、小便多而且消瘦,中消以吃得多卻削瘦為主要表現,其它幾個方面倒也不是很明顯。這一類人可用玉竹與天花粉、天冬、麥冬、生地黃、葛根一起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如果消渴的人是脾胃的氣陰兩虛,可以用玉竹與人參、白朮、麥冬、百合、葛根一起用,達到健脾益氣,養陰生津止渴的目的。

六、玉竹減血中之脂。

在中醫文化的傳統傳承中,以前並沒有血中之脂的概念,如今中醫減血中之脂是現代的中醫傳承者結合現代科技而有的認知,而玉竹是其中的常用之物,他用的方法是玉竹與生山楂、制首烏、金櫻子搭檔。

在玉竹的傳統用法中,如果是陰虛內熱的人,可以用生玉竹;如果熱不明顯或者沒有熱的人可用蒸玉竹。再者就是一般用10~15克即可。

玉竹雖然是滋陰潤燥的好東西,這也有一類人不可以用玉竹,就是脾胃虛弱並且伴有溼氣較盛的人。

五臟六腑均有各自的喜好,多了解中醫知識,有針對性、目的性的養生才是健康的養生方式。

相關焦點

  • 燥症多多,潤之有方
    點評:秋季天乾物燥,燥邪極易從口鼻咽喉乘虛而入,且初起即有傷津的徵兆。對於說話較多的教師來說,口乾舌燥往往來得更早、更明顯。要緩解之,除了多喝湯水外,還可以試用生津潤喉茶。去看醫生,說小寶是溫燥咳嗽,我是涼燥咳嗽,證型不同,用藥自然不一樣!點評:古人說,「天氣通於肺」,外界的燥氣通過口鼻,直達肺臟。肺受到乾燥刺激,就會咳個不停。但燥邪在肺衛表證階段,有溫涼之分。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一律以清涼之物潤燥,反而可能加重咳嗽。對於溫燥咳嗽和涼燥咳嗽,古代醫家總結了不少的經典方藥,可供參考。
  • 潤肺吃什麼好 這樣吃養肺潤肺效果好
    吸菸飲酒、飲食不當或是感冒咳嗽都會對我們的肺部造成損傷,肺部是我們重要的身體器官,所以我們要重視肺部的保養,做好護肝潤肺的工作。那麼潤肺吃什麼好?養肺潤肺的食譜有哪些?潤肺的中藥有哪些呢?小編在下文為大家講解。潤肺吃什麼好1、春季潤肺吃蜂蜜蜂蜜中有諸多營養成分能被人體快速吸收,達到潤肺止咳、通腸利便、排毒養顏的效果。
  • 秋季宜收不宜散,清熱潤肺湯您做好準備了嗎?
    所以津液的代謝跟臟腑都是有關係的,另外按照《黃帝內經》中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天很重要的就是防燥護陰,所以秋季的飲食原則就是,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防止秋燥過盛,灼傷陰液。麥冬麥冬入心、肺、胃經,具有清心而除煩熱,養肺胃之陰而生津潤燥的作用,是養陰潤肺的上品。
  • 中醫基礎理論——脾與胃
    脾脾的位置在腹腔上部,隔膜下面,與胃以膜相連。藏象學說的脾系統從解剖位置來看是現代醫學中的脾和胰,但生理功能上遠超過這兩個器官,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有後天之本之稱。。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四時之長夏相通應。
  • 一味中藥古今同名異物,適用於虛不受補者,可益氣健脾、生津潤肺
    比如有一味中藥就是古今有別,而且是同名異物相差甚遠,但這味中藥又十分的常用,古時候它乃「真參」,如今確實「非參」,當下這味中藥可以益氣健脾、生津潤肺、滋養氣陰。這味中藥就是太子參,又叫做孩兒參或者童參,現代所用的太子參是石竹科多年草本植物假繁縷的塊狀根,古時候的太子參卻有所不同。
  • 此物甘潤,清腎中之虛熱而不涼腎,降肺中之伏火,降血中殘餘之糖
    中醫文化中有句名言叫做「補則補之,實則瀉之」,意思是當臟腑虛弱的時候需要「補益」,當臟腑之邪充盛的時候則需要「疏洩」,而在實際養生的過程中發現,單純的虛或者實往往很少,多數是虛實夾雜。邪氣盛則容易讓臟腑虛弱,而臟腑虛弱日久也更容易感受邪氣。而虛實夾雜的亞健康需要的應對策略是「清」與「補」相間。
