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晚,中國嘉德2020秋季拍賣會最受矚目的傅抱石畫作《大滌草堂圖》從8800萬起拍,最終以1.38億元成交,成為當晚首個過億的拍品。
當這條消息刷屏的時候,大滌草堂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石濤先生的揚州故居大滌草堂究竟坐落在揚州城的哪裡?
解密傅抱石《大滌草堂圖》
該畫是傅抱石早年第一力作,見證了他研究石濤的心路歷程,奠定其畫壇巨匠地位。傅抱石一直很崇拜石濤,這幅畫用筆豪放,墨色淋漓,酣暢而不失細膩。《大滌草堂圖》作於1942年,描繪了石濤站在其「大滌草堂」內,仰望草堂外參天大樹的情形。傅抱石以此畫表達對石濤的崇敬之情,也展示他繼承石濤而創造自家面目的成果。抗戰勝利後,他和全家隨學校遷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畫展》在上海舉行,郭沫若用「沉浸濃鬱」「含英咀華」來評價畫展。
因石濤曾別署「大樹堂」,畫家遂以大樹為全體形象。頂天立地的樗木,氣勢撼人,一片蓊鬱,草堂掩映其中,草堂中仰觀之人即為石濤。石濤安心靜立,凝望窗外無限風光。創造出悲天憫人、深沉放達的「滌」境。傅抱石以潑墨法掃出前後大樹4株,順勢粗筆勾出枝葉,酣暢淋漓。頂雖斷而枝葉繁茂,很少用線,全以墨色變化表現之。間以少許花青輔色,營造出生機盎然的盛夏濃蔭,也鮮明地烘託出人物和情節。
傅抱石在《大滌草堂圖》上用小楷作題跋:「石濤上人晚歲購草堂於廣陵,致書南昌八大山人求畫大滌草堂圖,又云:平坡之上,樗散數株,閣中一老叟,此即大滌子草堂也。又云:請勿書和尚,濟有發有冠之人也。聞原札藏臨川李氏,後輾轉流歸異域。餘生也晚,不獲睹矣!今經營此幀,聊以長想爾。」
作為傅畫徐題的少數作品之一,《大滌草堂圖》還體現了傅抱石、徐悲鴻兩位大師惺惺相惜之誼。1942年秋,南洋歸國不久的徐悲鴻看到傅抱石即將展陳的《大滌草堂圖》後十分欣賞,他引用杜甫詩句,題寫「元氣淋漓,真宰上訴」八個大字,並言:「八大山人大滌草堂圖未見於世,吾知其必難有加乎此也。悲鴻歡喜讚嘆題。」讚嘆傅抱石筆墨之飽滿酣暢,成就了近現代繪畫創作史上關於提攜友愛的一段佳話。
少為人知的是,先後作了兩幅《大滌草堂圖》。1945年又作一幅,將草堂置於畫面正中,四周濃樹,後有遠山,筆墨較前幅率意,同樣體現一個「滌」字,亦即石濤自題詩中所謂「一念萬年鳴指間,洗空世界聽霹靂」的境界。抱石對傅抱石山水畫《大滌草堂圖》的喜愛也可見一斑。這一階段,他摸索出獨特的散鋒筆法,打破了中國畫數千年中鋒用筆的模式。《大滌草堂圖》數度參加各類「傅抱石紀念展覽」,反覆出版,傳播極廣,成為一件著錄累累的赫赫名跡。
大滌草堂,大東門外何處是?
石濤半生遊歷,半生歇足揚州。
石濤和尚顛沛一生,而他在揚州的唯一定居之所大滌草堂便在小秦淮河之畔,河水如鏡也曾留下他滌筆洗硯的身影。大滌草堂,原址在揚州大東門外,臨水而建,應在小秦淮河的西岸,可惜現在也是無處可尋了。
興化李驎的《大滌子傳》中說石濤:「南還,棲息於揚之大東門外,臨水結屋數椽,自題曰『大滌堂』。而『大滌子』之號由此稱焉。」朱江在《揚州園林品賞錄》中,將大滌草堂列為「舊城錄」的範疇,地址為大東門外北偏河沿上。李萬才認為「應該位於現在的小秦淮河東岸,南北講經墩附近。
根據李驎的描述,大滌草堂並不大,只有三四個房間,還有一座小二樓。八大山人送給石濤作為新宅賀禮的畫軸,竟沒有足夠的牆面懸掛。後來石濤再次向八大山人求畫時,寫明「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闊的小幅」,還說「向承所寄太大,屋小放不下。款求書:大滌子大滌草堂。莫書和尚,濟有發有冠之人,向上一齊滌。只不能還身至西江,一睹先生顏色,為恨。老病在身,如何如何!雪翁老先生。濟頓首。」這封關係大滌草堂以及石濤與八大山人關係的重要信件,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
石濤從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五十六歲居住大滌草堂,直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六十五歲去世,前後十年,是石濤在繪畫藝術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也是作品最多的階段,有學者估計有數百幅之巨,如《蕪城》、《竹西之圖》、《西園》、《茱萸灣裡打西風》、《竹西亭》、《淮揚潔秋圖》、《揚子橋邊》、《平山折柳圖》、《西園雅集》、《蓮塘》、《邵伯》等。堪稱是石濤畢生繪畫經驗總結的《畫語錄》,是他在搬入大滌草堂後不久完成並在揚州刊行問世的。
石濤在大滌草堂期間,還收下了揚州少年高翔為徒,後來,高翔成為揚州八怪的著名畫家之一。石濤晚年,自己在平山堂一帶選好了墓址,並請人挖好了生壙。1707年,石濤在揚州逝世,葬於蜀岡南麓。在他去世後,他的徒弟高翔每年都去為他掃墓。
石濤在揚州,藝術上也進入了爐火純青的時期,他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無法而法」的口號,宛如空谷足音,震動了畫壇。
兩位巨匠都曾為大滌草堂潑墨
康熙丁丑(1697),大滌草堂落成,石濤向八大山人索畫《大滌草堂圖》。
石濤向八大山人求畫信原件:
石濤還有一幅《對菊圖》,現藏故宮博物院。這幅畫是石濤在57歲時建成大滌草堂以後的作品。作品構圖錯落有致,意境空曠,筆墨堅韌,用色閒雅,為石濤晚年的精品之作。
圖中屋宇布置,柴門小樓,平屋數間,庭中花樹,門外便橋,與當日小秦淮畔大滌草堂情形無二,可能便是以大滌堂為粉本的即興之作。畫的左上部題有七言詩:「連朝風冷霜初薄,瘦菊柔枝蚤上堂。蘊籍餘年惟此輩,幾多幽意惜寒香。」
石濤 草書題八大山人《大滌草堂圖》詩,尺寸 98.5×25cm
釋文:西江山人稱八大,往往遊戲筆墨外。心奇蹟奇放浪觀,筆欹墨舞真三昧。 有時對客發痴顛,佯狂詩酒呼青天。須臾大醉草千紙,書法畫法前人前。 眼高百代古無比,旁人讚美公不喜。胡然突就特丫叉,抹之大笑曰小伎。 四方知交皆問予,廿年跡蹤那得知?程子抱犢問予道,雪個當年即是伊。 公皆與我同時病,剛出世時天地震。八大無家還是家,清湘四海空霜鬢。 公時問我客邗江,臨溪新構大滌堂。寄來巨幅真堪滌,炎蒸六月飛秋霜。 老人知意何堪滌,言猶在耳塵沙歷。一念萬年鳴指間,洗空世界聽霹靂。題家八大寄予大滌堂圖。時戊寅夏五月,清湘膏育子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