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神仙譜裡掌管人死後世界~地獄的是「閻王爺」,也就是閻羅,閻羅是個外來的神仙,隨著大乘佛教由天竺傳入中土。
與佛教其它諸神相同,閻羅也是被佛教大乘從婆羅門教攝入的神靈,閻羅本名「閻摩」,最早見於《吠陀》中,在婆羅門教中,閻摩掌管的王國是天宮,而不是地獄。
在婆羅門教中,閻摩不是天神,他是人間的第一個出生的人,也是人間第一個死去的人,閻摩的父親是太陽神~維瓦斯萬是太陽神的另一個名字,母親是迅行女神~薩染尤,閻羅有個雙胞胎妹妹,叫做「閻美」。
閻摩死後,被當時婆羅門教的主神因陀羅(雷神)任命為,掌管死者在天界的靈魂,閻摩的合作夥伴是火神「阿耆尼」,阿耆尼的貼身保鏢是兩條天狗,它們是因陀羅的寵物狗的孩子。
火神阿耆尼和他的兩條狗,是閻摩招募亡靈前去鬼魂王國定居的主要幫手,火神是天界與地界的溝通者,閻摩生前就與火神是神交密友,他們在繁榮鬼魂王國的事業上密切合作,收集死人的亡靈送往閻摩王國定居。
婆羅門教信徒相信,人死後要及時火化,使靈魂從肉體中及時釋放出來,或輪迴轉世,或升入天境~梵界。
輪迴轉世的過程極為痛苦,閻摩手下的官員粗暴的把靈魂從一個軀殼裝入另一個按「業」量定的要託生的新軀殼,十分痛苦,所以婆羅門教徒相信,只要人生最後階段能遠離世上的「欲」,潛心修性,就會仍為高尚的人,或者進入梵界。
在婆羅門教中,沒有地獄之說,閻摩掌管的王國,在天宮,那裡是~「一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殿堂,閻摩攜同天眷(閻摩娶了自己的雙生妹妹閻美為妻)生活在那裡,日夕與神群仙侶暢飲蘇摩神酒和酥油,欣賞管弦樂器……」
閻摩掌管的王國,是一個「極樂世界」,不是充滿苦難的地獄,在婆羅門教的神曲裡,閻摩的王國是行善者亡靈歸宿之「最勝地」,閻摩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威和至善至美的品德。
閻摩被攝入大乘佛教後,由一個收容亡靈的極樂天堂的極樂世界之主,發展成為評判亡者在世時善與惡的冥界法官,其形象令人恐怖生畏。
佛教攝入閻摩,閻摩改名為「閻羅」,成為佛教裡僅掌管陰森恐怖的冥界主宰,最初佛教大乘的地獄有十三個冥王,後演化為十個,有的大乘佛經稱,閻羅和他的妹妹閻美共同掌管冥界。
佛經敘述了八大地獄,冥界變得日益陰森恐怖,之後,進一步發展為十八層地獄,閻羅也演化為「閻羅王」,成為令人畏懼死亡的代名詞。
而閻摩在婆羅門教中掌管的靈魂王國,在天宮中的樂土~「極樂世界」,由如來佛改派給了阿彌陀佛管理,被佛教稱為「西方極樂世界」。
閻摩被佛教攝入後,在婆羅門教轉化成為印度教後,在印度教中,地位極其低下,閻摩失去了掌管生死的權力,生死之事改由印度教的兩大主神溼婆大神或者毗溼奴大神掌管,閻摩僅僅是個亡靈引領,或靈魂轉世的執行官。
印度教裡,閻摩掌管的天國,不復存在。
漢傳佛教中,閻羅王常與司陰界的地藏菩薩相混淆,藏傳佛教中,閻羅成為死者的判官,也是指使人死亡的魔類,又稱法王,有三身或者四身,藏傳佛教同時攝入了閻美,被稱為「閻羅女」,是閻羅的姐姐,而不是妹妹。
藏傳佛教中,閻羅法王有化身近十個,形象勇武恐怖,接近漢地判官的形象,漢地判官也被攝入藏密,且被藏密換了形象,以免與閻羅王混淆,被稱為「太上府君」,是閻羅王的書記官,冥界十王之一。
藏密閻羅王分為:外閻羅、內閻羅、密閻羅。
外閻羅居於南方七層之下,是掌握一切生命輪迴之獄主,護持業果教法以及下士道之護法。
內閻羅指的是將「死神」生理機理人格化,類似於修煉任督二脈的內修法。
密閻羅主要敘述閻羅王的本生神的神話故事。
漢傳佛教與道教都攝入了閻羅王,成為本教神靈,掌管地獄,閻羅王成為佛、道兩教共同承認的神仙,取代了漢地四大閻王:韓擒虎、包拯、範仲淹、寇準。
在明清以來,十殿閻羅之說盛行,逐漸替代了道教主宰生死的「東嶽大帝」,但民間少有專門奉祀十殿閻羅的廟觀(重慶酆都城是例外),一般均在當地城隍廟內設閻王殿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