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學說」的開創者「龍樹菩薩」,證得「無生法忍」,願生淨土

2020-12-14 重樓逾陀

【南無龍樹菩薩 】

龍樹菩薩是印度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吸收綜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的相關理論,對佛教「性空」的觀念給以完整的論述,緣起性空思想成為大乘佛教的基礎。龍樹《中論》依緣起而說明即空的中道,繼承《阿含經》的「八不緣起」──「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即以一切法的「有、時、空、動」四個範疇,建立大乘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播到全印度。

龍樹的「性空般若學」,是到了鳩摩羅什翻譯龍樹著作後,才漸為中國人所識。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排斥格義之迂腐,修正六家之偏失,宗主龍樹與提婆論典,闡明性空的中道,成為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基礎,被譽為中國八宗共祖。中觀系典籍翻譯及介紹於中土者,以鳩摩羅什法師為始,以太虛大師的後人施護法師為終。

龍樹菩薩論著極為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 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為中觀派之重要代表作。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龍樹菩薩論頌集》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告訴我們:

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如果沒有證得無生法忍的話,要在五濁惡世裡度眾生,無有是處。外面的五欲六塵非常強大,內心的煩惱非常厚重,你自救都救不了,你怎麼能救他人?一個嬰兒不能離開父母,一個初發心的菩薩不能離開佛。我們一定要聽佛的話,應當發願,願生淨土。

