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的「毛毛雨」解不了臺灣經濟的「渴」

2020-12-26 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668期】

新冠肺炎疫情四處蔓延,除了對世界人類健康造成嚴重衝擊之外,也影響了全球各地的經濟運作。有鑑於此,蔡當局沿用上次「夜市券」的方法,將推出20億元新臺幣的「振興抵用券」,拉抬餐飲、商圈、夜市及藝文的營業狀況。

臺灣資深媒體人司馬正翔29日在臺灣「大華網絡報」發表評論指出,按照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的規劃,「振興抵用券」以結合當地民眾旅遊發放,適用對象以受疫情衝擊的服務型產業為主,包括餐飲約14萬家、商圈業者約28萬家、夜市攤商約1萬家、文藝活動與場所約1700家,若扣除重複計算的業者,全臺約35萬家適用。

其實,疫情對臺灣經濟的影響,並不光是內需的服務型產業,由於中國大陸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一環,兩岸經貿往來又很密切,目前一些企業尚未完全復工,許多原材料、器材、零件等,都無法如常供應,臺灣外銷的各類產業自是受創嚴重。

根據臺灣經濟研究機構的評估,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臺灣產業,包括石化業、面板業、汽車零件製造業、機器設備製造業、會展業、空運業、海運業等。這些產業的困境,並非發放「振興抵用券」就能解決,何況適用對象也不涵蓋它們。

評論指出,蔡當局力推的新南向政策,並未使大陸臺商轉移陣地,臺灣業者也仍是依賴大陸市場。這點,從其吹噓臺商回臺投資數千億元,最後坦承錢並非大陸匯入,而是用臺灣資金的現實,就能證明一切。

評論指出,臺灣經濟面臨的問題本就不少,民進黨再次執政後更加複雜,有些是產業政策失當造成的,有些則是跟兩岸關係對立有關。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蔡當局錯失改善機會,還搞「以疫謀獨」,致使兩岸關係江河日下,臺灣經濟隨之日趨低迷。

在這種情形下,蔡當局發放「振興抵用券」,對臺灣經濟幫助並不大,有如大旱之地遭逢小雨一陣,起不了回春的作用。關鍵之處,仍在於民進黨應放棄「臺獨」主張,務實搞好兩岸關係,方能在疫情結束後,找到臺灣經濟再起的生機。(中國臺灣網 李丹)

