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是怎樣的存在?
他們有時候充滿了神秘感,因為能夠同時擁有幾個不同的身份,但他們似乎也可以很普通,因為他們就在身邊,或是自己的同事,或者是朋友,又或者是某個同學。
他們之中,有90後的新新人,有80後的職場社畜,也有70後的"老青年"……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斜槓青年越來越多了,那些斜槓青年都做些什麼副業?
我自己的職業生涯就一直很"斜杆",以前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基礎功底還算紮實,和影樓的老闆合作成為合伙人,專門幫影樓做人像修圖的工作。
後來,我自己出來創業做自媒體。雖然做過五花八門的副業,但一直都沒有離開過設計,想要給自己多找一些出路,也看看自己真正喜歡什麼。
最重要的,一份副業就是一份收入,有誰會拒絕更有質量的生活呢?
身邊很多斜槓青年,一邊經營奶茶店,一邊給人家畫畫,也有平時坐著朝九晚五的工作,周末去當外聘老師,還有程式設計師,平時做美食播主,撰寫美食書等等,大家不滿足於只被一份工作定義,哪怕辛苦一點為夢想而拼一把。
對斜槓青年來說,世界那麼大,想做的事情很多,怎麼都按捺不住一顆想要付諸實踐的心。
(一)
成為斜槓青年,與其說是為更好提升和鍛鍊自己,其實很多時候是為了謀生。
這次疫情發生,幾乎打斷了全國人民的工作節奏。股市多次熔斷,行業被迫停擺,即將到來的經濟海嘯,讓多少家庭面臨著"斷供危機"。
信用卡要還,花唄很快有到期,自己能做到不負債就該知足了,更別說有存款了。2020年,首要目標成為了"活下去"。
我的一個朋友小清是某個商場的銷售員,疫情期間,只能拿著基本工資,交完房租以後就所剩無幾了。
後來,小清開始加入微商大隊,在各大平臺"直播",在朋友圈賣力宣傳賣貨。
白天她求著室友叫她寫文案,有時間就去看別人怎麼直播,怎麼宣傳產品,如何通俗易懂地介紹產品賣點,這些都記在她的小本本裡,密密麻麻的。
她說:"畢業以後,很久沒有這麼用功了。"
因為平時喜歡跟人打交道,小清直播賣貨成功拿下第一桶金。
以前,對她來說,月薪過萬那是跑斷腿的事情,現在當個主播賣貨同樣可以,那只是線下轉移了線上。多個工作方式,也就多了一個獲得收入的渠道。
艾迪是我以前的領導,帶領一個小團隊,年薪大概30萬,在公司也算是有些地位的人。
在我看來,他這樣的薪水也算是中產了吧,吃穿不愁了吧。那天晚上,我喝酒了打滴滴回家,沒想到,滴滴的車主竟然是他!我當時驚呆了!
因為和他關係不錯,我就問他怎麼下班開滴滴了,平時看他在下屬面前一副很威嚴的樣子,似乎和下班跑滴滴這個事情完全聯繫不起來。
他說:"房貸、車貸、奶粉都是錢,下班回來沒有項目就跑跑滴滴,賺點外塊,也好補貼家用。"
跑滴滴的機會也不多,一個月三四次,畢竟不需要多動腦的活兒對自己來說就是一次休息時間。其他時間都是接項目外單,賺多賺少,全靠自己努力。
(二)
我特地去採訪了一些斜杆青年,問他們怎麼可以做這麼多副業?
有一個人的答案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想做很多事情。所以現在基本能過上自己的想要的生活。
每次get一個技能,就開始找這方面的副業,不斷去實踐驗證,最終不斷成長。副業能賺個幾百甚至過萬,有時候做著做著副業就成了主業,那也是完全不無可能的。
副業多了,收入多了,自己的見識廣了。在做副業的時候,因為要和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自己會特地去研究怎麼做得更好,深入了解每一行業對作品的需求要點在哪裡,久而久之,自己會發現,和不同行業的朋友聊天,自己也能聊上幾句,交際圈也越來越大。
有時候也會把別人一些好的做法,應用到自己當目前的主業上,經驗證,會取得奇效。
(三)
一直維持著多種身份,人是會感覺到精神分裂的,這大概就是最煎熬的地方。
工作的煩心事,也變得多種多樣,要是撞到一起,隨時可能來一場"宇宙大爆發"。
所以,能做好副業的人,大多數是脾氣還算不錯的人,懂得安排自己的工作。
能做好副業的人,一般都是比較"拼"的人,畢竟誰不想在節假日好好睡大覺刷手機。
能做好副業的人,基本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人,容易適應各種各樣的新環境。
能做好副業的人,抗壓能力一定很強,因為工作很多,甲方越來越多,要應對這些,心理素質能不好嗎?
(四)
有人問,越來越多人成為了斜杆青年,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
如今社會,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動,誰也不會擔保自己不會失業啊,但如果你有副業,就不會擔心老闆突然讓你下崗,相反,因為能力在,自己有底氣,可以隨時炒了老闆。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很少會有人只擁有一份工作。
當然,也有人說,現在的工作都做不好,還想搞副業?只能說斜槓青年是個人的選擇。
成為斜槓青年並不意味著更勝人一籌,只專研於一項工作也沒有人批評你。
如今,有很多平臺專門僱傭各種各樣的人來完成一項工作。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在設計網站設計logo,中標就能拿到錢,完全不需要跟僱主見面。這種情況,未來勢必成為一種常態。
職場不易,不管副業是愛好,還是為了多一份收入,多重職業身份給了我們更多的可能。
斜槓青年,是另一種生活態度,不斷開闢職場新天地。
本文作者:章裳 90後獨立的情感作家、影評人,從複雜的人生中重視每一次情感的外露,深重而悠遠。公眾號 「青從」 ID(RCRM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