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文學史上流傳甚廣的話,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這句話據傳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所說。話中的「三國」、「水滸」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對於這兩部傳世的名著,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在做點評時也曾高度評價過這兩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成就。
那麼所謂的「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究竟何義呢。其實概括來說就是「人老奸」,老了之後看三國學會其中的謀略後,會更加的老奸巨猾;青年人血氣方剛,易衝動,看了水滸中的打打殺殺和造反後,會更衝動。
老不看三國
「老不看三國」並非是人老之後看淡世事,對熱血的《三國演義》看不進去的意思。
老年人經歷的人情世故多,閱歷廣,見識多,所以會積累比較多的智慧謀略,「人老奸、馬老滑」和「老奸巨猾」都是說的這種情況。在看了全篇講權謀、戰爭的《三國演義》後,老年人會更加地老奸巨猾,不好應對。
除了是傳世名著之外,《三國演義》本身也存在著大量的權謀之術。據傳滿清在入關初期就對《三國演義》極度的推崇,甚至有不少滿清貴胄、將領將其當作兵書來應用。
少不看水滸
《水滸傳》中官逼民反的深刻並不容易為青少年人所體會到,但是其中快意恩仇,大砍大殺的江湖情節卻極易將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吸引。多數青少年人的三觀尚未成熟穩定,所以在看了其中暴力宣洩與是非不分的殺戮場景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跟小說原著相比,經典的《水滸傳》電視劇的劇情和青少年版的《水滸傳》讀物,其實已經做了大幅的刪改。比如原著中武松血濺鴛鴦樓時,是雞犬不留式的趕盡殺絕;江州劫法場時,李逵的板斧對著官兵、百姓排頭砍過去,也不管那些人是不是無辜;梁山好漢殺黃文炳時,用的是將他凌遲並分食其肉的酷烈手段……
《水滸傳》雖然是文學名著,但其中不適青少年閱讀的部分實在有很多,所以所謂的「少不看水滸」還是很有道理的。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固然有不少不合時宜的內容,但它們終究是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些許糟粕也是瑕不掩瑜,並不影響它們的文學地位。
開最大的腦洞,品最有趣的故事。我是靈衝霄,歡迎關注評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往期精彩回顧:儒家被噴、中醫被罵、武術被黑,傳統文化為什麼被這麼多人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