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服飾創新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在麗江設立民族服飾...

2020-12-18 中國新聞周刊網

  12月15日下午,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創新中心在麗江設立了一個研學基地,中國民族學會、麗江市文聯、市廣播電視局、市社科聯、東巴文化研究院、市博物院、市宣傳部、市文化館、市文旅局、市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麗江日報、新浪麗江、中投東方文化有限公司等有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掛牌儀式。

 

  浙江理工大學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為實現其實業救國、教育救國而創辦的浙江蠶學館,是中國最早創辦的新學教育機構之一。1908年被清政府御批升格為浙江高等蠶桑學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學校幾度易名,但是一直堅持辦學。時至今日,浙江理工大學,已經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法、藝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

 

  服裝學院是浙江理工大學最具鮮明特色和廣泛社會影響的學院之一,是中國最早開辦的服裝設計專業高等院校。學院先後與香港理工大學、日本杉野學院、義大利歐洲設計學院、英國倫敦時裝學院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關係,國際化辦學特色鮮明,被譽為「中國著名時裝學府」。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創新主任於天竹和參加茶話會的專家學者們舉行掛牌儀式後合影。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創新中心主任於天竹介紹,該中心主要是從事服飾文化交流、研討,舉辦民族服飾文化講座,宣傳和普及民族文化知識,積極與其它民族文化組織展開學術研討等等,之所以在雲南麗江設立研學基地,主要是麗江豐富的民族服飾文化資源和優越的人文地理環境,是研究民族服務文化的天堂。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創新中心主任於天竹和和麗江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在研學基地舉行茶話會,交流研討民族服飾文化。

 

  麗江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素有「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之說,除漢族外,共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民眾風情,異彩紛呈,各有千秋。各民族語言文字、神話傳說、音樂舞蹈、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婚姻、喪葬、生育、節慶、飲食、服飾、待客、禮儀、娛樂活動以及心理素質、生態環境等方面都保留了自己獨特的修改和多姿多彩的風格。比如麗江納西民俗風情、瀘沽湖摩梭風情、小涼山彝族風情、普米風情等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歲時節慶,如納西族的正月十五棒棒節、三多節,彝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闊時節、情人節,普米族的吾昔節,摩梭人的轉山節和他留人的粑粑節等,而這些璀璨多彩的民族風情,都和他們的民族服飾息息相關。

 

  於天竹說:「麗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等三大世界遺產,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我們也相信能通過研學基地在麗江研學,能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

 

  在掛牌儀式的當天,麗江各界文化大咖還舉行了一場雲南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茶話會,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在麗江設立研學基地,是個雙方共贏的好事。

 

  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雲南大學博導楊福泉說,他不久前應邀去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講學,服裝學院的師資力量和敬業精神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相信這個研學基地的設立,會給麗江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創新帶來很多新思潮和新理念。

 

  麗江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李之典表示,他們非常支持浙江理工大學這個時候來麗江設立研學基地,他說,民族的東西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承,其中服飾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認為,研學基地的設立,會讓麗江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換發出更多的光彩。

