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八十二講:經學訓詁的自然與自覺

2021-03-01 文獻語言學

主講人:馮勝利 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16:00-18:00
地點:北京語言大學教四樓204信息化室

     馮勝利,北京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77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先在歷史系攻古代史,兩年後又考入中文系,師從陸宗達先生攻讀碩士學位,主修《說文解字》及訓詁學,文史兼治。1982年畢業留校,教授大學語文和古代漢語。1986年獲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Annenberg Fellowship獎學金,赴美留學,師從拉波夫(William Labov)、柯勞克(Tony Kroch)和裡博曼(Mark Liberman)教授學習社會語言學、歷史句法學以及韻律學,1995年獲博士學位。1994-1999年在堪薩斯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任助教授,1999-2003年升副教授。2003-2010年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漢語應用學科教授、中文部主任、哈佛北京書院主任。2010-2019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北美漢語教師協會常務理事,以及近十種國內外語言學及語言教學雜志編委和國內外眾多語言學雜志與出版社的審稿人。2005年,任北京語言大學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以後,任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至今,專任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章黃學術理論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楊蒙生)

附:

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往期目錄

 

主講人

講座題目

第1講

華學誠 教授

文獻學方法與語言學著作研究

第2講

郭錫良 教授

談談古書閱讀與文獻語言學

第3講

張民權 教授

萬光泰與《元朝秘史》音韻研究

第4講

孫玉文 教授

音變構詞研究與文獻學方法

第5講

王 寧 教授

文獻語言學的特點和方法

第6講

姚振武 研究員

試論上古漢語語法的綜合性

第7講

張  赬 教授

語篇視角的上古文獻語法研究

第8講

楊榮祥 教授

論上古漢語的連動共賓結構的衰落

第9講

劉  釗 教授

出土文獻與山川崇拜

第10講

魯國堯 教授

中國人認識自己語言的千年史

第11講

魯國堯 教授

十八世紀中國語言學處於世界前列

第12講

李添富 教授

談《異體字字典》

第13講

羅衛東 教授

文獻閱讀與金文考釋

第14講

佐藤晴彥 教授

國圖《水滸傳》殘卷之出版年代考

第15講

李守奎 教授

戰國文字的特點與戰國文字的學習研究

第16講

張美蘭 教授

《清文指要》的文獻整理與清代語言研究

第17講

張 猛 教授

《周易》之道與學問之道

第18講

楊寶忠 教授

「廣韻」疑難字的發現與考釋

第19講

魏德勝 教授

文獻語言學的問題和思路

第20講

徐朝東 教授

河西寶卷所見明清西北地區的方音現象

第21講

孟蓬生 研究員

創新研究漫談

第22講

馬重奇 教授

西方傳教士編撰的閩方言文獻的挖掘與研究

第23講

吳福祥 教授

多義性、同詞化與語義圖

第24講

黃樹先 教授

說「賓客」

第25講

楊 軍 教授

舊材料與新方法——從反切結構看反切的層次與性質

第26講

徐正考 教授

漢語特有造詞法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

第27講

洪 波 教授

語法化的完形動因

第28講

張 博 教授

再論漢語同族詞語義關係驗證的必要性及驗證重點

第29講

胡敕瑞 教授

漢語存在結構與領有結構的歷時共性

第30講

王立軍 教授

字詞關係與訓詁實踐

第31講

李小平 教授

專業學術期刊論文寫作的一些細節問題

第32講

劉乃英 研究員

首都圖書館珍貴古籍述要及古籍數字資源介紹

第33講

郭錫良 教授

談談把《漢字古音手冊》改為《漢字古音表稿》的一些想法

第34講

華學誠 教授

談談文獻語言學

第35講

王  寧 教授

文獻語言學的普及和應用

第36講

邵永海 教授

古代專書詞典編寫淺議

第37講

楊永龍 研究員

詞音變化與構式省略:「別」的來源補說

第38講

羅衛東 教授

燕國兵器自名再考

第39講

李宗焜 教授

甲骨文與漢字形義的解釋

第40講

朱冠明 教授

李賀《秦宮》詩「生色」考

第41講

董志翹 教授

從漢文佛典用例看「何忽」「那忽」及其中「忽」的性質

第42講

黃天樹 教授

甲骨虛詞

第43講

程  龍 教授

近代西方人對「北京話」的學習與研究

第44講

蔣冀騁 教授

《說文解字》的注音釋義研究

第45講

魯國堯 教授

中國語言學思想史:土壤論

第46講

竺家寧 教授

百年來的複聲母研究——理論和方法

第47講

華學誠 教授

古詞古義考索二例——兼談讀書與治學

第48講

李添富 教授

從假借的音讀條件談文獻解讀

第49講

趙平安 教授

充滿魅力的字源研究

第50講

馬重奇 教授等

音韻學研究的新視野

第51講

孟子敏 教授

「糝」的分佈及源流

第52講

石定果 教授

傳承:我的文獻語言學習經歷

