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醫】醫聖張仲景

2021-02-07 古典中醫

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一詩讚頌張仲景及其《傷寒雜病論》:

此中所說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嘆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為了更好地開闊眼界,「博採眾方」,和同行交流經驗,張仲景到了繁華的都城洛陽一帶行醫。當時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詩人。他和張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觸中,張仲景憑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漸漸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作家隱藏著可怕的「癘疾」的病源。有一天,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麼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藥。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張仲景熱愛醫藥專業,很重視臨床實踐,時時「平脈辨證」,認真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相傳張仲景五十歲左右,曾在長沙做太守。當時,他還時刻不忘自己的臨床實踐,時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畢竟是個大官,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隨便接近普通老百姓。這怎麼辦呢?他想出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群眾進來。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個地仔細給群眾治病。時間久了,形成慣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來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坐堂」,那醫生就叫「坐堂醫生」。

那時,張仲景雖然當官,但並不熱衷於官位。不久,他「見朝政日非」,嘆息地對人說:「君疾可愈,國病難醫。」遂掛冠遁去陷於少室山(《得漢醫學叢書。叢桂偶記》),專門總結經驗,搞醫學著作。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讚嘆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注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藥製藥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製藥公司出品的中成藥(浸出劑)中,傷寒方一般也佔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

————————————————————

古典中醫:真正的中醫是什麼?我們應該秉承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上承四聖之道,以經典為師,以古典中醫理論為本,傳播和踐行綠色、自然、健康、治未病、天人合一的中醫生活理念!從2013年6月推出以來,我們已經超過2萬粉絲。也歡迎你走進我們,讓我們一起真正了解古典中醫的博大魅力!

提示:我們不診病,請勿來信問診!

我們傳播醫道,希望你關心自己的身體,修行養生之道,不生病何來有病!

【深入交流】

如果你是鐵桿的古典中醫粉絲,可以加我們志願者維護的私人微信號:gudianzy

【關鍵字查詢】

目前開始可以查詢穴位,如回復「太衝」可以查詢太衝穴相關信息。如回復「中醫入門」、「醫道基礎」、「中醫育兒」可以查詢中醫基礎知識。如回復「黃芪」可以查詢本草黃芪相關知識。(逐步完善中,歡迎建議)

【如何分享到「朋友圈」】

² 查閱與分享:點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訂閱【古典中醫】微信?