相關焦點

  • 梁淑琴:推動民族服裝服飾產業發展
    梁淑琴:推動民族服裝服飾產業發展 2018-01-29 10:31:39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當選政協委員,自治區婦聯副主席梁淑琴特別珍惜這次履職的機會。
  • 2020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畢業設計展開幕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學校長陳文興,副校長陳文華及黨辦校辦、科研院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活動。活動當天,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浙江理工大學正式籤約,共建時尚、網紅兩大分院,圍繞時尚產業、跨境電商、「網際網路+」和網紅經濟等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合力幫助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促進餘杭區家紡服裝產業轉型升級。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卞吉坤、陳文華代表合作雙方進行籤約。
  • 民族服裝服飾設計師培訓班前期籌備!
    本次培訓為學員分享《蒙古族服飾發展歷程與變遷》、對蒙古族服飾帶有的文化屬性進行了系統剖析。2、扎格爾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內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等。本次培訓為學員分享《蒙古族服飾製作與使用的相關習俗》、蒙古族服飾的特色及歷代服飾的變化,透視其歷史文化、社會風俗和審美心理,3、娜仁花《蒙元素》品牌創始人,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呼和浩特市政協委員、內蒙古婦聯兼職副主席,從業本次培訓為學員分享《蒙古袍的故事》、以匠人的視角講述內蒙古及全球蒙古族服裝服飾的故事。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納西族服飾!
    雍正初年以來,受「改土歸流」的政策的影響,清代歷任官吏曾多次明令納西族移風易俗,因而納西族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麗江一帶男子服飾與臨近漢族已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 傳承民族服飾文化的先行者 | 萊福士杯第四屆中國民族服裝設計大賽啟動
    《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精神,同時達到促進中國民族服裝文化交流和傳承,將民族服飾元素與現代都市時尚相融合,鼓勵和倡導民族文化的創新,挖掘和培養有潛質的民族服裝優秀設計人才的目的,致力於成為促進中國服裝設計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的優秀平臺。
  • 重磅: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賀陽教授來「自貢扎染藝術創新人才」項目組指導!
    今天見到老師,筆者激動的內心已無比言表,感謝北京服裝學院王子怡教授的強烈推薦,賀陽教授放下繁雜的工作,千裡迢迢從首都趕赴自貢扎染的項目組。筆者懷念北服老師們的學者範兒,藝術範兒,那是孕育純粹藝術家、服裝設計師的樂園。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普米族服飾!
    婦女肩披細縷髮辮,多首飾,穿裙子,赤足;普米族的服飾以寧蒗地區保持傳統較多,一般在13歲以前不分性別,都穿有一件右襟麻布長衫,男不著褲,女不穿裙。女孩髮飾前留一辮,上栓紅綠料珠。男孩則在頭部的前邊和左右各留一辮,不佩珠;成年男子的服裝各地大致相同,主要是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寬大長褲。外罩長衫,束羊毛制的繡花腰帶。富裕人家穿氆氌長衫。
  • 民族服飾工藝之——纈染
    www.cyone.com.cn/cfsp/30448.html[7] 中國藍——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夾纈https://www.jianshu.com/p/0f2a2efd0a94[8] 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藍印花布簡介及圖片欣賞 https://www.rouding.com/minjianyishu/yinran/330262.html走進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2008年6月7日,朝鮮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朝鮮族服飾歷史淵源中國的朝鮮族大部分是東北淪陷時期時期陸續被日本從朝鮮半島作為政治移民強制遷徙至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
  • 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成立30周年
    、廣東名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育人推動獎  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廣東白雲學院、香港服裝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五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廣州市白雲工商技師學院、廣州市紡織服裝職業學校、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廣州市秀麗服裝學院、
  • 招生季-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珠寶學院
    珠寶學院01、學院簡介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是廣東省最早開設珠寶本科類高級應用型人才教育的高校,珠寶學院設立於2008年。學院、專業的發展前景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帶動了珠寶行業和服裝服飾行業實現快速發展。與此同時,行業資產規模與資本規模也都以較快的速度擴張。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結合專業特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珠寶首飾行業和服裝服飾行業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第七屆上海國際智能服裝服飾產業大會議程及展商展品介紹
    為此熱忱歡迎廣大同仁到會,共同探討智能服裝服飾的發展與未來。大家在SG智能服裝服飾大會上找到了"智能科技產品"貿易商,經銷商 、OEM、企業融資等公司,並了解國內外智能服裝服飾產品發展現狀及前景,相互交流合作。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民族傳統服飾以平面結構為主,輪廓比較簡單且各自有固定的樣式,所以人們就把心思花在了服裝的裝飾上。在少數民族服飾中,服裝的領口、袖口、前胸、雙肩、下擺等處是整件衣服中最為出彩的部位,這些部位往往被施以精細的刺繡、挑花、串珠、鑲條、滾邊等工藝製作的圖案,甚至一件服裝的製作周期最長可達數年,由此催生發展出極盡精巧的傳統手工藝。
  • 賽裝節數位化轉型煥發新機 向世界展現最美雲南民族服飾
    絲路雲裳·繡起雲裳民族服裝服飾設計大賽,面向全國招募服裝設計師參賽,在網絡平臺展示精彩紛呈的具有民族元素的服裝服飾設計作品,聚集網民關注、點讚,最終挖掘出民族服裝服飾設計界的新生代力量,孵化本土民族服裝服飾設計師,為我省服裝服飾行業儲備有活力、有創意的年輕設計師團隊。已有超過300位來自國內外的設計師線上報名參加,在小紅書上上傳設計手稿超過1000幅。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回族服飾!
    回族服飾的發展變化及多種形態,潛移默化地受到時代、地域以及周邊兄弟民族習慣等影響,但在根本上或者說整體上,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對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響。人類服裝史權威、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布蘭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對服裝歷史的研究,可以說,等於從事一項探險活動,它涉及的領域很廣,而且饒著有興趣。」由於回族服飾是半隨著發展的節奏,就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回族歷史發展的主脈。
  • 民族風服飾與民族服飾的區別
    尤其是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後,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中華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國風」熱潮。各路名人、名流,無論商業巨子還是政界大佬在各種場合都自信的穿著「中國傳統風格服飾」。
  • 重磅|粵港澳大灣區首現紡織服裝聯展-2020大灣區國際紡織服裝服飾...
    CHIC大灣區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一派實力展商將聯袂演出。、浙江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CKRC等紡織服裝院校。CHIC針對服裝全品類和供應鏈上下遊資源,「黑科技」源源不斷。牛仔的循環再生紗線REPREVE,智能AI實現20秒內獲取全身量體數據,服裝從設計到生產、從物流到銷售的數據被軟體「一網打盡」……最前沿的服裝創新技術雲集CHIC,技術力量創新無限。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在借鑑運用民族服飾色彩關係的時候,也同樣要把色彩的一些知識結合起來,即色彩的情感與象徵。因為色彩帶給人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功能在服裝設計中顯得非常重要,對服裝設計有直接的影響。傳統圖案傳達的特殊情感信息是最容易打動設計師並啟發設計的因素,從現代服裝近百年歷史中可以看出,各國服裝設計師對本民族或異域民族傳統服飾語言的借鑑與運用最多的元素就是圖案,可見它的魅力所在。傳統圖案的運用重點同樣是圖案與服裝的風格一致, 並處理好圖案與服裝其他要素的關係,圖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維吾爾族服飾設計!
    歡迎關注我們服裝工藝結構方向微信公眾號WLB服裝術更多獨家資訊歡迎添加博主微信 WLIBO1992(添加時備註姓名/學校或城市)維吾爾族服裝具有濃鬱的的民族特色,寬鬆灑脫,色彩強烈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誌之一。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繡制花帽,有多種方法:絲線平繡、十字花繡、絲線結繡、串珠片繡、格子架繡、盤金銀繡、鉤花刺繡、扎絨刺繡以及刺、扎、串、盤綜合繡等。
  • 56個民族服飾——壯族服飾!
    壯族服飾歷史 1949年以後,壯族地區的城鎮居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在校學生等,他們的服裝緊跟全國的變化,一般都穿中山裝、幹部服,與當地漢族人民一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甚至可以在邊遠的山區看到壯族同胞西裝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說。傳統的壯族服裝也悄悄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