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的概念裡,臟腑是人體的中心,無論是六經辨證還是八綱辨證,臟腑都是繞不開的,臟腑辨證就不用說了,自然是以臟腑為中心的。在人體的臟腑中,每一個臟腑都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的,而且每個臟腑都是各司其職、不可替代的。
在臟腑體系中,每一個臟腑都有著各自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中醫認為,「生命始生,先生兩腎」,所以就有了「腎為先天之本」的說法。並不是因為「腎為先天之本」了,其他臟腑就不重要,其他臟腑依然是很重要的。只不過腎藏先天之精,是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是人體生命之始生。所以,歷代醫家對腎的問題十分重視。
早在一千八百年前,醫聖張仲景首創了補腎祖方——腎氣丸(又稱八味腎氣丸、金匱腎氣丸),這個方劑堪稱是中醫治腎的祖宗,而且這個方劑更為奇妙的是,加減一味、兩味,就大有乾坤,有可能在功能上發生巨大變化。
腎氣丸這個奇妙的方劑,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裡一共出現四次,每次出場所治病症不太一樣。腎氣丸第一次出現,是在「血痺虛勞」章節裡,即「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這也是腎氣丸最原始的作用,主要調理虛勞疾病所致的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這一系列症狀都是腎虛虛勞所致。
腎氣丸第二次出現,是在「痰飲咳嗽」章節裡,即「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這裡的氣短而咳,其實主要的問題根源在於脾腎陽虛,所以張仲景認為,可以用苓桂術甘湯,也可以用腎氣丸,其實這個應該辨證地來看,如果脾陽虛偏重一點,用苓桂術甘湯,如果是腎陽虛偏重一點,用腎氣丸。
腎氣丸第三次出場則是在「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章節,即「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水一鬥,小便一鬥,腎氣丸主之」,這裡是消渴病,以小便多為主,也就是下消,下消多責之於腎,所以用腎氣丸,也是很合適的。
腎氣丸第四次出現是在「婦人雜病」章節裡,原文是這樣說的,「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這裡說的是在懷孕期間小便不利的情況,原文中明確說到「飲食如故」,說明問題不在中焦脾胃,是下焦的氣機上逆所致,而用腎氣丸振奮腎氣,使得氣機復常,小便自然就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