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將農曆十二月叫臘月。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這一天,許多人家都會煮臘八粥吃。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用多種食材熬製而成,吃臘八粥是民間普遍流傳的一種習俗。煮臘八粥所選用的食材,各地會因物產不一而略有不同,食材的種類也有多有少,有一些地方則為了合初八之數而將食材定為八種。
據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在江南一帶,除了糯米、粳米、薏米之外,煮臘八粥時會加入紅棗、赤豆、綠豆、黃豆、扁豆、花生、慄子、松子、胡桃、蓮子、雞頭米、桂圓、荔枝等。
到了臘月初七晚上,人們就為第二天的臘八粥開始忙碌起來,所用的食材要洗淨、泡軟,有的還要剝皮、去殼、去核,到半夜時分開始熬煮,再用小火燜,到第二天的清晨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臘八粥食材
關於吃臘八粥習俗的來歷,各地都有許多種傳說。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臘八粥是古代臘祭的遺存。在《禮記·郊特牲》中,有「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的記載。古代的天子在農曆十二月初八用五穀雜糧祭祀八谷星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臘祭的習俗後來轉變為熬製臘八粥。
臘八粥用來供奉佛祖。佛教認為臘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行成佛的日子,故而舊時各地佛寺都會舉行浴佛會,並仿效「牧女乳糜獻佛祖」的典故,於臘月初八以各種穀物煮粥供奉佛祖,相沿成俗。有的寺院在這一天將僧人化緣得來的五穀和雜果煮成臘八粥,分送給信徒和窮人,以示佛祖的保佑,故而臘八粥又稱「佛粥」。
臘八粥是為紀念嶽飛。在河南,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據說嶽家軍在河南一帶抗擊金兵時,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召回,臘月初八這一天,百姓們送來各種食糧熬煮成粥,給將士們充飢。嶽飛被害後,河南民眾每逢臘月初八,家家都吃「大家飯」,以懷念嶽飛。
臘八粥與朱元璋有關。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時常挨餓。臘月初八那一天,他挖到了一個老鼠洞,洞裡有米、豆、紅棗等各種雜糧,他將這些東西煮了一鍋粥充飢。朱元璋當了皇帝後,每到此日就讓御廚房用各種糧豆煮成粥,以示不忘昔日的貧苦。於是,官場及民間紛紛仿效。
喝臘八粥的歷史,至少已有一千多年了。在宋朝時,臘八粥的風俗就已經盛行。臘月初八這一天,東京開封的各大寺院都要熬製臘八粥分送信徒,皇室、官府以及黎民百姓也都要煮臘八粥吃。據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此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宋代大詩人陸遊的詩中也有「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之句,說的也是臘八送粥之事。
到了明朝、清朝時,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都要向臣子、侍從、宮女們賜臘八粥,並向各寺院發放米、果等。在民間,家家戶戶都煮臘八粥,除了合家食用外,還用以祭祀祖先、饋贈親友。民國以後,臘八日祭祀的習俗雖然漸漸淡化,但吃臘八粥之風依然不減。
臘八粥是一種美食,更是養生的佳品。臘八粥的主要原料為穀類,常用的有糯米、粳米和薏米。糯米有溫脾益氣的作用,對於虛寒洩利、虛煩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粳米有補中益氣、養脾胃和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薏米具有健脾、補肺、清熱、滲溼的功能,還有預防高血脂、高血壓、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臘八粥的配料有黃豆、赤豆等。黃豆營養豐富,具有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病、預防骨質疏鬆等多種保健功能;赤豆則有健脾燥溼、利水消腫之功,對於脾虛腹瀉以及水腫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臘八粥中的果仁也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臘八粥
雖然臘八粥是一種節令食品,但由於它具有很好的食療功能,又易於人體吸收,老少皆宜,因此可以作為一種日常的營養配餐和調劑口味的美食經常食用,年老體弱或病癒後脾胃虛弱的人則尤其適宜。
吃臘八粥的習俗在一些地方還變換出許多花樣。有的地方將不同的食材或雕刻或捏成八仙、壽星、羅漢和動物的形狀,裝飾在盛放臘八粥的碗裡,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安徽黟縣,臘八日前後家家都會製作「臘八豆腐」;華北地區有泡製「臘八蒜」的習俗;在北方一些不產大米的地區則盛行吃臘八面。
臘八粥的食材原本都為植物類,屬於素食,但是在習俗流傳的過程中,臘八粥逐漸演變為一種時令美食,食材的種類也漸趨豐富多樣。舊時的蘇州就有煮「葷臘八」粥的風俗,所用食材除了米類、豆類和果仁類外,還加入了鹹肉、火腿、香腸和青菜、白菜、黃豆芽、芋艿等物。相比於淨素的臘八粥,「葷臘八」更香,更入味,還帶有鹹味,故而又稱為「鹹臘八」。
如今,雖然年輕一代與吃臘八粥的習俗漸漸疏遠,但許多老人還是對它懷有很深的感情,每到臘月初八,會精心挑選食材,親手煮一鍋美味的臘八粥。盛澤的佛教居士林,則每年都熬煮大鍋的臘八粥,供廣大居士以及恪守此俗的民眾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