相關焦點

  • 臺媒痛批蔡當局刻意淡化RCEP影響:臺灣變亞洲經濟孤島
    臺灣此時在亞洲經貿體系已成為「孤兒」,民進黨當局應該拿出對策,而不是欺騙人民。國民黨主席江啟臣17日也發文稱,2016年蔡英文就職時承諾「帶領臺灣加入RCEP,現在又告訴臺灣民眾RCEP對臺灣經濟影響不大,還甩鍋給國民黨,蔡當局不想負責就不要執政」。島內輿論不僅對蔡當局刻意淡化RCEP影響不買帳,還嘲諷王美花在「立法院」質詢會上的露怯表現。
  • 專家分析:蔡當局在逼大陸對臺進行經濟制裁?
    面對嚴峻的臺海形勢,蔡當局不僅不收斂、不收手,妥善、謹慎處理兩岸關係,反而更加倡狂,不僅與美溝結,強化美臺軍事關係,企圖「以武拒統」、「以武謀獨」,而且還在經濟上配合美國制裁大陸,打壓陸資陸企,持續出臺阻撓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政策舉措。這不僅增大了臺海政治軍事風險,而且也給臺灣經濟發展帶來新風險,似乎蔡在有意逼大陸出手實行經濟制裁,以此實現兩岸「經濟脫溝」與政治獨立。
  • 「鴕鳥心態」的蔡當局還要假裝下去嗎
    從上述的民調來看,臺灣民意對蔡當局的看法在發生變化,向著對蔡當局不利的方向發展。或許,蔡當局會滿不在乎地說,這樣的民調不準確,有政治操弄的因素和抹黑之嫌。這也是蔡當局經常自我解嘲的方式。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一年多來,兩岸關係一直處於僵局,兩岸官方交流停滯,臺海局勢不穩;蔡當局的「新南向」政策,遠離大陸市場,致使臺灣經濟持續低迷不振,民生遭受大的影響和衝擊,民眾反蔡當局浪潮此起彼伏。在這種情況下,多數民眾對蔡當局表達不滿意,這應該是真實的民意反映吧!特別是民眾對蔡當局處理兩岸關係不滿意度高達半數以上。這還不能說明問題?
  • 蔡當局緊隨美國腳步!淘寶臺灣選擇直接走人
    業者私下透露,臺灣電商平臺想利用這次「淘寶臺灣」和「蝦皮」的陸資背景告「黑狀」,希望一舉把競爭者趕跑,「眾所皆知,詹宏志和蔡當局關係密切,詹宏志不僅是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去年爆出中華郵政物流中心公開招租案爭議時,也被外界認為當局是獨厚詹,讓詹順利拿下標案得標權,蔡當局要拼經濟引外商時,詹不也是立刻義氣相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臺灣對大陸出口成長14%,「藍委」:蔡當局經濟「傾中」創新高
    國民黨「立委」李貴敏指出,今年1到11月的出口數據,臺灣出口成長4.2%,貿易順差530億美元,看似光鮮亮眼;但光是對大陸出口就成長14.0%,佔臺灣出口高達43.8%,創歷史新高,順差更高達783億美元。換言之,臺灣當局「政治仇中、經濟傾中」的傾向已進一步惡化,宛如燙手山芋。
  • RCEP起航,國民黨痛批蔡當局讓臺灣地區變「經濟邊緣人」
    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籤訂。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第四次領導人會議通過視頻方式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會議。RCEP籤訂在臺灣島內引發了輿論強烈關注。據島內媒體中時新聞網11月16日凌晨消息:目前在野的中國國民黨15日批評執政的民進黨當局只想抓著美國,不管亞太,讓臺灣地區變成「經濟邊緣人」,呼籲蔡英文緊急召開跨高層會議,針對RCEP進行全方位評估,提出具體因應之道。
  • 國民黨專家:臺灣經濟增長,完全是受惠於大陸的經濟復甦
    臺灣2020年對陸出口依存度達43.8%,創歷史新高,蔡當局對此稱,是大陸對臺依賴度提升所致。中國國民黨智庫財政顧問施威全表示,該說法明顯違反正常認知,臺灣的經濟增長率完全是受惠於大陸的經濟復甦,在大陸陸續促成一帶一路、RCEP的當下,蔡當局卻宣稱大陸對臺經濟依賴提升,恐怕過於樂觀,並悖於事實。
  • 蔡英文上臺後讓臺灣經濟越來越差
    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之後,儘管出現中美經貿摩擦持續發展、日韓經貿對抗升級的狀況,給臺灣經濟帶來了難得的「轉單效應」,但臺灣經濟發展更加緩慢,蔡當局昧於事實、誇大成績,顯示民進黨蔡英文為臺灣人民拼經濟能力嚴重不足。就年均經濟成長率而言,縱向比呈現下降趨勢。據臺灣媒體報導,馬英九執政8年,臺灣經濟雖然遭受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但年均成長率還是達到2.8%。
  • 蔡當局的三發炮彈都是空包彈講大話 護不了臺灣安全
    臺灣大華網路報今日專欄文章說,馬英九基金會日前舉辦了一場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很有意思,直接挑明為「臺灣不安全研討會」。這一場研討聚集了馬英九執政時的主要「國安」團隊,包括前「國安會」秘書蘇起、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等人,會議傳達了幾項重要訊息:(一)臺灣當前面臨了戰爭的高度風險;(二)美國支持臺灣,大多是口惠實不至,臺灣安全不能一廂情願依賴美國;(三)「臺灣安全繫於北京一念之間,不在美國或臺灣自己手上」;(四)臺灣要同時兼顧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不要選邊站,才能趨吉避兇;(五)九二共識才是避免臺海軍事衝突的解方。
  • 觀光逆差近千億 蔡當局讓臺灣成日本財神爺?
