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辰
記得之前看過由張國立老師主持的相親節目,裡面有一幕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對來自新加坡的父母,看上了一個各方面都還不錯的姑娘,她們對這個來相親的姑娘說:我們家要生很多個孩子,至少五個,你以後還會幫我打理生意,你覺得自己能勝任嗎?相親的女孩剛開始還挺中意這家的,之後就特別尷尬,不知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我當時就想,典型的舊式中國思想,把女人當完生育機器,再當免費苦力啊,當他家兒媳婦可真倒黴。
網上常說: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誠以為然。要是嫁到相親節目裡這樣的家庭,女人不死也得脫層皮。
而今天要講的小說《鴻鸞禧》,就是這樣由一段婚禮,而引發兩個家庭中新娘,小姑子,公公婆婆,七大姑八大姨,眾生各相不同的反應。
在張愛玲的眾多小說中,《鴻鸞禧》不常被人們提起,它只是描述了一場婚禮前前後後的瑣碎日常,但對於即將步入婚姻的女性或已經結婚多年的女性而言,都應該重新翻閱這本書。或許,你能從中找到你的影子。
在這場舊式的婚禮中,通過張愛玲的筆觸,會揭露哪些被人們忽略的婚姻假象呢?
假象一:婚禮 = 幸福
愛一個人,就應該給她辦一場盛大的婚禮,這是一個男人能給女人最大的體面。婚紗,燈光,美酒,愛的宣言,新郎新娘的笑靨,各色親友的祝福,一切都是美的,幸福的。
可這華美背後,卻藏著為人所不知的假象。
舉辦婚禮,就等於走進幸福之門了嗎?不一定。
《鴻鸞禧》告訴我們,婚禮只是走進各色閒言碎語,各種心思的圍城。
故事就開始於新娘玉清,去店裡置辦嫁妝,陪同的人是夫家的兩個小姑子。
這兩個小姑子可真是一言難盡,玉清在試婚紗,兩個小姑子就在外頭,嘰嘰咕咕地討論玉清:
一身骨頭,骨頭架子大,可憐了我們的哥哥。我看她有三十歲,她自己卻說只有二十歲。
還沒嫁過去呢,小姑子就已經各種挑剔不滿。究其原因,是因為玉清和哥哥結婚,損壞了自己的利益。儘管玉清買嫁妝,用的是自己的錢,但小姑子們就是覺得不爽。
而玉清的未來婆婆呢,在她還沒有嫁進去時,就給她做了一雙新娘鞋。玉清心裡完全不是滋味,她不喜歡這老古董,不好看的鞋子,但又不得不感恩說感謝。
還沒有結婚,只是籌辦婚禮,就已經看出了新娘和小姑子未來的利益衝突,和婆婆的三觀不合。
婚姻,真的是兩個家庭的結合。你不只是嫁給那個人,還是嫁給那個陌生複雜的家庭。
一場婚禮,意味著一個女人從少女變成少婦,與過去相決裂,從一個千嬌百寵的女兒,轉變為別人的妻子,別人的女兒。走進一個複雜的家庭,重新經營婆媳關係,姑嫂關係,夫妻關係。
難怪錢鍾書會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
如果,你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面對對方的家庭,那就別輕易踏進婚姻的圍城。因為,誰也不知道,裡面是一座皇墓,還是一座皇宮。
假象二:婚姻 = 穩定
為什麼父母總是催你結婚?
知乎上有人回答:結婚,就意味著結束飄蕩的人生,擁有穩定的生活。
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並且無數男女前僕後繼地衝進婚姻。可當你真正身處其中,才會發現:
滿心以為他能為你遮風擋雨,卻沒想到所有的風雨都是他帶來的。
通過《鴻鸞禧》裡玉清的婆婆,婁太太和丈夫的相處,我們可以窺見一二婚姻的真相。
婁太太自從嫁給婁囂伯,便一直在家相夫教子,做全職家庭主婦。丈夫中年發家,在銀行工作,家境算得上富裕。
婁太太吃的,穿的,用的都不用操心,生活體面,家中還有一二傭人使喚。這算一種很安穩的生活了。
可這安穩之下,卻是忍一天,過一天,算一天的生命。
婁太太常年待在家裡的一畝三寸地裡,頭髮剪成鴨屁股式,襪子穿到膝蓋上,穿旗袍時漏出一節黑色褲子。
她不會打扮自己,不會陪著婁先生應酬,在日復一日的自卑中,逐漸迷失了自我,成為一個沒用的女人。
婚姻,是平等的基石,如果一個人跟不上另一個人的腳步。被拋棄,是註定的結局。
婚姻裡所謂的穩定,不過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和陪伴。如果自己不能成長,一味地靠男人,看男人臉色行事,這註定是一種悲哀。
每個結了婚的女人,都應該做到思想上和經濟上的獨立,不要放棄成長,放棄提升自我。
婚姻,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生活必須品。
假象三:舉案齊眉= 夫妻恩愛
《後漢書·梁鴻傳》描寫梁鴻與妻子美好的婚姻:
「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婚姻人人嚮往,可這真的好嗎?
妻子每天做好飯菜,等待丈夫歸來,每次在丈夫面前,都不敢仰視。
一句「不敢於鴻前仰視」,就足以說明,夫妻的不對等。它揭露了中國婚姻,夫妻間客氣,不吵不罵,其實是一種另類的不合。
婁先生對婁太太,三十年如一日,一直都是客氣有禮,有商有量的。看著婁太太做鞋,他說:「不要做鞋了好不好。」每次都會加一個「好不好」結尾。
但這些,都是為了面子,當著人,他才會讓三分。婁先生三十年都犧牲了,索性好丈夫做到底。
他的客氣,其實是一種不耐煩,一種看不起。企圖用高人一等的眼光去看妻子。
他們之間是不會吵架的。婁先生生氣了,報紙一扔就離開。婁太太每逢生氣要哭的時候,就逃到浴室去,默默委屈,獨自舔舐悲傷,出來後,又加入到家人談話中。
對於婁太太,這是一種已經深入骨子裡的不平等和自卑,而對於婁先生,卻是一種看都懶得看一眼的瞧不起心態。
真正的婚姻,不應該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而是相濡以沫,鴛鴦交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甜膩愛意。
結語
很多時候,所謂婚姻裡的道理,不過是假象而已。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卡耐基說:經濟獨立的女性,自身帶著創造幸福的能力,她們不需要取悅和依賴男人,婚姻對於她們來說,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小說裡婁太太的婚姻之所以悲劇,是因為她喪失了審視自我,解放自我的能力。
對於女人,先進的思想,獨立的經濟,自我的人格,才是生存的基石。而婚姻則是在這基石上建造房子,如果基石沒有打好,註定這房子會風雨飄搖。
我們穿衣吃飯,吃喝拉撒睡,都是物質需求;而職場魅力,自我價值實現,是精神需求;在小康社會全面普及的今天,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二者不可或缺。
香奈兒的創始人說:生活不曾取悅於我,所以我創造了生活。
如果婚姻是一座圍城,從不曾取悅於你,那就自己用心,用愛,去建造一座婚姻的圍城。想出來就出來,想進去就進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