搜索微信暱稱:古典中醫 或搜索微信號:gudianzhongyi

² 關注訂閱:點右上角->關注官方帳戶或添加微信號gudianzhongyi

————————————————————



相關焦點

  • 【中醫文化】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
    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主評 彭大慶        主評綜述:接到方會長指示,指定我來主評此次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因本人為醫生,為同題「醫聖」做點評,雖說人選適合,但本人還是懷著惶恐之心,只因水平有限,或有遺珠、或有評錯,還望各位老師海涵!
  • 南陽,醫聖張仲景故鄉,迎來了張仲景國醫大學
    南陽是「醫聖」張仲景故裡。據《河南日報》報導介紹,1985年,張仲景國醫大學由出身於六代中醫世家的趙清理在南陽創辦。該校曾是我國第一所以「大學」身份成立的中醫高校,也是第一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備案、被國際承認學歷的中醫高校,在短短8年辦學歷程中,為中醫界培養出了數百位名醫、名師、專家、教授和數百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同廣東、山東一樣,河南也是國內高考大省,而且省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對更加匱乏。
  • 紀念醫聖張仲景誕辰1870周年
    紀念醫聖張仲景誕辰1870周年正值全國戮力同心抗擊新冠肺炎之攻堅時刻,適逢醫聖仲景先師誕辰1870周年紀念日,回望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歷史,無數次抵禦瘟疫的生死對決,正是有了先師大論,有了中醫藥繁榮,有了華夏繁衍昌盛的根基。
  • 楹聯裡的醫聖張仲景(下)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 中醫聖地醫聖祠(三)//堂堂正史不見醫聖
    > 「中醫聖地醫聖祠」系列之三  姚偉  張仲景被尊為「萬世醫宗」,但他的生平卻是解不開的謎。在長沙,他們找到了湖南中醫學院教授周貽謀。周教授告訴他們,張仲景的藥方醫術在長沙以至湖南地區廣泛施行與傳播,對湖南醫藥的發展影響深遠。湖南的歷代醫家大都信奉張仲景的理論,有的還著書對張仲景的理論進行闡述,如清代長沙陳賢書的《傷寒論箋》,寧鄉黃載鼎的《傷寒秘要》、周世教的《金匱發明》,零陵陳德懋的《編次註解傷寒論》等。
  • 2020年甘肅省公益崗考試公基:「醫聖」張仲景
    2020年甘肅省公益崗考試公基:「醫聖」張仲景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備考甘肅公益崗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公益崗考試備考資料,供各位考生參考學習,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學習。
  • 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
  • 河北衡水有個「仲景村」,世世代代景仰醫聖張仲景——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個美麗的傳說
    ——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個美麗的傳說 南陽晚報記者 張燕     2月14日,正月十八,是醫聖張仲景誕辰1867年的日子。這一天,醫聖祠舉辦了一系列隆重的紀念活動:全國百名中醫學子祭拜醫聖仲景先師、中醫祖庭仲景智庫揭牌、國醫大師唐祖宣收徒等,這其中,還有一個河北衡水「仲景村」紀念仲景的匾牌捐贈儀式分外引人注目。原來,早在東漢時期,張仲景曾在河北衡水治病救人,挽救了一個村子人的生命,從此這個村改名「仲景村」,世世代代紀念這位偉大的「萬世醫宗」。
  • 【兩會聲音】省政協委員王勝昔:創辦中醫論壇、張仲景國醫大學...
    河南是中醫藥發生、發展的淵藪,如何進一步挖掘弘揚以張仲景為代表的河南中醫藥文化呢?河南省政協委員、光明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王勝昔的回答是:打造「中醫論壇」金字招牌,創辦張仲景國醫大學,創辦《仲景文化》學術期刊。
  • 它被譽為中醫補腎的祖方,出自醫聖張仲景之手,可調理腎虛病症
    在中醫的概念裡,臟腑是人體的中心,無論是六經辨證還是八綱辨證,臟腑都是繞不開的,臟腑辨證就不用說了,自然是以臟腑為中心的。在人體的臟腑中,每一個臟腑都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的,而且每個臟腑都是各司其職、不可替代的。
  • 參觀南陽鄧州張仲景展覽館,聽國醫大師唐祖宣講中醫文化的深刻內涵
    鄧州歷史文化悠久,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也是醫聖張仲景的故裡,在鄧州市中醫院西側,有一座仿古建築的張仲景展覽館,是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教育基地,由國醫大師唐祖宣先生申請所建,韓啟德先生題寫館名。10月16日下午「走進中醫聖地、體驗養生之城」,網絡媒體醫聖故裡南陽行活動,各位記者媒體朋友和百度鄭州頻道,來到了採風活動的最後一站,張仲景展覽館參觀和學習,詳細了解南陽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內涵。張仲景展覽館分為四層,建築面積5003平方米,展出面積18000平方米,共分七個展區。
  • 當歸生薑羊肉湯,原來是東漢的醫聖張仲景所創
    倒不是說醫聖玩了個跨界,打起了進軍餐飲界的主意,而是廣東人煲的湯,起根其實就不是「美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四大典籍之一,又被稱作「眾方之宗、群方之祖」。「方」是開藥的單子,裡邊記載的不光有苦口的「藥方」,還有香氣四溢的「湯方」。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冬至吃餃子,源於醫聖張仲景
    據說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為民施藥。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每逢初一和十五在大堂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張仲景還常在自己的名室前冠以「坐堂郎中」四字。之後,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郎中或者坐堂大夫,用來紀念張仲景。
  • 【道教聖仙】醫聖張仲景聖誕 他和新會還有這些淵源……
    張仲景,名張機,字仲景,約(150—219年),南陽人,東漢偉大的醫學家,漢靈帝時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溶理、法、方、藥為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為中醫藥發展奠定了基礎,其著作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祖國醫學的四大經典,被後世尊稱為「醫聖」,道教稱其為「金匱玉函天醫張仲景真人」提起張仲景,相信新會人不會陌生。
  • 醫聖張仲景其人及其書《傷寒卒病論》
    從這一點即可判斷出,皇甫謐記載的張仲景診王仲宣一事不大可靠。後人編造張仲景判斷王仲宣四十歲當眉落而死,後果應驗一事,或許只不過是為神化張仲景的醫術的誇大其詞而已。但張仲景與王仲宣為同時代人則是真的。《傷寒卒病論序》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段文字,劉渡舟教授認為「建安」可能是「建寧」的誤寫,劉老的這一觀點未必正確。
  • 千秋醫聖,仲景永垂——紀念醫聖張仲景誕辰1870周年!
    公元二O二0年二月十一日,農曆庚子年正月十八,乃醫聖張仲景誕辰一千八百七十周年。往年的這個時候,醫聖山上早已旌旗飄揚,醫聖祠裡更是人如潮湧。但是,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無法如期舉辦大型線下慶典,只能遙拜先師,祈福國民安康。
  • 朝拜醫聖 情義堪比桃園三結義
    其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因孕育了醫聖張仲景、智聖諸葛亮、科聖張衡這三位著名的歷史人物而被後人稱作三聖故裡。公元150年,張仲景在這裡出生,219年後,在嶺南辭世,去世66年後,他的遺體才被送回故鄉安葬,並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久而久之,這裡成為中醫的祖庭。他確立了中醫的根基,如果沒了他,中醫其實就是植物藥學。
  • 醫聖張仲景發明的這個經方,雖然只有兩味藥,卻備受後世醫家喜歡
    在此以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大黃甘草湯來舉說明。大黃甘草湯出自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一書當中,該書原載:「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外臺》方:又治吐水)。大黃甘草湯方:大黃四兩,甘草一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該條文本是論述胃腸實熱嘔吐的證治。
  • 張仲景國醫大學復建,校址是開封不是南陽,南陽終於出手了
    張仲景東漢時期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其所著《傷寒雜病論》流傳於後世,在中醫界有著較高的聲譽,被世人稱之為「醫聖」。張仲景國醫大之所以要用復建二字,是因為之前它是存在的,中間因為一些變故撤銷了建制,我們先來看一下張張仲景國醫大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