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吳志明等108名全國政協委員共同聯名,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提交了《關於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中小學生鬆綁減負的提案》,該提案戳中了社會的「痛點」,由此引發部分教育界人士和家長的熱議。給中小學生減負已經講了20多年,但問題就是減不下來,或者說未能實現根本性的減負。
吳志明認為根本問題在於指揮棒。國家的教育資源總體還特別不均衡,家長和孩子都想考取名校,或者都想考取達標學校,面對數量龐大的學生,只能靠考試分數來篩選。
筆者認為,吳志明先生說到了點子上,觸及到了減負的實質性問題,只要指揮棒過分指向「分數」,中小學生的負擔就不會減下來。
不過,筆者認為,中小學生負擔減不下來,除了指揮棒的問題,還有課程設置問題。現實情況是,一邊呼籲減負,一邊給學生增課程。總在給課程做加法,這負擔又如何能減呢?
以小學為例,新課改以來,我國課程設置實行了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也相應增加了課程。給學生增加負擔最大的課程是英語。
國家怕開設這門課程給學生增加負擔,不斷進行規範。
英語課的學習目標定得不高。強調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積極學習態度,建立學習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沒有強調語法知識的學習。
對英語課的教學評價進行了明確要求。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所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和交流能力為主要依據。三、四年級的期末或學年評價基本不採用書面測試方式,應採用與平時教學活動相近的方式進行,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和與學生交流等方式評價學生。五、六年級的期末或學年考試可採用口筆試結合的方式。口試要考查學生實際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筆試主要考查聽和讀的技能。
教育部發布了小學生「減負十條」意見稿中,讓英語從統考中退出了。「意見」中嚴格規定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從四年級開始,除語文、數學每學期可舉行一次全校統一考試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統考。
結果,在教學實踐中,這些統統沒有「指揮棒」有用。只要在中高考的英語是必考科目,小學英語也和語文和數學一樣成了所謂的「主科」。不但每個年級每學期都參加統一考試(只有筆試),而且拔高了教學目標,甚至畢業年級的題型跟中高考接軌。本來每周要求上兩節課,但上兩節課,應付不了當下的統考。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很多學校給英語學科增加了課時。
學生最後學得怎麼樣呢?由於很多教師都是轉崗教師,專業性不強,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再加上教學形式呆板,大都為應試而教,很少開展英語學習活動,很多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足,每個年級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英語考試成績都不及格。這樣的學生,在小學階段英語興趣都磨沒了,到了初中都無法堅持學下去了。本來小學階段學英語是為了初中階段打基礎,當下小學階段開英語課,對多很多學生來說,反而起了副作用。
很多初中英語老師,面對這種現象,常常感嘆:「小學階段這英語課還不如不開呢。」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給小學生增加了很大的負擔,效果還未必好。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曾在其實名認證微博上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解放孩子,救救漢語!
我十分贊成王先生的觀點。現在的小學生漢語都學得不怎麼樣,字寫得不美觀,書讀得不流暢,文寫得不通順……卻從語文課中抽出課時去學英語,真是得不償失。語文和英語同為語言學習的學科,學習規律是一樣的,語文學不好,英語肯定也學不好。真不如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專心地把漢語學好,到初中再接觸英語學習。如果在小學階段,漢語學得不錯,初中起始學英語,也會把英語學得很棒。
已故臺灣作家余光中一言中的:「英語充其量只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一種工具,而漢語才是我們的根。」在小學階段,我們首要的是讓孩子把根守住。
給小學生減負,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嚷嚷,但負擔不減反增,主要是因為總在輿論層面上呼籲,實質性的舉措沒有跟進。
給小學減負,在課程上做做減法,取消英語課程,把英語奪走的課時還給語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