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其人及其書《傷寒卒病論》

2021-02-12 周志遠

張仲景為東漢末年的名醫,但是《三國志》和《後漢書》等史書上對張仲景隻字不提,同時代的華佗則有傳記,所以關於張仲景的生平,幾乎沒有信史資料可供參考。

西晉名醫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提過張仲景:「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可施用。」

王仲宣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不是眉落而死,而是死於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場大瘟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幹、王仲宣(王粲,仲宣是王粲的字)、劉楨、陳琳等四人同死於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這是有信史記載的。從這一點即可判斷出,皇甫謐記載的張仲景診王仲宣一事不大可靠。後人編造張仲景判斷王仲宣四十歲當眉落而死,後果應驗一事,或許只不過是為神化張仲景的醫術的誇大其詞而已。但張仲景與王仲宣為同時代人則是真的。

《傷寒卒病論序》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段文字,劉渡舟教授認為「建安」可能是「建寧」的誤寫,劉老的這一觀點未必正確。張仲景與建安七子的王仲宣為同時代人,所以「建安紀年以來」並無訛誤。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東漢末年的桓帝、靈帝、獻帝年間,瘟疫連續流行了很多年。

這些瘟疫究竟是不是由同一種病原體造成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存在這種可能。當時瘟疫連年不斷,造成了十室九空的劫難。漢末的瘟疫有時是全國性的,有時是局部爆發的,斷斷續續的鬧了近百年,與明代末年相似。張仲景一家自建安紀年以來,死亡了一百多口人是完全有可能的。

劉渡舟教授認為建安年間只有建安二十二年才有一場特大瘟疫,而張仲景序言中說「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劉老據此認為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在建安紀年的前十年,張仲景家族中就因為瘟疫死了這麼多人不合情理,殊不知建安年間的一些局地爆發的瘟疫也很可怕。

同時代的王仲宣的《七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從王仲宣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因為戰亂、瘟疫和饑荒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是多麼的深重。只能說建安二十二年瘟疫規模最大,不能說建安二十二年之前的瘟疫殺傷力不強。建安紀年以來,在很多地方,局地爆發的瘟疫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況且「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的意思也不一定是說從建安元年到建安十年之間的「猶未十稔」,完全可以理解為張氏家族在建安紀年期間,不到十年便死了一百多人。

張仲景生在這樣一個瘟疫流行的離亂之世,又身為醫生,不可能不為當時的瘟疫所觸動。曹植說當時「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曹丕《與吳質書》中也說:「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張仲景與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對當時的瘟疫橫行造成的慘絕人寰的悲劇,也是痛徹肺腑的。

所以他在《傷寒卒病論序》中發出這樣的悲嘆:「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後人又有說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這種說法也不可靠,只怕也是為神化張仲景而編造的謊言。

首先張仲景自己根本沒提他當過長沙太守,史書也沒有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的記載。從張仲景自己的序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張仲景本人對時人「競逐榮勢」的行為多有批判,可見他當太守的可能性不大。再者,整理和編次《傷寒論》的西晉太醫令王叔和亦隻字未提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

張仲景的著作得以流行下來,全賴王叔和。漢魏滅而西晉立,西晉距漢魏時期不遠,且王叔和是張仲景的弟子或再傳弟子的可能性大,王叔和對張仲景的生平記載比後世更為可靠。另外,同為西晉的名醫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亦未提及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

直到宋代才有林億和高保衡等人說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所以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的說法只怕也是後人杜撰出來以抬高張仲景的身份的。

張仲景被譽為醫聖,是宋代以後的事情,之前的張仲景並未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張仲景的著作在很長一段時間流傳並不廣泛,唐代的孫思邈一生都在收羅醫書,直到晚年才得到張仲景的書。可見在唐代,張仲景的著作流行度不高。仲景在世時,醫名當遠不如華佗。當時的患者對仲景也沒有信之不疑,這在王叔和編次的《傷寒論》的原文中就可以看出,《傷寒論》中提到病人故意裝病試醫生的水平,這隻怕是仲景在臨床中的真實體驗。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的方子,大多是從已經失傳的《伊尹湯液經》中收集來的,皇甫謐說張仲景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說明張仲景的《傷寒論》並非無根之水。湯液經今已失傳,但是在西晉時代或尚存在,皇甫謐對湯液經的內容應該是很了解的,所以才這樣說。湯液經當是最早的專門收集中醫經驗方的著作之一。

