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東京夢華錄》中載,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排隊念佛,在銀或銅製作的盆中,放置一佛像,浸以香水,用楊枝灑浴,稱為「浴佛會」。此日各大寺製作並贈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分享,稱「臘八粥」。此習俗傳播開來後,每到此日,各地人家也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
到了清代,此習俗被清廷所繼承。清代于敏中《日下舊聞考》載,十二月八日,宮中賜百官臘八粥,民間則以米果熬臘八粥,此乃沿襲宋時故事。《燕京歲時記》中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清代的臘八粥,以雍和宮的最為出名。《(光緒)順天府志》中載:「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宮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其粥用糯米、各色果品與糖而熬,民間每家煮之或相饋遺。」
雍和宮熬臘八粥的習俗,始於乾隆年間。乾隆九年(1744),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每逢臘月初八,在喇嘛誦經的同時,雍和宮院內的大銅鍋開始熬粥。雍和宮一般熬五大鍋粥。第一鍋粥奉佛,第二鍋粥進給宮內,第三鍋粥賜給諸王,第四鍋粥賜給文武大臣,第五鍋粥賜給寺廟喇嘛和侍從。第三鍋至第五鍋的粥,每次都會有很多剩餘,將剩粥全部混在一起,賞給京內民眾。
清人詩云:「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雍和宮熬粥由內務府負責,提前就要做好準備。
十二月初一日,內務府派人帶領雜役,將熬粥所需要的各種食材及盆碗備好。十二月初二日一早,各項物品用馬車運到雍和宮,此後幾日各類物品陸續運到,至初五日時必須備齊各項物品。十二月初六日,皇帝欽點蒙古王公一人,會同總管內務府大臣二人,統領內務府司員、廚師、雜役到雍和宮開工。
初七日,蒙古王公親臨雍和宮,一聲令下,生火熬粥。熬粥的鍋子極大,可以容米數石。到了初八日凌晨兩點,臘八粥熬熟,派專人將粥盛好,在雍和宮的佛像前供奉。粥熬好後,由供粥大臣在主持完典禮,再回宮奏報,稱「交粥差」。
雍和宮熬粥時,聲勢浩大,禮儀隆重,所熬出來的粥,除了供佛及進呈帝後、頒給王大臣外,還將部分餘粥施給平民。雍和宮臘八粥,在京室內婦孺皆知,但也有人認為,雍和宮臘八粥的味道,不及御膳房飯局所制「七寶蜜炒粥」的百分之一。
御膳房飯局負責製作「七寶蜜炒粥」。每年臘月初一日,領取熬粥所需的米豆果,初五日領齊後,開工熬粥。
先用沸水浸洗各種果料,如金絲棗、山楂、青梅、葡萄乾等,洗淨後分別盛裝好,稱「揀果料」。再將各色雜糧米及豆類,倒在桌子上,挑選出腐壞的及形狀不好看的,稱「挑豆兒」。挑選好了,裝盆用沸水衝泡,稱為「淘盆兒」。淘洗後開始煮水下米,名曰「下鍋」。
每一鍋只煮一種,有米豆若干種,則分若干鍋開煮。因質料不同,不能同鍋煮。各種米豆果所煮的程度,以熱爛而不碎為標準。煮好後,用鋼笊撈出,放在盆上,過濾乾淨,稱為「控盆兒」。處理好果料米豆後,開始大鍋熬蜜工作。
同治帝以前,使用吉林打牲烏拉所產的野生蜂蜜,後改用洋蜜。蜜煮沸後,將煮熟過濾乾淨水分的雜糧米,慢慢兌入。兌米之時,一人看火,一二人把鍋,在鍋內攪拌,以避免米蜜煮糊粘鍋。
