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嘉賓】:竺家寧 教授
【講座題目】:論比較漢字學的意義和方法
【主辦單位】: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文學院
【講座時間】:10月26日下午15:00-17:00
【講座地點】:鄭州大學文學院203報告廳
【主要內容】:
外國人認識漢字,總覺得這是一種象形文字。其實這是由他們自己的文字出發得出的結論。他們認為文字演化的規律必然是「由象形到拼音」。其實,中國文字採取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途徑在發展。當西方文字走向拼音的時候,漢字卻邁向了形聲。兩者的演化是雙軌並進的。西方文字也曾經走向形聲,由於其文字書寫系統和其語言不能有效的搭配,後來在形聲發展的道路上走向失敗。漢字並不僵化保守,主要體現在:1.字數的變遷;2.字形的演化;3.形聲的增長。當今世上主要文字系統中,漢字系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同時由目治與耳治兩個途徑掌握某個漢字所蘊含的訊息,而拼音字只能由耳治單途徑認知。但今天所使用的形聲字卻存在著幾個問題,使得其表音功能大大削弱。以中西比較為視角,可以有效改進華語教學與漢字學習。
【嘉賓簡介】:
竺家寧,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獲文學博士學位。兼任湖南師大《古漢語研究》編委,北師大《勵耘學刊》編委,(大陸)詩經學會名譽會員,南京大學漢語史研究所學術顧問,陝西師大特聘研究員,中國聲韻學會監事,中國訓詁學會理事,中國文字學會理事,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監事,國際中國語言學會會員,國際華語教學學會會員,歐洲漢語學會會員,新加坡新躍人文叢書編委。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主任暨中文所所長,中國聲韻學會理事長,法鼓人文學院榮譽教授,國立聯合大學講座教授,北大榮譽研究員,山西大學榮譽客座教授,(大陸)中國語言學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中國語言學年鑑》編委,韓國檀國大學客座教授,巴黎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sociales訪問學者,美國IACL理事,韓國國語教育學會海外學術委員,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漢學系客座教授。著有《四聲等子音系蠡測》等專書二十多部。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一書,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行。1991年完成《聲韻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發行,被定為「部編大學用書」,獲頒發「學術類佳作獎」。在《中國語文》發表論文三篇,在歐美日韓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五篇,在臺灣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
消息來源: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官網
微刊投稿:hanzixueweikan@126.com
網站連結:http://www5.zzu.edu.cn/hz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