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預告】竺家寧:論比較漢字學的意義和方法

2021-02-19 漢字學微刊

主講嘉賓竺家寧 教授


【講座題目】論比較漢字學的意義和方法


【主辦單位】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文學院


【講座時間】10月26日下午15:00-17:00


【講座地點】鄭州大學文學院203報告廳


【主要內容】

外國人認識漢字,總覺得這是一種象形文字。其實這是由他們自己的文字出發得出的結論。他們認為文字演化的規律必然是「由象形到拼音」。其實,中國文字採取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途徑在發展。當西方文字走向拼音的時候,漢字卻邁向了形聲。兩者的演化是雙軌並進的。西方文字也曾經走向形聲,由於其文字書寫系統和其語言不能有效的搭配,後來在形聲發展的道路上走向失敗。漢字並不僵化保守,主要體現在:1.字數的變遷;2.字形的演化;3.形聲的增長。當今世上主要文字系統中,漢字系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同時由目治與耳治兩個途徑掌握某個漢字所蘊含的訊息,而拼音字只能由耳治單途徑認知。但今天所使用的形聲字卻存在著幾個問題,使得其表音功能大大削弱。以中西比較為視角,可以有效改進華語教學與漢字學習。

 

【嘉賓簡介】

竺家寧,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獲文學博士學位。兼任湖南師大《古漢語研究》編委,北師大《勵耘學刊》編委,(大陸)詩經學會名譽會員,南京大學漢語史研究所學術顧問,陝西師大特聘研究員,中國聲韻學會監事,中國訓詁學會理事,中國文字學會理事,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監事,國際中國語言學會會員,國際華語教學學會會員,歐洲漢語學會會員,新加坡新躍人文叢書編委。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主任暨中文所所長,中國聲韻學會理事長,法鼓人文學院榮譽教授,國立聯合大學講座教授,北大榮譽研究員,山西大學榮譽客座教授,(大陸)中國語言學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中國語言學年鑑》編委,韓國檀國大學客座教授,巴黎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sociales訪問學者,美國IACL理事,韓國國語教育學會海外學術委員,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漢學系客座教授。著有《四聲等子音系蠡測》等專書二十多部。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一書,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行。1991年完成《聲韻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發行,被定為「部編大學用書」,獲頒發「學術類佳作獎」。在《中國語文》發表論文三篇,在歐美日韓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五篇,在臺灣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

