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個人的身份證明,外貿行業中的英文名字就更加重要了:一個好聽、好記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會對一個人的人際交流產生影響。
但總有人給自己取的英文名字在「老外」看來非常「怪異」——試問,你會將一個100萬的訂單交與一個叫「趙蘋果」、「王玉帝」、「劉西瓜」的人嗎?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起英文取名的那些「雷區」
。
一、 年代感過強
有的英文名雖然經典、起了不會出錯,但年代感過於強烈,比如Lucy、Lili、Elizabeth、Helen、Mike、Bob、Tom等,這些名字給西方人的印象如同「建國」、「援朝」、「淑芬」給中國人的印象,是「爺爺奶奶」輩才會使用的名字。
二、 有歧義
有些名字因為文化上的約定俗成,在西方人看來會令人產生不好的聯想,比如Kitty、Dick、Dong在俚語中指「私處」,John有「馬桶」的意思、Bunny有「兔女郎」的意思等等,不懂西方文化習俗就起這類名字很容易鬧笑話。為避免「雷區」,最好的辦法就是向英語母語者請教,看你的名字是否還有其他含義。
三、 盲目跟風電影
有的人會因為喜歡某部電影,就把電影中的人物名字來當成自己的名字,這樣做也很容易「觸雷」。比如,有人用Apollo作為自己的名字,給西方人的感覺就如同你叫「王母」、「上帝」一樣。還有人喜歡用卡通人物的名字來為自己「命名」,比如Cinderella、Luke、Popeye等,好比你在中國叫「米老鼠」、「唐老鴨」一樣,令人啼笑皆非。
四、 爛大街
假如你在英國大街上叫一聲「Jack!」保證會有不下三個人回頭。雖然這類「爛大街」的英文名能保證不鬧笑話,但也因缺少獨特性而失去了吸引力。在你用這些名字給客戶發郵件時,也許和你同名的十個人都在給同一個客戶發郵件呢!這樣怎麼能夠讓對方對你有印象呢?
五、 把姓當成名
有的人分不清西方姓和名的差別,用Alfred、Mortimer、Smith、Miller等給自己當名字,也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當然,有的姓也可以作為名字來使用,我們可以查字典或「Google」一下。
六、 和姓發音相似
當你的姓氏發音正好和某個英文名相近時,切忌不要拿來用!那樣會讓人覺得你的名字讀起來十分奇怪,比如May Mei、Son Sun等。比較好的做法是尋找一個和自己本名發音相似的名字,比如「凱文-Keven」、「艾米-Amy」這樣,既好記又好念。
七、 其他國家的名
有些人追求獨特或浪漫,用Sayumi、Suzuki、Yoko等日語名或Adolphe、Angèle等法語名來當做自己的名字,覺得既好聽又不重名。實際上,當你不是日本人或法國人而為自己取日語或法語名,將帶給客戶很大誤導。尤其在電子郵件溝通中,客戶只看見你的名字而看不到你的人,一個「異域風情」的名字並不合適。
八、 根本不是人名
當你聽到有人叫「蘋果」、「香蕉」、「樹葉」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奇怪呢?這就是Apple、Candy、Light等「名字」帶給西方人的感覺。這些聽上去「可愛」、「優美」的單詞很多並不適合被用作人名,一定要記得避開。
其實,當你的名字中不包含那些特別難發的音時,完全可以用本名的拼音來做自己的名字——既有個人和地域特點,又不會「踩雷」被當作笑話。在歐美國家的課堂上,教師大多都鼓勵國際學生使用自己的本名,在對外貿易行業中也是一樣,客戶會對你的「中國名字」感興趣,並努力學好正確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