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準總統」拜登將於1月20日就職,在其權利過渡中心,拜登也親眼見證了許多的歷史性時刻。
2020年11月,RCEP「修成正果」。同年12月,中歐自貿協定籤署。
這也再次代表著,世界格局確實發生了大的變化,「美國優先」這個詞已經漸漸開始褪色,而拜登將迎來的也會是與川普時期截然不同的國際新形勢。
那麼,這也預示著中美關係即將迎來新篇章。
近日,我外交部部長王毅受官方媒體採訪表示,當前,中美關係已經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中美可以再次考慮兩國關係的未來走向。希望在拜登上任後,美國的新政府可以進行理性的思考,重開對話,以修復兩國關係,重回正軌、重啟合作。
有專家解讀,王毅的發言是代表著中國方面在向即將上臺的拜登政府遞出橄欖枝。
的確,對中國而言,美國的政策對於中國是尤為苛刻的,在很多方面是存在不平等、不合法的,尤其是在川普政府時期。不過,中國從來都是本著「合作共贏」的理念,可以說,倘若美國政府方面真正拿出誠意,中美關係也會漸漸被修復。
此前雖然有「中美關係再也回不去」的說法,2021年中美科技拉鋸戰不會停,拜登或拉攏盟友,在晶片、應用程式、5G和人工智慧方面向中國發出挑戰。對於中國科技行業而言,如果說2020年是動蕩的,那麼2021年可能是革命性的。
那些希望中美科技戰會隨川普政府下臺而進入歷史廢墟的人會失望。拜登上臺後,所採用的做法可能會有變化,但這場戰爭仍將繼續。分析人士預計,拜登會一改川普「美國優先」的做法,採取多邊方式與中國打交道。
但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並非這麼簡單,對於中美來說,還是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
除了傳統的競爭領域,還有很多非零和競爭的領域,比如新冠疫苗問題、氣候變化問題、跨國犯罪問題等。在這些問題上,中美是有共同利益的,相信拜登上臺後,這些問題也將會被推到桌面上來。
當然,如果中美關係緩和,最提心弔膽的當數蔡英文當局。
在川普時期,蔡英文採取了全面與大陸對抗的政策,但如今拜登時期即將到來,民進黨當局就該警醒,如果還是按照川普時代,死命跟大陸對抗,「逢中必反」,還有條件嗎?
拜登曾表示,「最佳的對中國戰略,理應是我們所有的盟邦,或至少過去曾是我們的盟邦,均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修補與盟邦的關係進而達成共識,將是我上任後頭幾周的重點工作。」
有專家對此表示,拜登的話代表著川普時代的中美直接對決政策將要「換軌」,可以確定的是,拜登已把中國大陸定性為競爭對手而非敵人,他的對中戰略是「提升自身競爭力」,而非「改變中國」。
另外,外界也多認為,拜登政府會逐步恢復與中國的多層次戰略對話。所以未來美國將從川普的中美關係全面對抗,改為競合關係,有競爭,有合作。
而民進黨當局全面與大陸對抗的政策隱然出現外弛內張窘境,在拜登政府上臺的前兩周更是臺灣政策調整黃金時刻,相當關鍵。
不過就眼下來看,蔡當局似乎並無收斂的意思。
《亞洲周刊》2020年12月24日曾在臉書公布當期封面,為蔡英文穿著「龍袍」的圖片,並以《臺灣民選獨裁幕後綠營新威權主義現象》為題做報導。報導以《反滲透法》、中天新聞臺不予換照與「查水錶」等諸多事件為例,加上採訪民進黨創黨大佬在內的政壇人士、學者,分析認為蔡英文「執政」已逐漸偏向獨裁、成新威權領袖。
視頻截圖(圖源:環視頻)
此後,《亞洲周刊》不止遭民進黨批評,還被綠營網軍抨擊。不過,有人在編織美夢,也有人保持清醒。
2021年1月1日,臺灣媒體人陳鳳馨在政論節目中稱讚大陸在2020年取得的成績,稱大陸「設定的幾個目標統統達成」,「執行效率必須讓人刮目相看」。
陳鳳馨還列舉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嫦娥五號、中歐投資協定等大陸的幾項重要成果,並表示「在現在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大陸是唯一一個正在快速成長的」。
而接下來中國大陸和美國的關係若轉變,對臺灣經濟也會有很大影響。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民進黨當局甚至還鼓譟臺灣應抓住機會「趁疫情」加速與大陸「經濟脫鉤」。但是,他們可曾想過代價會有多大?
疫情當下,作為外貿型經濟體的臺灣遭受重創。諸如紡織、機械、塑料橡膠製品等表現慘澹,出口普遍出現下跌,航空、旅遊業更是哀鴻遍野。另外,民進黨當局為「兩岸經濟脫鉤」而實施的「新南向政策」也瀕臨破產。
雖然,科技產業的確是個例外,眼見著臺股快衝上15000點,但主要還是受惠於中國大陸和美國之間貿易戰的轉單效應。若未來美中貿易戰若緩和,轉單效應也會逐漸退去。
另外,2021開始,RCEP、中國大陸與歐盟的貿易協定等都會陸續上路,CPTPP也在緊鑼密鼓進行,臺灣接下來面臨的情況可不太樂觀。
總的來說,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在很大程度上呈現有增無減的趨勢,只有兩岸關係好轉,才能較好地改善臺灣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
眼下,民進黨當局想看到拜登繼續激烈抗中是不太可能的,臺灣在這關鍵時刻走錯方向很容易變成「肉砧」。
無論如何,臺灣的問題對美國不是最重要的,但對臺灣來講,兩岸關係卻是最重要的。奉勸蔡英文當局,除了「順著走」之外,想要逆勢操作,幾乎便是自尋死路。(趙家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