所以張仲景是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中醫六經八綱辨證施治的原則的一位醫生。至於其所用的經典名方,則大多來自於歷代先人們在人體中所做的臨床試驗,可靠性極高,不但過去用之多驗,即便今日,其療效也是不容小覷的。

公眾號:zhouzhiyuan360

工作微信:zhouzhiyuan1979

個人網站:www.zhouzhiyuan.com

相關焦點

  • 【史話中醫】醫聖張仲景
    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一詩讚頌張仲景及其《傷寒雜病論》: 此中所說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
  • 【中醫文化】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原名張機,因官至長沙太守故又稱張長沙),字仲景,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尊稱為醫聖,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張仲景因崇敬扁鵲而對醫學心生嚮往,曾師從張伯祖。他厭惡官場,同情飽受疫病折磨的百姓。
  • 楹聯裡的醫聖張仲景(下)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 千秋醫聖,仲景永垂——紀念醫聖張仲景誕辰1870周年!
    公元二O二0年二月十一日,農曆庚子年正月十八,乃醫聖張仲景誕辰一千八百七十周年。往年的這個時候,醫聖山上早已旌旗飄揚,醫聖祠裡更是人如潮湧。但是,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無法如期舉辦大型線下慶典,只能遙拜先師,祈福國民安康。
  • 2020年甘肅省公益崗考試公基:「醫聖」張仲景
    其實我們在科技沒有那麼發達的古代,同樣有些人憑藉自己高超的醫療水平得到了後世的認可,比如華佗、扁鵲等,而今天我們要了解的是被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中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
  • 【道教聖仙】醫聖張仲景聖誕 他和新會還有這些淵源……
    張仲景,名張機,字仲景,約(150—219年),南陽人,東漢偉大的醫學家,漢靈帝時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溶理、法、方、藥為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為中醫藥發展奠定了基礎,其著作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祖國醫學的四大經典,被後世尊稱為「醫聖」,道教稱其為「金匱玉函天醫張仲景真人」提起張仲景,相信新會人不會陌生。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醫聖的由來
    《傷寒論》的出版,在當時醫界、學界引起極大重視。其直接影響是傷寒學派興起,而張仲景大名也開始被世人不斷推崇。先是宋人許叔微(1080——1154)將張仲景比附為孔子:「論傷寒而不讀仲景書,猶為儒不知本有孔子六經也。」接著是宋金之時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則稱張仲景為「大聖」:「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祖。
  • 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
  • 冬至吃餃子,源於醫聖張仲景
    據說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為民施藥。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每逢初一和十五在大堂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張仲景還常在自己的名室前冠以「坐堂郎中」四字。之後,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郎中或者坐堂大夫,用來紀念張仲景。
  • 三國殺:病人、草藥、郎中,新武將莫非是醫聖「張仲景」?
    其中有一位代表當時百姓的武將「病疫(體力5)」,引起了玩家的注意,畫中人物的身份並沒有明確標誌,但很多觀點都認為此人就是東漢末年,有著「醫聖」之稱的張仲景。從遊戲角度來看武將原畫的設計有些耐人尋味,按理說既然取名為「病疫」,那些面黃肌瘦,東倒西歪的百姓才是主角,可鏡頭聚焦的,卻是一位毫無病態的中年男子,正在被瘟疫折磨的百姓反而成了背景。
