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蜻蜓大如鷹,為何如今動物普遍都很小?

2021-01-10 奇點使者

藍鯨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動物,也是體重最大的動物,藍鯨有多大呢?它的體長將近35米,體重超過170噸,可能大家對此沒有什麼概念,讓我們將藍鯨換算到我們熟悉的動物身上,一頭藍鯨大約可以抵27頭大象,如果大家想要用卡車來拉走一頭藍鯨,按照一輛車4噸計算,大約需要43輛卡車,才可以將藍鯨給拉走。

不過,如今像藍鯨一般大的生物絕對是鳳毛麟角的,除了藍鯨之外,陸地上現存最大的動物就是大象了,可是如果將大象放在史前時代,大象看起來就顯得很小了,要知道,在史前的地球上,就連蜻蜓最大都可以達到2米多長。那麼,為何如今的動物都看起來很小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今的地球上的生物進化越來越小,其實與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有著不小的關係。我們都知道,6500萬年前,地球上的霸主恐龍結束了自己的統治,至於原因,如今主流的觀點都相信,是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導致地球出現了「核冬天」。

於是在氣候驟降等各類自然災難頻發的過程中,恐龍因為缺氧、食物短缺等問題,在此後一點點從地球上消失了,而且不僅是恐龍,幾乎當時大型動物都滅絕了,只有一些小體格的動物倖存了下來,哺乳動物的祖先就是其中之一。

於是,為了生存下去,倖存的動物們也都開始朝著「小體格」進化,這樣就可以減少食物消耗,最終,一代代進化下來,地球上的動物就越來越小了。不過,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太多,真正讓地球上生物體型越來越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與地球的氣候和氧氣含量有關。

在地球的生物進化史上,地球曾經經歷過一個被稱作「巨蟲時代」的時期,那是在距今3.6億年之前的石炭紀,一直到恐龍出現的二疊紀晚期,地球的「巨蟲時代」也就正式畫上了句號。在石炭紀,地上的氣候環境非常溫暖數論,而且大量的森林出現,我們如今大量開採使用的煤炭資源,都是在石炭紀開始形成的。

根據數據顯示,當時石炭紀地球中大氣氧含量約為35%,對比如今地球大氣中只有21%的氧含量,差距顯而易見。而且當時地球上的氣壓也要比現在高很多,所以,在各方 有力的條件下,地球上誕生了許多的大型動物,就連昆蟲,也都一個個非常驚人,說蜻蜓大如鷹是一點不奇怪的。

後來伴隨著地球氧含量不斷減弱,地球上的動物體型也就越來越小,特別是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發生之後,地球上的植物大面積死掉,地球的氧含量甚至比現在還要低,就連最早哺乳動物的祖先,也都不及一隻手掌大。此後地球的環境逐漸恢復,現代動物的祖先們也都開始逐漸進化,變成了如今的模樣。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