相關焦點

  • 龍樹菩薩:什麼是「阿惟越致」?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後者以信佛因緣,決定乘佛願船,必至彼岸,永離生死,得不退轉,為何不可能呢?龍樹菩薩提出的「論證」────念佛往生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續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 農曆七月二十四,恭逢「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 祈願眾生開佛知見,正法久住!
    >大慧菩薩白佛言:「佛滅度後,是法何人受持?」龍樹在迷途中找回了方向參悟了苦諦,痛定過後踏入佛門悔悟後的龍樹菩薩千裡迢迢奔赴北印度尋求佛法真諦在喜瑪拉雅山的一座佛塔邊得到一名老比丘親傳大乘經典後在大龍菩薩的引導下,來到龍宮閱讀諸方等大乘深奧經典,得無量妙法三個月後,通解甚多,深入無生,二忍具足
  • 今天農曆七月二十四日恭迎「 八宗共主」 龍樹菩薩聖誕!
    農曆七月二十四日,乃中國佛教八宗共主,亦是天台宗高祖龍樹菩薩聖誕!「隨喜祈願」頂禮祖師龍樹大菩薩龍樹(梵文: ,Nāgārjuna),一稱為龍猛、龍勝、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當中那伽本是用來指代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Nāgārjuna,由Nāgā(那伽,意為龍,或是象)與arjuna兩個單字組成。
  • 中觀學派|龍樹菩薩等「八大註解家」 與《中論》的思想論證!
    其實,這種爭議現象在中觀學的發展史上並不罕見。本文將介紹在中觀發展史上,幾位學者對龍樹菩薩的不同解讀。龍樹菩薩與《中論》《中論》是中觀學派的主要經典。在這論典中,龍樹菩薩(N ā g ā rjuna,約150-250)嘗試揭露「一切法空(ū nya)、無自性(asvabhāva)」的思想。
  • 26|淨土法門的「無生法忍」,就是決定信受彌陀救度
    就是在「正宗分」最後,請大家合掌跟我一起念一遍: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一)淨土宗得忍論,也就是淨土宗這個宗派對無生法忍的看法。經文說韋提希夫人「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無生忍就是無生法忍的意思,「無生」就是真如理體、真如實相的境界。真如理體是不生不滅的法,所以說無生法;「忍」是確認、確知、決定、忍可、不動搖、不退轉的意思。
  • 淨土十疑論|第七疑:生兜率天見彌勒菩薩,何須求生西方淨土?
    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校,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如釋迦佛在世之時,大有眾生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恆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如彌陀淨土,但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為生死業縛也。
  • 恭迎「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願眾生開佛知見、智慧如海!
    恭迎「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 願眾生開佛知見、智慧如海!龍樹菩薩得無量妙法,震撼不已,於是留在龍宮,晝夜閱讀,九十日後,通達明利,悟得無生法忍。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譽為「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就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回的,但僅僅是全本《華嚴經》的一小部分 ,是龍樹菩薩憑記憶寫下來的,今天我們能看到《華嚴經》,乃至如法修行入華嚴境界,無不感恩龍樹菩薩。
  • 大乘之初,外人怎樣誤解「空」之意義,龍樹如何演譯「空」思想?
    後來,他果然逃走成功,即到一山中佛塔受戒出家,在該處九十日間,習得小乘佛典,其後,又在雪山的某一佛塔中,由一個老心丘傳他大乘經典,他讀後大感興趣,但仍未滿足,便四處求法,據說後來得大龍菩薩的幫助,引入龍宮,「開七寶藏,發七寶華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之。 」龍樹即在九十日間學習,理解殊多,智慧無礙,悟到深奧的意義。
  • 剖析「中觀學說」中最難理解的「 名相」(名詞),還原佛法真諦!
    現時有學者將「緣起」詮釋為事物如何形成,如某事物是由各種條件、因緣組合而成,故它本身沒有實在、永恆的自性。不過,這種將「緣起」等同「由緣而起」的理解,從「空寂性」的角度來看,則未必是龍樹菩薩的本意。以杯子為例,從「緣起不生」的角度來看,當我們說「這個杯是緣起的」時,意思是說「從來沒有這個杯」。這種「不生」的詮釋方式,有別於將「緣起」理解「杯子如何形成」。如以「無生法」來理解「緣起法」,則前者所表達的「從來沒有這個杯」,比後者所闡述的「杯是如何出現」,更合乎中觀思想。至於,何以我們看到事物總是存有的?中觀家解釋,這乃源於眾生的顛倒見。
  • 龍樹菩薩因吉祥草而往生因緣
    轉發分享 獲無量功德福報由供養布施而來,《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後來,有一位王子很想登上王位。有一天,他的母后親手做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五彩錦緞彩衣給他,這件彩衣沒有任何的接縫,他一看到這套衣服非常歡喜,就告訴母后說:「等我登上王位的時候,再穿上這套衣服吧!」  可是他的母后對他說:「你以前有很多的哥哥和很多的媽媽都往生了,你根本就沒有登上王位的機會。」他覺得很奇怪,就問說:「爸爸年紀那麼大了,有一天當然會駕崩,換我當國王呀?」
  • 「古今佛門高僧大德」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淨土聖賢錄》
    然而現今之人只知道華嚴比極樂淨土廣大,卻不知道阿彌陀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另外,龍樹菩薩入出龍宮誦出《華嚴經》,而卻願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為華嚴會上的法王長子,卻又願生西方極樂。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一同輔佐毗盧遮那佛,號稱華嚴三聖,也同樣願生西方淨土。這些都有確切的依據,就如同明月星辰一樣的明白清楚。居士你將提倡華嚴使之風行四方,而卻與文殊、普賢、龍樹等菩薩的願力相違背,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Kalupahana則完全要撇清龍樹思想和般若經的關係,因為對南傳佛教的學者而言,他們仍處在「大乘非佛說」的巨大陰影下來思索這個問題。已故的當代中觀學研究者羅賓也曾試圖解決般若經與龍樹之間的這個問題。他認為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中論》是要講給誰聽的?是要寫給那些人來看的?
  • 586.什麼是菩薩摩訶薩所應修的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第一 音聲忍【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音聲忍。謂聞諸佛所說之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普賢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應修的音聲忍?就是所說聽到十方諸佛所說的法,不驚慌、不恐怖、不畏懼。深深相信諸佛所說的法,覺悟了解諸佛所說的法。愛樂佛法,趣向佛法,專一其心來憶念。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但淨土宗的創立,既有龍樹菩薩立彌陀本願為法脈,亦有天親薩、曇鸞大師等祖師依法脈而判教,更有唐朝善導大師集大成而依教開宗,本來是十分完備。但淨土宗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給人的印象總不似是獨立一宗,亦即是所謂「寓宗」,即寄居於他宗的一個「宗」。何解呢?
  • 新的一年,佛弟子必須知道的事實真相--末法時期為什麼只能靠修淨土?
    末法時期為什麼只能靠修淨土了?為什麼靠佛力和自力區別那麼大?末法時期靠修淨土,念佛得度生死。這有經證、祖證和事證,也有道理。經證有很多。很多經典都講到正法、像法、末法、法滅,這不同時期的特點,略說幾段。一是《大集經》。道綽大師引用《大集經》取意而解釋說: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 淨土十疑論|第一疑: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第一疑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只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 淨宗稱為難信之法,就難信在哪裡?
    在這裡指念佛的、修淨土的。粗念稍稍息了一點,細念根本就沒停止,細念要是一斷,好了,常寂光淨土現前,就明心見性,細念斷了。自己知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真放下,徹底放下。六根在六塵境界,不但人間天上,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放下,那是細念斷了,只要一見性,永遠不會退轉。
  • 【一心不亂的真義】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七:念佛三昧有大福德,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複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龍樹菩薩是了不起的大菩薩,古來被尊稱八宗共祖——大乘佛法八大宗派,都把龍樹菩薩當作祖師。《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對般若經典的註疏,所以龍樹菩薩的開示,也很值得我們奉行。「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先世罪」就是過去所造的罪業。
  • 修「念佛法門」與「開悟」是什麼關係?
    這個無生法祂是真實不虛,而且對於六塵境界如如不動,因此說祂具有真如體性;同時因為祂有常住的體性,永遠不生不滅,因此才可以成為眾生永恆的依靠。如果能夠先從燻聞正確之佛法知見開始,經過種種培植定力、慧力、福德之行,將來就有機會能夠經由禪法,親證自己本有的如來藏心,這個就是大家所說的開悟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