    華夏經緯網8月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日本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觀光大國之一,也是臺灣人最愛去的國家,去年赴日旅遊的臺灣人近430萬人次。臺「商研院」研究指出,臺灣地區對日本觀光收支從2013年開始由順差轉為逆差,逆差金額逐年擴大。對此,自由作家洛杉基表示,臺日觀光逆差千億(新臺幣,下同),蔡當局的前瞻計劃又要給日本商社送大筆鈔票,諷刺表示「臺灣人真是日本人最忠實的財神爺」。
  • 專家預言:新冠肺炎疫情過後,臺灣經濟好不起來,只會更慘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臺灣經濟,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楊坤鋒接受訪問表示,疫情當下的經濟損失還不是最嚴重的,倘若兩岸關係持續緊繃,疫情過後,失去大陸經貿市場,臺灣面臨的經濟風暴才正要開始,臺灣經濟好不起來,只會更慘!
  • 當好川普啦啦隊 蔡當局豈敢不開放美豬美牛!
    蔡英文好一個「總體戰略目標決定」,難道這個「目標決定」是建立在損害民眾健康基礎上的嗎?其實蔡當局也非常明白,此舉定會引發民眾的不滿和抗議,但蔡當局已經顧不上這些了,不敢不開放美豬美牛。蔡英文曾經是打著「反對開放美牛、美豬」大旗的旗手,為「百姓健康」走上街頭反對當時的馬英九當局,致使臺灣至今未開放美豬美牛,而如今蔡當局卻要開放,這是具有何等的諷刺意味呀!
  • 「芒果乾」救得了蔡英文,救不了臺灣經濟
    去年島內地方公職選舉,國民黨主打「經濟牌」,一舉攻下了15個縣市的灘頭。2020年「大選」,民進黨主打「抗中保臺」的「亡國感」,這帖毒藥竟讓蔡英文民調扶搖直上,她洋洋得意。一個「亡國感」,竟救了蔡英文四年的失政,這是臺灣地區民主的弔詭。然而,冷颼颼的經濟,哪來的熱民調?「亡國感」雖救得了蔡英文,卻救不了臺灣經濟,檢視最近的經濟數字已一目了然。
  • 假如大陸出手封鎖,臺灣吃得消嗎?臺媒公布一組數據,蔡當局掂量
    自蔡英文上臺以來,蔡當局一方面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面,又屢屢給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使絆子。除提出所謂的「新南向」政策,鼓勵臺商臺企前往東南亞、南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區投資建廠外,蔡當局早前還進一步嚴審、限制陸資赴臺投資,並禁止臺灣任何單位代理或經銷大陸流媒體平臺服務。臺當局的上述動作,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切割臺灣與大陸的經濟聯繫,造成兩岸經濟「脫鉤」,以此為「臺獨」做準備。
  • 臺灣學者:ECFA是大陸讓利給臺灣的「不平等協議」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在9月屆滿10年,針對ECFA是否續籤,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楊坤鋒表示,蔡政府曾指ECFA沒有期滿問題,且稱中止協議須經雙方協調,說法過於樂觀。事實上,臺灣毫無話語權,ECFA反而是大陸優渥的政治籌碼。
  • 「迷之自信」的臺灣經濟
    2021年,臺灣經濟基本上會延續好轉與平穩增長態勢,但仍面臨島內民生議題凸顯、全球疫情管控以及中美博弈等多方面因素疊加共振,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發展仍面臨諸多困境。 其中,第三季海外淨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高達4.04%,超過3.92%的GDP增速,連續兩季淨需求貢獻超過經濟增速,是自2011年以來第二次。   在中美博弈及疫情影響下,蔡當局加大官方及公營企業投資力度,繼續推動臺商回流,增加就業機會,穩定經濟基本盤。
  • 許淑華:蔡當局刻意排除大陸疫苗,觀光何時能開放?
    針對蔡當局遲無法對外達成「旅遊泡泡」,中國國民黨「立委」許淑華表示,最大癥結點還是在防疫問題,尤其蔡當局對新冠肺炎疫苗的選用陷入意識形態作祟,刻意排除陸制疫苗,臺灣在COVAX機制排名順位更在百名之後,疫苗取得遙遙無期,這對臺灣未來無論觀光或經濟的對外開放,都成重大瓶頸。
  • 臺塑總裁炮轟蔡當局「新南向」:全世界只有臺灣要將製造業推出去
    言談間,王文淵更加不時擺出一副苦笑的表情,臺灣的企業界大佬對蔡當局的經濟成績單顯然並不滿意。據香港中評社7月28日報導,蔡英文上臺後主打「新南向政策」,日前她到「三三企業交流會」7月份例會,還當著各工商大老的面前聲稱,當局透過「新南向政策」等策略,擴展外貿的「多元格局」。她甚至還表示,不允許有人用偏見來「唱衰臺灣」。
  • 疫情過後 蔡當局最大挑戰還是兩岸關係
    臺灣夜景。(圖片來源:新華網)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美臺關係」升溫、兩岸關係惡化,民進黨嘉義市議員蔡文旭接受香港中評社採訪時說,疫情將使得兩岸關係更加疏離,民進黨未來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臺灣經濟順利轉型,包括分散投資市場、降低對大陸的依賴度、實現產業轉型等。蔡文旭點出了臺灣面臨的一些重要問題與挑戰,包括選後兩岸關係更加惡化、疫情延燒擴大兩岸的疏離感等。
  • 臺灣學者:金融戰才是臺海警訊!臺灣罩門在經濟
    [新聞頁-臺海網] 馬英九「首戰即終戰」議題在島內持續發酵,對此,臺灣中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陳若暉表示,「戰事之前必定會看到經濟戰與金融戰」,臺灣的「罩門」就在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