相關焦點

  • 史前生物「巨大無比」,為何現代生物卻越變越小?
    而且如果從地球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這些史前巨獸竟然都不是虛構的,也就是說,它們在地球上都曾經真實存在過,那麼,為何如今地球上的生物,卻都變得很小了呢?史前生物普遍「巨大無比」先讓我們看一下地球上的「巨蟲時代」。
  • 為什麼史前動物如此巨大,而現代動物都不是很大?
    總體而言,史前動物的體積的確比現代動物大,但是這一問題存在倖存者偏差。 人們普遍認為史前動物比現在大,主要是參考侏羅紀時代的恐龍。但是史前世界遠非只是侏羅紀時代。
  • 為什麼史前動物那麼巨大,比現在的動物大多了!
    大家在觀一些類似哥斯拉、金剛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史前生物基本都很龐大!現在陸地上的生物卻長不到以前那麼大高個兒了呢?首先是溫度的差別!而現在動物普遍變小就是氧氣含量較低。充足的氧氣也是大型生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如果把恐龍拉到今天這個環境估計會因為含氧量較低窒息而死。而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藍鯨,其實水中生物和陸地生物需氧量不一樣,所以海中一些生物以藍鯨為代表,體型相對陸地生物而言還是比較大的!
  • 與遠古時期的動物相比,為何各種動物的體型會越變越小?
    恐龍時代有很多巨型的物種,甚至易碎雙腔龍等巨型恐龍的體型已經接近藍鯨了,這在陸地上是相當了不起的,地球歷史上也曾存在過巨型的昆蟲,但是也並不是很普遍。為何各種動物的體型會越變越小?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根據科學家研究,這跟空氣中含氧量有關,當今空氣中氧含量為21%。遠古時期植被茂盛,沒人破壞,空氣中的氧含比現在要多20%。所以,那時的蜈蚣有一米長,蜻蜓翅膀也有一米寬,恐龍可長到25米長。
  • 史前動物再現!西伯利亞發現冰河時期的長毛犀牛,內臟完好無損
    冷凍庫」,這讓它的內臟很多都是完好無損的。這具來自冰河時期的長毛犀牛,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長毛犀牛標本,而在發現它的地方,還曾經發現過史前猛獁象、史前小馬駒等,包括還發現了一頭洞穴獅子幼崽,可以說是天然的史前動物「冷凍庫」。
  • 3億年前的蜻蜓和現在的鷹鷲那麼大,當時的地球有何不同?
    但如果時間倒回到3億年前,或許我們就不敢抓蜻蜓來玩弄了,因為它們的體型實在是太龐大了,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們的認知範圍。3億年前石炭紀的蜻蜓,稱為巨脈蜻蜓護著巨尾蜻蜓,外表長相上和現在我們常見的蜻蜓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其體型卻比現在的蜻蜓大十幾倍不止。1880年,法國古生物學家Charles Brongniart在法國本土發現了一個蜻蜓化石,兩隻張開的翅膀之間足足有75釐米。
  • 為什麼史前的生物都十分巨大?
    文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史前巨型昆蟲,史前巨型恐龍和當代巨型哺乳動物。他們體型巨大的因素有一些區別,所以分別介紹——————史前巨型昆蟲————————1米大的蜻蜓(Meganeura monyi),3米左右的巨型蜈蚣(Arthropleura armata)一系列巨型的生物,在泥炭紀的時候,開始廣泛出現在地球上。
  • 為何現在的下雨天,很少會看到蜻蜓了?原來都是它在搞鬼!
    曾經下雨天會出現低飛蜻蜓,為何現在很少見了?都與它有關!小時候有一門課叫做自然課,在課堂上老師會和我們講述大自然當中發生的很多奇怪的現象,比如在下雨的時候燕子會低飛,螞蟻會搬家等等,還有一種生物的到來,也預示著天空即將要下雨了,那就是蜻蜓的出現。
  • 歐美國家為何普遍以鷹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
    當今全球共有約200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和地區,細心地朋友可能會發現很多歐美國家的國徽上都有鷹這一動物。尤其是傳統的歐洲國家,這一現象更為明顯,比如俄羅斯、德意志聯邦、波蘭、捷克、奧地利等國家。那麼,為什麼他們喜歡用鷹來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呢?
  • 五種殘暴的史前貓科動物,圖三如今有望藉助克隆重新「復活」
    洞獅,別稱歐洲洞獅,是三十多萬年前亞歐大陸上的大型貓科動物,其體長在三米以上,因常年棲息在洞穴之中而得名,是當代大陸頂尖掠食者之一,後來由於獵物數量急劇下降而致使洞獅因為食物匱乏才走向了滅絕。恐貓,最早可以追溯至八百多萬年前的遠古貓科動物,這種史前貓科動物體型較小但行動迅捷兇猛,有相關考古化石數據指出,恐貓的捕獵方式為夜間偷襲,還是我們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最主要的天敵之一。劍齒虎,史前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它們的犬齒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變得十分修長,約有12釐米,如同匕首一般鋒利,能夠以此作為捕食利器輕鬆刺穿獵物喉嚨。
