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連任後,沒有採取緩和兩岸關係的政策舉措,反而走上了更為強硬的「抗中謀獨」道路,走上了「反中親美」與「脫中融美」的道路,導致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臺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面對嚴峻的臺海形勢,蔡當局不僅不收斂、不收手,妥善、謹慎處理兩岸關係,反而更加倡狂,不僅與美溝結,強化美臺軍事關係,企圖「以武拒統」、「以武謀獨」,而且還在經濟上配合美國制裁大陸,打壓陸資陸企,持續出臺阻撓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政策舉措。這不僅增大了臺海政治軍事風險,而且也給臺灣經濟發展帶來新風險,似乎蔡在有意逼大陸出手實行經濟制裁,以此實現兩岸「經濟脫溝」與政治獨立。
從臺灣方面公布的數據來看,近年來,尤其是2019年,臺灣經濟增長強勁,已重新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中美貿易紛爭似乎給了臺灣經濟反彈向上的出路。但是,從實質上看,臺灣經濟低迷徘徊的事實並未因此改觀,仍然持續低於2019年世界經濟3%的增長水平。特別是臺灣經濟發展隱憂並沒有改變,除了缺電、缺水、缺地、缺才與缺人「五缺」等老問題外,發電「棄核增煤」政策導致的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島內政黨惡鬥,政治紛爭擴大,內外部政經環境持續惡化。2019年臺灣地區民間消費持續下滑2%,臺灣傳統製造業,如化學材料、石油及煤製品、基本金屬,營業收入都明顯下滑,分別年減18.8%、15.7%和12.5%。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電子零組件這兩個行業減幅較小,分別年減0.3%和1%。2019年臺灣製造業上市公司稅後淨利為新臺幣1.23萬億元,比2018年減少19.8%,淨利率為7.5%。外銷訂單全年持續衰退了5.3%,競爭力排名持續下滑。臺灣經濟未來走向的真實指標,臺灣經濟真正實現困境轉折希望依然渺茫。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臺灣經濟沒有出現負增長,不僅僅是臺灣的防疫措施及其臺灣經濟具有的一定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大陸廣闊市場與及時復工復產對臺灣經濟的強大拉動與支撐作用,還有大陸對臺經濟政策友善與對臺商在大陸投資發展的大力支持。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福建省的GDP只有臺灣的四十分之一,2019年福建省GDP總量首次超過臺灣,可見發展速度之快。不僅是福建,四十年前,大陸的所有省份的GDP都落後於臺灣。現如今,根據臺灣地區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臺灣經濟增速為2.73%,完成的名義GDP達到了18.90萬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為42180.68億元)。現如今,已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等8個省的GDP超過臺灣,臺灣居第九位。早在2015年的時候,廣東省的GDP就已經是臺灣省的兩倍之多。大陸經濟規模持續增長,依然是臺商投資的最佳選擇。據臺海關統計,2020年上半年,臺灣外貿出口增長0.5%,其中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同比增長9.8%,大陸及香港出口比重達到42%以上;臺進口總額下降0.4%,而從大陸進口增長8.3%。顯然,兩岸貿易增長成為支撐臺灣對外貿易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蔡當局持續破壞正常兩岸經貿往來,公然對大陸企業再下毒手,要進一步修改法規嚴審嚴查陸資,計劃將陸資認定標準從持股30%以上改為更嚴格的「逐層認定」,並要嚴格管制所謂大陸黨政軍陸資入臺;認定「淘寶臺灣」是陸資,進行數十萬元新臺幣的處罰,還要求限期更正或撤資;民進黨當局於2020年8月18日預告將禁止臺灣任何單位代理或經銷大陸OTTTV(流媒體平臺),要將愛奇藝、騰訊等大陸業務逐出臺灣。事實上,自川普上臺對大陸實施經濟制裁與打壓後,蔡當局就向美國遞上投名狀,在大陸背後捅刀,出臺一個接一個針對大陸企業與兩岸經貿往來的限制或打壓措施。
面對蔡當局在兩岸經濟往來問題上的倒行逆施與對大陸企業的政治經濟打壓,大陸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與兩岸共同發展利益立場上,一再克制忍讓,一直未採取相應的對臺經濟報復措施,更未對臺實施經濟制裁。然而,蔡當局似乎將大陸的克制與忍讓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會認為在中美經濟對抗形勢下大陸在經濟上有求於臺灣,便得寸進尺,繼續在經濟上配合美國打壓與制裁大陸,仇視陸資陸企,將陸資陸企業視為「異端」與洪水猛獸,不斷打壓。蔡當局此舉引起大陸民眾尤其是知識界的強烈不滿,要求對臺進行經濟制裁的呼聲持續升高,特別是要求終止對臺巨大讓利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示懲罰,以示警告。
目前大陸有關部門雖然沒有明確表示終止ECFA,也沒有明確表達對臺進行經濟制裁,但這並不表示「在形勢需要時」大陸不會終止ECFA,不會對臺進行經濟制裁。日前國臺辦發言人針對蔡當局聲稱要嚴查與管制陸資舉動表示此舉可能讓臺灣失去大陸發展機遇。這是一個不同以往、也不同尋常的表態,似乎已透露出某種值得關注的資訊。蔡當局需要認真解讀與思考,不要等到大陸真出手、對臺進行經濟制裁後就晚了。
來源:中評社 作者:陳麗麗,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