  • 河北衡水有個「仲景村」,世世代代景仰醫聖張仲景——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個美麗的傳說
    這一天,醫聖祠舉辦了一系列隆重的紀念活動:全國百名中醫學子祭拜醫聖仲景先師、中醫祖庭仲景智庫揭牌、國醫大師唐祖宣收徒等,這其中,還有一個河北衡水「仲景村」紀念仲景的匾牌捐贈儀式分外引人注目。原來,早在東漢時期,張仲景曾在河北衡水治病救人,挽救了一個村子人的生命,從此這個村改名「仲景村」,世世代代紀念這位偉大的「萬世醫宗」。
  • 紀念醫聖張仲景誕辰1870周年
    紀念醫聖張仲景誕辰1870周年正值全國戮力同心抗擊新冠肺炎之攻堅時刻,適逢醫聖仲景先師誕辰1870周年紀念日,回望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歷史,無數次抵禦瘟疫的生死對決,正是有了先師大論,有了中醫藥繁榮,有了華夏繁衍昌盛的根基。
  • 當歸生薑羊肉湯,原來是東漢的醫聖張仲景所創
    廣東人煲湯可以說是奢侈的。一鍋老火靚湯,食材容得下海陸空三界,湯料貫穿了藥理學千年,湯底價值自然不菲,還要加上「煲三燉四」的時間法則,真是費料又費工。然而廣東人的煲湯情結非但沒有因此降溫,煲湯文化還在全國掀起了熱浪,以至於走進每一個城市的每一家書店,你都能輕易找到各種各樣的煲湯指南書。前幾天,廣州友人囑咐我盯著快遞,說給我寄了東西。
  • 中醫聖地醫聖祠(三)//堂堂正史不見醫聖
    墓的四角各有一個石雕羊頭,每個羊頭和彎彎的雙角被人撫摩得光滑圓潤。張仲景博物館副館長張兼維說,在中國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義的兩個字,象徵著吉祥,所以遊人喜歡撫摩石雕羊頭以祈福。民間的說法是「摸摸羊頭,百病沒有」,據說以此為父母祈福最靈。記者忍不住閉目挨個撫摩羊頭,討個吉利吧,什麼能比沒病沒災重要呢?
  • 南陽,醫聖張仲景故鄉,迎來了張仲景國醫大學
    南陽是「醫聖」張仲景故裡。據《河南日報》報導介紹,1985年,張仲景國醫大學由出身於六代中醫世家的趙清理在南陽創辦。我們知道南陽是醫聖張仲景的故鄉,當地十分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早在2019年6月,南陽就已經開展張仲景國醫大學恢復重建工作。按照此前公開的信息,南陽將整合南陽理工學院張仲景國醫國藥學院和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等醫學教育資源,建設一所起點高、有特色、理念新,在中醫藥界有影響力、在國內外有知名度的一流中醫藥大學。
  • 張仲景經歷的「大疫」:《傷寒雜病論》中的傷痛記憶
    我和無數人一樣焦慮不安。我應該做點什麼呢?學校號召我們要對研究生進行「雲指導」。我突然想起我讀博士時,凍國棟老師給我們博士生布置的三篇文獻《傷寒雜病論序》《典論論文》《與吳質書》,所以把這幾篇文獻布置給幾位一起讀書的學生。本來期待他們談點什麼,結果沒有等來「雲回復」。於是翻出數年前的讀書筆記,自己隨便寫寫吧。
  •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上部
    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局中醫處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傷寒雜病論》簡史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採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 武聖、詩聖、畫聖、醫聖、茶聖分別是誰?
    而孔子與門徒所作論語一書,更是自古至今少有的經典。所以能被稱為聖人的條件苛刻,不僅要有突出貢獻,個人也要完美無缺。自古至今能被提出的聖人並不多見。我們常能聽到的如武聖、詩聖、畫聖、醫聖、茶聖等,雖然耳熟,但是否都知道是誰呢?武聖——關羽。武聖在歷史上競爭力較大,比如說姜太公、嶽飛等人也都被尊為武聖。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而根據其性味歸經及功效的不同,不同的藥物配伍起來,可以是相互疊加以增強藥效,可以是「君臣相佐」而補其不足,也可以是完全相反而互相排斥。在中藥的配伍原則中,自《神農本草經》以來,就倡導「七情」,也就是單行、相使、相須、相畏、相殺、相惡及相反七種。也就是說所有的中藥配伍,並非只有一種原則,但萬變不離其宗,大多都在這七種原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