第53講

蔣紹愚 教授

開關概念場中詞匯的歷史演變

第54講

董  琨 研究員

漢語的詞義蘊含與漢字的兼義造字

第55講

李運富 教授

讀原典,品原味:學史求真示例

第56講

郭永秉 教授

出土秦漢文獻讀解中二重證據法的使用尺度問題

第57講

程邦雄 教授

說「免」

第58講

趙長才 教授

對漢語負面排他標記來源的再探討——以中古譯經文獻為中心

第59講

內田慶市 教授

近代西方語言接觸對於漢語語言學的貢獻

第60講

黃  徵 教授

敦煌俗語言學要論

第61講

梁曉虹 教授

日本佛教文獻與漢語史研究

第62講

陳斯鵬 教授

從用字習慣、字詞關係,到歷史漢字學

第63講

汪維輝 教授

《顏氏家訓·風操》「其父已往」索隱

第64講

李運富 教授

《說文解字》「從某」字探析

第65講

田  率 博士

虎鎣說略

第66講

黃  惇 教授

手稿等寫本文獻與書法

第67講

華學誠 教授

《詩》「不我屑以」解——兼論「不屑」的成詞

第68講

馮勝利 教授

語言、文學與科學

第69講

王貴元 教授

漢字形體詞符化與構形結構的體系性轉換

第70講

馮勝利 教授

訓詁的屬類與經學訓詁的實例及原理

第71講

徐富昌 教授

從《安大簡》「是刈是穫」談《毛詩》中的「是A是B」句式

第72講

馮勝利 教授

乾嘉學術的理必、理校和理訓

第73講

徐在國 教授

談安大簡《詩經》的整理和研究

第74講

黃錫全 教授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談談編撰《甲骨春秋》的體會

第75講

徐朝東 教授

宋元以來官話方言果攝韻母的讀音

第76講

王志平 研究員

《周易·中孚》卦解

第77講

沈  培 教授

談談安大簡《詩經》所反映的幾個語法現象

第78講

華學誠 教授

由安大簡「教」通「芼」說開去

第79講

雷漢卿 教授

俗字俗語研究三題

第80講

羅衛東 教授

文獻閱讀與金文新釋

第81講

趙日新 教授

北方官話地名語音弱化的時間問題

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

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八十三講:談談王力先生的漢語方言分區
    (責任編輯:楊蒙生)附: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往期目錄 序號主講人講座題目>第1講華學誠 教授文獻學方法與語言學著作研究第2講郭錫良 教授談談古書閱讀與文獻語言學第3講張民權 教授萬光泰與《元朝秘史》音韻研究第4講孫玉文 教授音變構詞研究與文獻學方法第5講王 寧 教授
  • 講座「談漢語的詞義蘊含與漢字的兼義造字」綜述
    2018年11月9日下午,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五十四講在北京語言大學教四樓213教室舉辦,主講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董琨研究員,講題為「漢語的詞義蘊含與漢字的兼義造字
  • 新書 | 《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慶彰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出版
    學術專長為經學史、中國思想史、春秋學,近期研究方向為明代春秋學。主編《儒學研究論叢》一至四輯,著有《姚際恆及其尚書禮記學》、《郝敬及其四書學研究》、《明代左傳研究文獻與學術》及《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錢穆論姚際恆》、《朝鮮正祖時期儒臣對於〈左傳〉杜註的辨正》等專書及多篇期刊、研討會論文。
  • 第五屆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論壇議程
    論文題目趙平安清華大學盧烈紅武漢大學魯國堯南京大學兼聽則明:我之涉足古人類學關於兩種現代人起源學說的論戰黃德寬清華大學用字習慣與出土文獻的釋讀王玲娟 重慶師範大學牟  萍 西南大學再論古代文獻詞彙研究的範圍與方法楊  賀中國人民大學《說文》「牛,件也。
  • 程龍教授主講「近代西方人對'北京話'的學習與研究」
    」的講座。這是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主辦的「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43講。校內外30多名師生聆聽了程教授的講座。講座開始前舉行了聘任程龍教授為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的儀式,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副主任羅衛東教授為程龍教授頒發了聘書。
  • 《「糝」的分佈及源流》講座綜述
    2018年10月24日下午,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51講在北京語言大學教四樓213成功舉辦。
  • 徐興無:從「六經」到「七經」——先秦兩漢經學文獻體系的思想史考察
    先秦兩漢經學具有建構經典體系中義理結構的自覺意識,形成了經學理論中的「六經次第」說。分別為「以《詩》為首」、「用《易》居前」和「《孝經》為初」三種形式,經學體系也因此從「六經」發展到「七經」。這一過程,體現了經學文獻體系和思想綱領形成的歷史脈絡,體現了先秦、西漢、東漢三個時期經學史和思想史的重要特徵。
  • 《詩集傳》訓詁成就考論
    《詩集傳》對訓詁學理論的貢獻從漢儒傳注中的一些訓詁資料來看,尚不能説此時的訓詁已經獨立出來,可以成為一門學問,只能説還是經學的附庸,比如《毛詩故訓傳》和鄭玄的《毛詩箋》,其訓詁的用意還只是為了注經。(一)促進訓詁術語的規範漢唐古注中,由於訓詁學尚在初創階段,其間的的術語並不夠規範,這給後人的閲讀帶來了一定的麻煩。朱子注書,涉及經、子、集部,其中則能自覺地使用規範的訓詁術語,這主要表現在準確、規範的使用訓詁術語和對舊注中不規範的訓詁術語加以糾正兩個方面。