蜜與米攪拌均勻後,因為沒有水分,蜜包裹米如同一體。此時將泡透的各種蜜果、乾果,連鍋帶湯,一起兌入鍋內,仍然要用力攪拌,等米蜜形成大蜜團,溶解成糊狀,才將鍋離火。熬蜜時所用的不是煤火,而是炭火。
將熬好的粥分別盛在黃龍碗內,再將碗放入在冷室,待粥冷後,粥面上會有一層厚膜,稱為「粥皮兒」。此種凍晾工作,稱為「晾盆兒」。晾盆兒結束後,開始進行有技術含量的「擺花樣兒」。擺花樣兒是有技術含量的活兒,不單御茶房及御膳房有此等人才,京師內的一些大茶房中也有這種人才。
不過御茶膳房中的技術不是民間所能比及的。擺花樣兒又稱擺果子、堆粥花兒,用瓜子仁、核桃仁、葡萄乾、青梅、紅絲、橘子、品果、蓮子、金糕等五色乾鮮果品,在粥皮上擺出各種平面圖案,如萬壽無疆、五福捧壽、五龍鬧海、鳳垂牡丹等等。其技術不但在於各種圖案栩栩如生,紋路生動細膩,更在於能在數寸大的粥皮上,擺設出各種鳥獸花果,雖是一毛一羽,也惟妙惟肖,如同刺繡而成。
在花紋的空隙處,填以白黑紅黃綠五色糖(用白糖兌色染成),以不使粥皮露出為度。擺花樣兒之後,還有「碼花樣兒」,更有技術含量。碼花樣兒,即在花粥的中央處,疊堆出五六寸的各種玩物,如獅子滾繡球、龍鳳呈祥、大花籃、仙姑獻壽、八仙人物等,凡花草人物,禽獸古玩,皆用蒸透的山藥泥捏成模型,再用百果裝飾。鳥獸羽毛、人物眉目衣冠,皆惟妙惟肖。
等七寶蜜炒粥完工時,已是初七夜間,由供粥大臣、司香太監,分別供奉在宮內各處佛殿,及進呈帝后妃嬪所用,其餘則賞給值班大臣、上書房師傅,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稱為賞粥。賞粥是清代大臣的榮耀,只是此粥必用水融於鍋,才能食用。否則一塊大蜜糕,根本無法入口。
臘八粥之外,每日帝後的生活中,粥也是不可或缺。御膳房中的飯局,專一負責熬煮帝後日常膳食的粥飯。宮廷所熬的粥類品種眾多,有果子粥、臘八粥、豇豆粥、煏米粥、薏仁米粥、香稻米粥、綠豆黃米粥、小米粥、大麥米粥、玉米仁粥、玉米渣粥、高梁米粥等,原料大多屬於五穀雜糧。如果子粥的食材,就有大黃米、小黃米、綠豆、紅棗、核桃仁,均屬有益健康的雜糧豆類。
到了晚清,雖是風雨飄渺之中,可宮廷中的供應不曾減弱分毫,各種粥也是每餐必備。在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當月的早膳膳食單上,可見各種粥,如老米膳、旱稻粳米粥、甜漿粥、果子粥、髙糧米粥、玉米仁粥、福米粥、粳米豇豆粥、甜醬粥之類。
到了辛亥革命之後,因為熬臘八粥,引發了一場刺殺,擊碎了親貴們復闢的夢想。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禁衛軍都統良弼為首的貴族組織宗社黨,準備集結兵力,與革命軍一決雌雄。十二月初七日,同盟會骨幹彭家珍打聽到次日清廷以臘八粥賞賜群臣,良弼等人將利用此次機會,商議對南方用兵。彭家珍決定次日行刺良弼,當夜寫好絕命書,將後事交代完畢。刺殺行動中,彭家珍扔出炸彈,將良弼炸斷左腿,自己被一塊彈片擊中頭部去世。良弼受傷後不治身亡,而興兵作戰一事也告流產。這也是小小一碗粥,影響到了大歷史。
皇宮中熬臘八粥,重視的是氣派,雍和宮內大鍋開熬,萬眾矚目,宣告著皇家的氣度。可一般民眾,吃臘八粥,既是為了其中寓意,更可一嘗各種食蔬果料。民間的臘八粥,南北有別。北方的臘八粥,熬成之後,色澤紅潤,用糖調味。在我家鄉靖江,每到臘八,卻是要花生、青菜、胡蘿蔔、蠶豆等八種,一起熬成稀粥,此臘八粥味道卻是鹹的。祖母在世的最後一年,要熬臘八粥,缺一味胡蘿蔔。我要去鎮上買,祖母以天冷為由,讓我不要去,卻是遺憾。此後多年,每至臘八,不由憶起祖母與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