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章元佳
在物品中看到人臉這樣的故事聽起來都很耳熟,顯現在燒焦的鍋底或咬過的玉米餅上的耶穌頭像經常佔據國外媒體的版面。打開國外購物網站,好些沾染上水漬、鏽跡、汙痕的日常用品都被認為是耶穌顯靈,被高價販賣,售價從150到1700美元不等。
當戴安·杜絲拿起一片吐司吃起來時,她被嚇到了。「我吃了一口,結果發現麵包上有個女人正在盯著我。」她對《芝加哥論壇報》描述,「那畫面越看越覺得驚悚。」隨後這塊神奇的吐司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最後一家賭場願意出價2萬8千美元來展覽這塊烤麵包片。來參觀的人說那靈異的圖像形似聖母瑪利亞,有人則說似乎更像麥當娜。
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中,一度瘋傳的美聯社照片和一段視頻記錄裡,顯示在世貿大廈的爆炸火光和滾滾濃煙之中,出現了一張類似「拉登」的人臉,「命定的厄運」「死神降臨」等各種靈異的說法不脛而走。
為什麼你總是能看到人的臉?
多倫多大學華裔教授李康說:「在日常物品中看到人臉是非常普遍的,人的眼睛傾向於從一幅不相干的圖像中發現類似於『人臉』的形狀或其他我們熟悉的事物。」
這種經驗在科學中被定義為「幻想性視錯覺」(Pareidolia),它與大腦的「人臉識別」功能具有深遠的關係。
為了弄清楚是什麼讓人們從毫無意義的圖案中看到人臉,李康教授與其他科研人員一起進行了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了實驗參與者,為其提供了隨機噪聲圖像,並且告訴他們,這些圖像中有50%是人臉的圖案(實際上一張也沒有)。這些參與實驗者的任務是,當看到帶人臉的圖案時按下一個按鈕,而找不到人臉時則按另一個按鈕。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則密切注意著他們的大腦活動狀態。
「我們發現,當人們看到類似人臉的圖片時,大腦額葉、額下回與梭狀回面孔區一起被激活,這片區域發送信號到視覺皮層的面孔區域中,這與人臉圖片喚起的活化效果一致—普通圖片則沒有這樣的效果。」李康說,「尤其重要的是,右側梭狀回屬於人腦的視覺系統,是大腦識別人臉的關鍵區域,而這一活化是如此迅速,幾乎不可能來自意識辨析。」
上世紀60年代,發育心理學的先行者羅伯特·范茲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嬰兒會對人臉或類似面孔的物體表現出明顯的視覺偏好。隨後的一系列研究逐漸發現,圖案若存在「兩眼在上,一嘴在下」的結構關係,以及「寬額頭窄下巴」的倒三角輪廓,都能引起嬰兒關注。這也是引發幻想性視錯覺的決定性要素。
還有研究顯示,波形圖記錄下大腦在看到「對應人臉的」「類似人臉的」和「普通圖片」時的腦磁圖信號,結果顯示只要視野中有一星半點人臉的跡象—兩眼一嘴和倒三角形等,視覺系統就立刻活化,將其識別,之後才交給意識進一步處理。因此,無論錘鍊出多麼鋼鐵的意識,它都沒法抵禦意識系統前的視覺辨識。
人們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事情
能否從麵包上被烤焦的痕跡中看出人臉,是由大腦決定的,然而你會看到怎樣的人臉,則和個人的心理以及過往經歷有關。比如一個從來沒有基督教概念的衣索比亞人,即便從一塊烙餅上看出人臉,也不會認為這是耶穌顯靈的頭像。在心理學領域中,這種現象被稱為格式塔心理學。
「人們往往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事情。」這句經典格言是「格式塔心理學」在人臉識別當中的最佳詮釋,心理為大腦看到的畫面做出解釋。
1976年,NASA公開了一些火星探測衛星「海盜1號」傳回的照片,探測器拍攝到一張火星上有清晰人臉的照片。「火星上的人臉」作為爆炸性新聞標題轟動媒體。
這就是人類的大腦將模糊、隨機的圖像通過心理轉化賦予實際意義的典型例子。2001年「火星全球勘測者號」傳回的圖像證實當年「火星上的人臉」不過是風化了的小沙丘而已。
格式塔心理學使人們將不完全的圖案自動補充為人們日常認知中了解、熟悉或者想要其成為的物體。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尹文剛說,「這也是人類在生存上的本能,不需要將所有信息看完就能判斷。」
「幻想性視錯覺」的變身
圍繞這種不可抗拒的幻想性視錯覺,人類發展出無數神秘的佔卜技術。歐洲曾經流行過一種「鉛佔卜術」,傳說起源於古希臘時代,將熔化的鉛或錫驟然投入冷水,就會凝結出一些複雜的形狀,若發現「有意義」的形狀,那就是命運的先兆。「鉛佔卜」在漫長的歲月裡發展出許多變種,人臉、飛鳥、貓……這些常見佔卜圖案都屬於大腦右側梭狀回的處理範圍,它對人最熟悉的形象非常敏感,都能快速識別,產生聯想。
「幻想性視錯覺」的原理不只催生了「封建迷信」,還曾披上科學的外衣。20世紀初,瑞士精神病學家羅夏創立了羅夏墨漬實驗,用來判斷人的性格。通過向被試者呈現標準化的由墨漬偶然形成的模樣刺激圖版,讓被試者說出由此所聯想到的東西,然後將這些反應用符號進行分類記錄,加以分析,進而對被試人格的各種特徵進行診斷。
早期,墨漬測驗會根據回答來推測受試者性格如何,會怎樣應對新的複雜任務。這的確很像佔卜,不但被試者帶入了很多先前的情緒,就連測試者也充滿了主觀因素,對測試的解讀沒有規範可言。20世紀60年代的一度流行之後,墨漬實驗開始消退,到本世紀就已經被普遍看作「偽科學」了。
在網際網路時代,「幻想性視錯覺」又有了新的文化體現:顏文字,也稱表情符號,幾乎與網際網路一樣久—1982年9月19日,史考特·法爾曼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電子布告欄上首次使用了「: - )」和「: - (」。 它符合人類辨識的基本要求:兩眼一嘴和倒三角形等,被自動識別為人的表情。90年代網際網路向公眾開放,這些妙趣橫生的符號很快成為了一種網際網路亞文化,即便傳輸基礎已能輕鬆支持圖片、視頻,顏文字仍長盛不衰。
這種人類視覺系統固有的識別能力並不只與偽科學、陰謀論、宗教顯靈相關。它是人類根深蒂固的特性,也能產生被認為有益處的功效,藝術創造就是其中之一,眾多藝術家因此獲得了靈感。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就寫道:「如果你看到任何有各種汙點或摻著石頭的牆壁,你都有可能會在其中發現山川、巖石、樹木、丘壑,發現衝鋒陷陣的車馬,發現豐富多變的表情,發現異國風情的裝束,無窮無盡的形象可以提取構思。」
本文來源:南都周刊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