  • 五顏六色的「小蜻蜓」-豆娘
    豆娘的外形和蜻蜓相近,經常被稱作「小蜻蜓」,也會誤認作幼年的蜻蜓。它們的區別在於:眼睛的距離:蜻蜓的複眼大部分是彼此相連或只有小距離的分開;豆娘的兩眼有相當大距離的分開,形狀如同啞鈴一般。翅膀的形狀: 屬於蜻蜓目的蜻蜓,其前後翅形狀大小不同,差異甚大;屬均翅亞目的豆娘,其前後翅形狀大小近似,差異甚小。腹部的形狀:蜻蜓的腹部形狀較為扁平,也較粗;豆娘的腹部形狀較為細瘦,呈圓棍棒狀。停棲方式:蜻蜓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平展在身體的兩側;豆娘在停棲時,會將翅膀合起來直立於背上。
  • 人的視力在動物界什麼水平?算是頂尖高手嗎?
    所以蜻蜓擁有全節肢動物家族配置最巔峰的眼睛,半球形的腦袋上長著一對幾乎佔據全面面積的複眼與三隻單眼擁有高達340度的視角。複眼本身是由無數小單眼組成的,最多的時候一隻複眼就擁有2.8萬枚單眼。要知道這在昆蟲中算是相當高的配置,單眼能輸出光的強弱顏色信息但並不能成像,擁有複眼才是擁有真正意義上視力的象徵。
  • 揭秘世界上十種奇特藍色動物:從藍蜻蜓到藍虎
    藍蜻蛉1.藍蜻蛉蜻蛉很像蜻蜓,但體型比蜻蜓小,蜻蛉顏色豐富多彩,但藍色似乎最為常見。英國和歐洲大多數國家都能看到藍豆娘,它們是野生動物攝影師最喜歡的動物,看到這些圖片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了。藍色大閃蝶2.藍色大閃蝶大閃蝶可在中南美洲看到,雖然並非所有大閃蝶都是藍色,但藍色從史前時代就頗為引人注意。
  • 5種最可怕的史前物種,專門獵殺我們的人類祖先!
    說起可怕的史前動物,你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霸王龍。感謝史匹柏,成功地用虛擬的疼痛,讓我們忘記了血液和基因裡殘留的史前祖先親歷的痛苦和磨難,事實上,在智人生存的幾十萬年裡,至少有5種史前猛獸是以我們智人和其它靈長類為食的。
  • 可怕的史前動物們,最大的有8層樓高,恐龍都只是它的「零食」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遙遠的年代,生活著一群大傢伙,他們比人類更早出現,這些動物們的戰鬥力都極強,今天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這些龐大的史前動物吧。一.史前巨魚這可不是一條「乖乖」魚,它的實力可不容小覷,史前巨魚的身體可達10米長,可輕鬆撕裂一條鯊魚,它們生活在4億年前的海洋,可以說已經統治了海洋領域,科學家們認為,它有可能就是第一個百獸之王。
  • 鳥類及野生動物保護科普知識系列十二——鷹
    廣義的鷹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晝活動的隼形類鳥,尤指鷹屬的種類,包括蒼鷹和雀鷹。它的羽毛上有斑點,有白,有黑;它身體很重,爪子很硬,極為鋒利。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所有的猛禽都屬於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嚴禁捕捉、販賣、購買、飼養及傷害。 生活習性鷹是肉食性動物,會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鳥等小型動物。大型的鷹科鳥類(雕)可以捕捉山羊、綿羊和小鹿。
  • 恐貓、洞獅擬獅、劍齒虎,史前貓科動物你了解多少?
    >,它們迅速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在如今的食肉界裡面,貓科動物說是佔據了半壁江山,一點也不為過。值得一提的是獵豹亞科如今已經被取消,合併到貓亞科裡面去了,所以如今的獵豹是貓亞科獵豹屬裡的物種。在貓科動物演化的過程中,曾出現了許多稱霸一時的猛獸,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奇,今天就挑其中的一些給大家介紹介紹。
  • 史前最大的貓科動物,劍齒虎到底有多可怕?
    您的每一次關注和點讚,都是小編全力以赴的動力!劍齒虎和虎也是『兄弟』,也就是說,老虎的『大哥』。雖然劍齒虎離我們很遠,但它的『兄弟』仍然存在。劍齒虎生活在大約300萬年到1萬年前。它很大,長270米,重200公斤-400公斤,牙齒約120毫米。劍齒虎是史前最大的貓科動物。
  • 史前肉食動物-恐狼
    恐狼 是犬屬已滅絕的一個物種,為北美洲著名的史前肉食動物,與斯劍虎齊名,生活於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
  • 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已經滅絕的兇猛動物
    自5億4千萬年前第一次生物大爆發以來,地球上已經產生了無數生物種類,而這些物種絕大多數都已滅絕,現在地球上的物種數量只不過是漫長生物進化史上的冰山一角。那麼曾經存在過的生物都有哪些讓人覺得比較兇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