  • 六腑之胃,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導讀: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六腑是和五臟對應的胃、膀胱、大腸、小腸、三焦和膽。「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黃帝內經 素問》 胃與脾同居中焦,「以膜相連」,並由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互屬絡而成為表裡關係。脾與胃的關係,主要包括水谷納運協調、氣機升降相因、陰陽燥溼相濟等。
  • 確有專長 | 《方劑學》128首方歌 | 山海精舍
    6、桑菊飲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清疏肺衛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7、麻杏石甘湯仲景麻杏石甘湯,辛涼宣肺清熱良,邪熱壅肺咳喘急,有汗無汗均可嘗。 扶正解表8、敗毒散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許姜三片,氣虛感寒有奇功。
  • 被譽「諸血虛非此不可」,補養氣血堪稱能手,還能滋養肝腎之精元
    在中醫文化的傳承中有句話叫做「虛則補之,實則伐之」,其實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奧,「虛」多是臟腑、氣血精津的減弱,需要以「補」來養;而「實」多是指「風暑溼燥寒火」等邪氣,需要以「清洩」來消除。當然這麼理解比較通俗易懂,雖然不失大體意思但也不算十分準確。
  • 每天一味中草藥 83:麥冬,養胃陰,開胃進食;還能潤肺清嗓子
    主要產自四川、浙江,產於杭州筧橋鎮的地道,稱作筧麥冬,是浙八味之一。麥冬的藥用價值養陰生津,潤肺清心養陰生津:麥冬是根須中鑲嵌的紡錘,如同根須上穿著的珍珠,為麥冬的植株儲存了豐富的營養和水液。中醫正是借用這個特點,將麥冬視為一個補陰良藥,可以起到養陰生津的作用。適用於身體的多種陰虛證,尤其適合熱病之後的傷陰。
  • 寒露「涼燥」當令,送你食養三妙招
    蟹為百味之首,食客的最愛。宋元以前,烹蟹多用煮,明清以降,多用蒸法。蒸時先以細繩綁住蟹足,然後活蟹入鍋。清代浙江嘉興人顧仲認為該法比較殘酷,主張人道食蟹,先用椒鹽、白糖、蔥薑汁、菊葉汁入酒攪勻,將蟹浸入使之醺醉,然後再蒸。這樣一方面減輕食者心理負擔, 一方面又增加了蟹的美味。顧仲為嗜蟹老饕,號「浙西饕士」,認為持螯大嚼乃人生第一美事。他的吃蟹方法,後來也成為食客家們一大趣談。
  • 《脾胃論》:清胃散裡的生地黃,性味滋膩,李東垣為何用它瀉熱?
    首先明確一點,清胃散乃是主治胃中實火的,這幾乎是歷代醫家的共識。那麼,方中為什麼要選用治療虛火的生地黃呢? 翻閱歷代醫家的方劑典籍,發現一個很多人認同的觀點,那就是打多從「陽明為多氣多血之腑」來解釋。 因為陽明胃熱,需要在清氣分之熱的同時,還需要兼顧涼血分之熱。
  • 傷寒論:陽明之胃家為什麼會「實」?
    《傷寒論》所說的「胃家」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乃泛指胃、腸二腑,所謂「實」,是指邪氣旺盛。因此,「胃家實」的含義,即是指陽明胃腸邪氣旺盛的意思。它既包括陽明經證的無形熱邪亢盛,也包括了陽明腑證有形燥實積滯。
  •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