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經行後期,主要是在機體血分不足,或陰盛陽虛的情況下,感於寒邪,傷於生冷,或瘀血內結,以致衝任受損,血海不能按時滿盈,月經因而後期。
一、血寒:經行之際,過食生冷,或冒雨涉水, 感受寒涼, 寒邪乘虛搏於衝任。血為寒滯, 經脈不通,是為實寒後期。如稟賦素弱,陽氣素虛,陽虛生內寒,寒則臟腑氣化不行,影響血的生成,衝任血虛,血海不能按時而滿,是為虛寒後期。
二、血虛:如因長期失血,或大病久病,或產乳過多,傷耗陰血,以致衝任血虛,血海不足, 經水不能按時而下。
三、氣滯:素多憂恚,氣機抑鬱,鬱則血結,抑則血滯,血既滯,運行不暢,衝任受阻,血海不能滿盈,月經因而後期
【辨証施治】
經色黯紅而量少,小腹絞痛有塊,屬實寒; 經色淡而量少、質清稀,腹痛綿綿,屬虛寒;經色淡紅而量少,小腹空痛,屬血虛;經色正常而量少,小腹作脹且痛,屬氣滯。
一、血寒後期
1.主証:經期延後,色黯紅而量少,小腹絞痛,得熱稍減,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正常,苔薄白,脈沉緊,為實寒。如色淡而量少,腹痛綿綿,喜曖喜按,頭暈短氣,腰痠無力,面色銧白,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為虛寒
2.証候分析: 經產之際, 感受寒冷,血為寒滯,運行不暢,故經行後期,量少而色黯紅,小腹絞痛,得熱稍減,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若薄白,均為寒邪在裡之象。脈沉為在裡,緊為寒束,寒搏於內,故脈沉緊。至於陽氣不足,陰寒內盛的虛寒証,由於陽虛不能化氣以生血、行血及溫煦胞宮,故期延後,色淡量少,腹痛綿綿喜曖喜按。頭為諸陽之會,陽虛不能上榮,則頭暈而面色皖白。清陽不升,故短氣。腰為腎之外腑,陽虛腎氣不足,故腰酸無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均為陽虛不能生血、行血,以鼓動血脈所致
3.治法:實寒,宜溫經行滯;虛寒,宜補血、溫經、扶陽。
4.方藥:
(1)實塞,用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
人參 牛膝 當歸 川芎 芍藥 桂心 莪朮 牡丹皮 甘草
方中牛膝、當歸、川芎、莪朮、丹皮養血、活血、行瘀;桂枝溫經散寒;芍藥和營斂陰;用人參者, 寒邪在裡,必傷於氣,人參補氣,氣旺則邪易去而血易行矣。全方溫而不燥,攻而不傷,補而不滯,以治實寒所致的月經後期、痛經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如量較多去牛膝、莪朮,加焦艾葉;如腹痛拒按,時下黯紅血塊,加蒲黃、五靈脂。
(2)虛寒,用大營煎(《景嶽全書》)。
當歸 熟地 枸杞 炙甘草 杜仲 牛膝 肉桂
本方當歸、熟地、枸杷補血養血,杜仲補腎氣、強筋骨,牛膝通經活血,肉桂扶陽散寒。如寒甚者,加附子;虛甚,加人參。
二、血虛後期
1.主証: 經行後期,量少色淡,小腹空痛,身體瘦弱,面色萎黃,皮膚不潤,眼花心悸,舌淡紅,無苔,脈虛細。
2.候分析:本病為營血虧虛之証。由於久病或亡血,營血虧耗,血海不能按時而滿,故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血虛胞脈失養,小腹空痛。血既不足,不能內充經脈,外潤肌膚,故身體瘦弱,面色萎黃,皮膚不惘。血虛不能養肝則眼花,不能養心則心悸,不營於舌則舌淡而無苔,不充於脈,故脈虛而細。
3.治法:補血為主,佐以扶氣。
4.方藥:用人參養營湯(《和劑局方》)。
人參 黃芪 當歸 白芍 熟地 桂心 陳皮 白朮 茯苓 五味子 遠志 甘草 生薑 大棗
方中熟地、歸、芍養血,參、芪、朮、答、甘草補氣,氣生則血長。其中參、芪、五味子補肺,肺主氣以運血;甘、陳、苓、朮健脾,脾統血為生化之源;歸、芍養肝,肝主藏血,熟地滋腎,腎主藏精,精血相生;遠志補腎以達於心;桂心導諸藥入營生血。五臟交養而血自生,故稱「養營」。此外,用八珍湯(《証治準繩》)加陳皮、香附(醋炒)、葛根(酒炒)、姜、棗,治療血虛後期,效亦顯著。
當歸 地黃 川芎 芍藥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如素體陰虛,陰火內動,熱灼津液,以致水虧血少,亦可出現月後期。其主要証狀:月經延後,色深紅量少,質稠粘,面色潮,心中煩熱,舌質紅,苔微黃而燥,脈細數。治宜養陰淸熱,佐以行滯。方用一陰煎(《景嶽全書》),酌加知母、地骨皮。
生地 熟地 芍藥 麥冬 甘草 牛膝 丹參
三、氣鬱後期
1.主証: 經期後退,色正常而量少,小腹脹甚而痛,精鬱悶,胸痞不舒,噫氣稍減,舌苔正常或有薄黃苔,脈弦澀。
2.証候分析:憂思忿怒傷氣,以致氣機鬱結。血為氣滯,故經行後期而量少,小腹脹甚而痛。氣以宣達為順,鬱則不能宣達,故精舯鬱悶,胸痞不舒。得噫則氣機稍暢,故痞滿稍減。証屬氣滯,內無寒熱,故舌正常。如鬱甚化熱,則現薄黃。脈弦澀,亦是血為氣滯,脈道往來不利之候。
3.治法:開鬱行氣。
4.方藥:用七制香附丸(《醫學入門》)。
香附 當歸 莪朮 丹皮 艾葉 烏藥 川芎 延胡 三凌 柴胡 紅花 烏梅方中香附解六鬱,宣三焦壅滯,主調氣開鬱,故用之為君。當歸、川芎養血活血, 烏藥、延胡案理氣行滯,紅花、三稜、莪朮活血行瘀,艾葉理下焦之氣以止痛,丹皮清虛熱又能制燥,柴胡疏肝解鬱烏梅肺生津,香附行氣,解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