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創新中心在麗江設立了一個研學基地,中國民族學會、麗江市文聯、市廣播電視局、市社科聯、東巴文化研究院、市博物院、市宣傳部、市文化館、市文旅局、市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麗江日報、新浪麗江、中投東方文化有限公司等有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掛牌儀式。
浙江理工大學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為實現其實業救國、教育救國而創辦的浙江蠶學館,是中國最早創辦的新學教育機構之一。1908年被清政府御批升格為浙江高等蠶桑學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學校幾度易名,但是一直堅持辦學。時至今日,浙江理工大學,已經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法、藝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
服裝學院是浙江理工大學最具鮮明特色和廣泛社會影響的學院之一,是中國最早開辦的服裝設計專業高等院校。學院先後與香港理工大學、日本杉野學院、義大利歐洲設計學院、英國倫敦時裝學院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關係,國際化辦學特色鮮明,被譽為「中國著名時裝學府」。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創新主任於天竹和參加茶話會的專家學者們舉行掛牌儀式後合影。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創新中心主任於天竹介紹,該中心主要是從事服飾文化交流、研討,舉辦民族服飾文化講座,宣傳和普及民族文化知識,積極與其它民族文化組織展開學術研討等等,之所以在雲南麗江設立研學基地,主要是麗江豐富的民族服飾文化資源和優越的人文地理環境,是研究民族服務文化的天堂。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創新中心主任於天竹和和麗江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在研學基地舉行茶話會,交流研討民族服飾文化。
麗江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素有「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之說,除漢族外,共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民眾風情,異彩紛呈,各有千秋。各民族語言文字、神話傳說、音樂舞蹈、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婚姻、喪葬、生育、節慶、飲食、服飾、待客、禮儀、娛樂活動以及心理素質、生態環境等方面都保留了自己獨特的修改和多姿多彩的風格。比如麗江納西民俗風情、瀘沽湖摩梭風情、小涼山彝族風情、普米風情等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歲時節慶,如納西族的正月十五棒棒節、三多節,彝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闊時節、情人節,普米族的吾昔節,摩梭人的轉山節和他留人的粑粑節等,而這些璀璨多彩的民族風情,都和他們的民族服飾息息相關。
於天竹說:「麗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等三大世界遺產,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我們也相信能通過研學基地在麗江研學,能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
在掛牌儀式的當天,麗江各界文化大咖還舉行了一場雲南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茶話會,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在麗江設立研學基地,是個雙方共贏的好事。
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雲南大學博導楊福泉說,他不久前應邀去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講學,服裝學院的師資力量和敬業精神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相信這個研學基地的設立,會給麗江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創新帶來很多新思潮和新理念。
麗江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李之典表示,他們非常支持浙江理工大學這個時候來麗江設立研學基地,他說,民族的東西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承,其中服飾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認為,研學基地的設立,會讓麗江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換發出更多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