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為東漢末年的名醫,但是《三國志》和《後漢書》等史書上對張仲景隻字不提,同時代的華佗則有傳記,所以關於張仲景的生平,幾乎沒有信史資料可供參考。
西晉名醫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提過張仲景:「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可施用。」
王仲宣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不是眉落而死,而是死於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場大瘟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幹、王仲宣(王粲,仲宣是王粲的字)、劉楨、陳琳等四人同死於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這是有信史記載的。從這一點即可判斷出,皇甫謐記載的張仲景診王仲宣一事不大可靠。後人編造張仲景判斷王仲宣四十歲當眉落而死,後果應驗一事,或許只不過是為神化張仲景的醫術的誇大其詞而已。但張仲景與王仲宣為同時代人則是真的。
《傷寒卒病論序》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段文字,劉渡舟教授認為「建安」可能是「建寧」的誤寫,劉老的這一觀點未必正確。張仲景與建安七子的王仲宣為同時代人,所以「建安紀年以來」並無訛誤。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東漢末年的桓帝、靈帝、獻帝年間,瘟疫連續流行了很多年。
這些瘟疫究竟是不是由同一種病原體造成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存在這種可能。當時瘟疫連年不斷,造成了十室九空的劫難。漢末的瘟疫有時是全國性的,有時是局部爆發的,斷斷續續的鬧了近百年,與明代末年相似。張仲景一家自建安紀年以來,死亡了一百多口人是完全有可能的。
劉渡舟教授認為建安年間只有建安二十二年才有一場特大瘟疫,而張仲景序言中說「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劉老據此認為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在建安紀年的前十年,張仲景家族中就因為瘟疫死了這麼多人不合情理,殊不知建安年間的一些局地爆發的瘟疫也很可怕。
同時代的王仲宣的《七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從王仲宣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因為戰亂、瘟疫和饑荒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是多麼的深重。只能說建安二十二年瘟疫規模最大,不能說建安二十二年之前的瘟疫殺傷力不強。建安紀年以來,在很多地方,局地爆發的瘟疫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況且「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的意思也不一定是說從建安元年到建安十年之間的「猶未十稔」,完全可以理解為張氏家族在建安紀年期間,不到十年便死了一百多人。
張仲景生在這樣一個瘟疫流行的離亂之世,又身為醫生,不可能不為當時的瘟疫所觸動。曹植說當時「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曹丕《與吳質書》中也說:「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張仲景與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對當時的瘟疫橫行造成的慘絕人寰的悲劇,也是痛徹肺腑的。
所以他在《傷寒卒病論序》中發出這樣的悲嘆:「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後人又有說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這種說法也不可靠,只怕也是為神化張仲景而編造的謊言。
首先張仲景自己根本沒提他當過長沙太守,史書也沒有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的記載。從張仲景自己的序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張仲景本人對時人「競逐榮勢」的行為多有批判,可見他當太守的可能性不大。再者,整理和編次《傷寒論》的西晉太醫令王叔和亦隻字未提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
張仲景的著作得以流行下來,全賴王叔和。漢魏滅而西晉立,西晉距漢魏時期不遠,且王叔和是張仲景的弟子或再傳弟子的可能性大,王叔和對張仲景的生平記載比後世更為可靠。另外,同為西晉的名醫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亦未提及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
直到宋代才有林億和高保衡等人說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所以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的說法只怕也是後人杜撰出來以抬高張仲景的身份的。
張仲景被譽為醫聖,是宋代以後的事情,之前的張仲景並未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張仲景的著作在很長一段時間流傳並不廣泛,唐代的孫思邈一生都在收羅醫書,直到晚年才得到張仲景的書。可見在唐代,張仲景的著作流行度不高。仲景在世時,醫名當遠不如華佗。當時的患者對仲景也沒有信之不疑,這在王叔和編次的《傷寒論》的原文中就可以看出,《傷寒論》中提到病人故意裝病試醫生的水平,這隻怕是仲景在臨床中的真實體驗。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的方子,大多是從已經失傳的《伊尹湯液經》中收集來的,皇甫謐說張仲景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說明張仲景的《傷寒論》並非無根之水。湯液經今已失傳,但是在西晉時代或尚存在,皇甫謐對湯液經的內容應該是很了解的,所以才這樣說。湯液經當是最早的專門收集中醫經驗方的著作之一。
所以張仲景是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中醫六經八綱辨證施治的原則的一位醫生。至於其所用的經典名方,則大多來自於歷代先人們在人體中所做的臨床試驗,可靠性極高,不但過去用之多驗,即便今日,其療效也是不容小覷的。
公眾號:zhouzhiyuan360
工作微信:zhouzhiyuan1979
個人網站:www.zhouzh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