  • 講座現場:重返前衛性,第一講
    主事者當初找我(和幾個朋友)一起討論這個可多達8次的講座,可以規劃些什麼進來。基於《日曜日》的主題聚焦在1930年代,一群在日本創作的臺灣詩人,共組了「風車詩社」,而當時的日本,在文藝界受到西方特別是歐洲影響甚大。為回應那個時代背景,《日曜日》在形式上也不太妥協,這也是為何需要一個系列講座來給觀眾們做一些觀影前的積累。
  • 中研院史語所陳鴻森先生乾嘉學術系列講座預告(4.7-4.25)
    「乾嘉學術的過程、肌理與層級」系列報告 報告人
  • 經學簡史
    人類緜瓞天地間,其存在方式,舉凡時間的與空間的,物質的與精神的,林林而在,通謂之文。
  • 慶昭蓉《吐火羅語世俗文獻與古代龜茲歷史》出版(附:榮新江/序、作者/前言)
    第三節佛寺人口組成…293 第七章    從戒律與出土文獻探討龜茲佛寺的經營…313第一節寺職制度…313第二節農業經營…335第三節僱傭與手工業…348第四節貿易與投資可以說,龜茲史和龜茲佛教史的研究,是西域史的重點,也是難點。慶昭蓉在臺灣大學受過考古學、人類學訓練,在巴黎從學於吐火羅語大家皮諾(G.-J. Pinault)教授,系統學習印歐語言學、歷史語言學,掌握了歐洲所藏吐火羅語文獻及其研究成果;又與熟悉梵文、吐火羅文律藏的荻原裕敏博士朝夕相處,相得益彰。
  • 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的建立與中華書局
    葛兆光與陰法魯先生在頤和園         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是1959年北大中文系和中華書局聯合創辦的我國第一個新型的培養古文獻整理人才的專業他希望「有志於古典文獻整理工作的年輕朋友們,盍興乎來」。        金燦然發表《談談古典文獻整理與出版的問題》一文,闡明了整理古典文獻的意義和方法。文章指出,整理古典文獻是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重要步驟;而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則是為了運用歷史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服務,因此,整理工作者必須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這是一項光榮的繁重的任務。
  • 黃永武《敦煌文獻與文學叢考》出版
    黃永武 著 / 鄭阿財 編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7-4
  • 【講座預告】竺家寧:論比較漢字學的意義和方法
    】:論比較漢字學的意義和方法【主辦單位】: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文學院【講座時間】:>10月26日下午15:00-17:00【講座地點】:鄭州大學文學院203報告廳【主要內容】:外國人認識漢字,總覺得這是一種象形文字
  •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20漢學講座視頻合集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20漢學講座視頻合集一、方法與視野· 語言學與文學系列講座從中西文藝看人與自然之關係
  • 方以智歷史文獻輯刊
    方以智父祖輩均致力經學、醫學,猶精於易,兼通詩文,善哲思,以孝友著稱;尤其是其父方孔炤,兼涉西學、地理、軍事等。外祖父吳應賓熟諳佛理,母吳令儀『詩字琴畫、刺綉酒漿,出其餘力,種種精絶』。所以,從幼年開始方以智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經學、醫學、物理、象數、音韻文字之學等方面,無不用心。尤其是課學八年,在仲姑方維儀的嚴格管束下,不僅積累了大量的經史百家的資料,而且所學之廣,時人難以企及。
  • 研習營安排|2020經學研習營
    」在現代學術研究中的反思作為主題,希望通過多元的視角進行多面向的解讀,以活絡「經學」研究的內容,培養新生代的研究人才,重啟「經學」在現代學術中的意義與價值。【研習資訊】研習方式:課程規劃八場專題講座與研習討論,學員需預先閱讀各課開立之參考書目 與資料,以便參與討論,研習會後頒與結業證書。
  • 浙江大學藝術學系2015春季傅申先生「書畫鑒定與藝術史」系列講座
    歷任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耶魯大學副教授、美國佛利爾暨沙可樂美術館中國美術部主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北京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著作等身,如《鑒別研究》、《書史與書跡-傅申書法論文集》、《書法鑑別─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張大千的世界》、《歐美收藏法書名跡》六大冊,……等。
  •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出版(附王德威序)
    Henderson講座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文學理論」是評價或者研究文學的各式詮釋方法。文學理論不僅是文學閱讀經驗的粹煉與論述化,更是開展文本意義與藝術品鑑的思考徑路;它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延伸,更是讓文學創作不斷向前邁進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