消息來源: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官網

微刊投稿:hanzixueweikan@126.com

網站連結:http://www5.zzu.edu.cn/hzwm/

相關焦點

  • 臺灣《聲韻論叢》第1-18輯目錄
    說文》音訓所反映的帶l複聲母 43雲惟利:從新造形聲字說到複音聲母問題 71金鐘讚:論《說文》一些疊韻形聲字及其歸類問題 89黃坤堯:東晉徐邈徐廣兄弟讀音的比較:試論《切韻》音系的元音音位與「重紐、重韻」等現象83餘迺永:中古重紐之上古來源及其語素性質107鄭張尚芳:重紐的來源及其反映175龔煌城
  • 【臺灣茶巡禮】講座 預告
    【臺灣茶巡禮】講座 預告三堂講座 x 超30支茶開啟臺灣茶的風味轉輪
  • 楊祖漢師伯《解行雙修——論牟宗三先生的研究方法論》
    《論牟宗三先生的研究方法論》第一次 鵝湖會講 發言稿(初稿)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祖漢瑞全兄的《牟宗三先生論陽明工夫要義
  • 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八十二講:經學訓詁的自然與自覺
    2010-2019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北美漢語教師協會常務理事,以及近十種國內外語言學及語言教學雜志編委和國內外眾多語言學雜志與出版社的審稿人。2005年,任北京語言大學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以後,任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19年至今,專任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章黃學術理論研究所所長。
  •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20漢學講座視頻合集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20漢學講座視頻合集一、方法與視野· 語言學與文學系列講座從中西文藝看人與自然之關係
  • 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八十三講:談談王力先生的漢語方言分區
    (責任編輯:楊蒙生)附: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往期目錄 序號主講人講座題目>第1講華學誠 教授文獻學方法與語言學著作研究第2講郭錫良 教授談談古書閱讀與文獻語言學第3講張民權 教授萬光泰與《元朝秘史》音韻研究第4講孫玉文 教授音變構詞研究與文獻學方法第5講王 寧 教授
  •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Ⅰ──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出版(附管中閔校長序)
    1928年創立時,臺北帝大即確立為一所綜合大學,陸續設置文政、理農、醫學和工學部。學部採講座制,由一位專任教授主持,帶領轄下師生於教學同時進行研究調查採集。除了有形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累積了無形的資產,並從中建構出臺灣各科學問的基礎。
  • 罐子書屋|宋人筆跡 趙趙《建盞》新書發表會/講座
    無論是《大觀茶論》還是《茶錄》,《太清樓特燕記》又或是《延福宮曲宴記》。歷史文獻中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讓今天的人們於秋毫間揣摩建盞之於兩宋的意義。所幸的是,不同於其他窯口,建窯有著最為考究,嚴明的定燒制度。清楚的字款款識,更是為研究兩宋時期的建盞文化提供了最為直接清楚的依據。這套書所建立的建盞體系中,字款便是最源頭的動機。
  • 講座「談漢語的詞義蘊含與漢字的兼義造字」綜述
    董先生由文字設計與詞義蘊含之間的關係提出漢字的一種造字方式——兼義造字,並重點闡釋了何為「兼義造字」、「兼義造字」的兩種不同方式,分析了《說文解字》在漢語的詞義蘊含與漢字的兼義造字方面透露的信息,指出運用「兼義造字」的觀點有助於考察和解釋古代漢語文字、詞彙、語法諸方面的若干特殊現象等內容。講座舉例豐富,觀點新穎,引發同學們積極地思考和討論,給予大家諸多啟發。
  • 「比較視野中的道教儀式」研討會
  • 【道醫講堂】第6期活動預告:神經內科學將軍級專家田時雨教授系列講座 - 腦中風的預防(二)
    【曉易文化】與【和樂中醫】聯袂打造一個「百家爭鳴、求同存異、海納百川、百花齊放」的【道醫講堂】,致力於傳播善念及中華「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觀,願每個人是好人,並能「成為自己身心健康的良醫」。【道醫講堂】第6期活動預告如下:主 題:腦中風的預防(二)主 講:田時雨教授(神經內科學將軍級專家)形 式:系列講座時 間:2015年7月15日(星期三下午,16:00 - 17:30)報 名:何蓮醫師 135 4929 0154和樂中醫QQ服務號 199 111 8269名 額:25名
  • 【道醫講堂】第5期活動預告:神經內科學將軍級專家田時雨教授系列講座 - 腦中風的預防(一)
    【曉易文化】與【和樂中醫】聯袂打造一個「百家爭鳴、求同存異、海納百川、百花齊放」的【道醫講堂】,致力於傳播善念及中華「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觀,願每個人是好人,並能「成為自己身心健康的良醫」。【道醫講堂】第5期活動預告如下:主 題:腦中風的預防(一)主 講:田時雨教授(神經內科學將軍級專家)形 式:系列講座時 間: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下午,16:00 - 17:30)報 名:何蓮醫師 135 4929 0154和樂中醫QQ服務號 199 111 8269名 額:25名
  • 訪談 || 香港文化與香港比較文學 ——黃維樑教授訪談錄
    在這一歷史階段,香港乃至臺灣的比較文學則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好嗎?黃:比較文學研究的是不同語言、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傳統的文學,剖析比較其異同,或追尋其相互影響的軌跡。比較文學興起於19世紀的歐洲,美國在20世紀接其緒;而比較的興趣和論述方法,則源遠流長。
  • 臺大出版中心「臺灣史論叢」系列講座202010月至11月
    中央展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簡介:近二、三十年間,生活史研究已成為學界日益受重視的領域,但「日常生活」並非不證自明,每個人的經驗未必相同,在什麼意義和什麼基礎上,我們可以找到眾人皆有的「生活世界」的經驗?
  • 黃建興《師教:中國南方法師儀式傳統比較研究》出版
    當把來自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眾多歷史文獻和田野調查資料放在一起加以比較時,會發現很多個案不易察覺的問題,如各地法師儀式傳統內在的共同特徵、儀式結構、歷史發展演變規律,與其他信仰文化的互動,特別是與民間信仰和道教的內在聯繫,及其在南方族群社會中的文化意義。
  • 【講座預告】王美霞|人文百工・職人之藝
    第一講|伎之藝講者|王美霞老師表演|華の和音 徐宿玶老師日期|2019/11/30 Sat. 14:00-17:00地點|道禾竹北三代塾・3F惟和講堂(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205號;文興路與莊敬南路口此時期漢文學繁榮,日記、物語、和歌有著出色的發展。令人驚奇的是,女性作家在這個璀璨輝煌的時代,開出一朵朵奇葩!清少納言的散文、紫式部的物語、和泉式部的日記、短歌,在婉約的字句間,綿綿書寫女性的美麗哀愁,彷彿那十二單衣下的小袖,從搖漾迷離的小轎窗口,露出織錦的繡線,令人遐思。講座中,從平安時代的文學入手,以文學理解京都的底蘊,深入探究藝術職人精神的傳承。
  • 專著丨黃建興《師教:中國南方法師儀式傳統比較研究》
    當把來自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眾多歷史文獻和田野調查資料放在一起加以比較時,會發現很多個案不易察覺的問題,如各地法師儀式傳統內在的共同特徵、儀式結構、歷史發展演變規律,與其他信仰文化的互動,特別是與民間信仰和道教的內在聯繫,及其在南方族群社會中的文化意義。
  • 憲法之「科際整合」研究的意義與可能性 —— 一個方法論的反思
    針對這個比較有意義的提問,本文原本就採用另外一組區分來探討「科際整合」研究的問題:「憲法學」/「憲法理論」的概念區分,本文不但主張這兩個概念應該要區分,  還主張這兩個概念相應於不同的問題層面,而且後者是探討憲法之「科際整合」研究的適當處所15。
  • 陳惠馨ll「唐律讀書會」對於法學者研究法史之意義
    下面主要分享作為一個法學者參與高明士教授帶領「唐律讀書會」並因此認識《唐律》與《唐律疏議》的學習歷程,並反思這個經驗對於法學者進行法史研究的意義。貳 「唐律讀書會」對於一個法學者學習法史的意義在說明「唐律讀書會」對於法學者研究法史的意義之前,有必要先瞭解當代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法學教育的現況。
  • 綜論部·第一章·第二節所謂「新儒學」:新之所以為新之意義
    (〈論六家要旨〉)。此觀點大體支配兩漢四百年,亦是一般所易接近之觀點,此可曰通俗之觀點。魏、晉以後,則是以王弼之「聖人體無」、向、郭之跡本論為主流,此則對於儒聖之體會已超過兩漢之經生,然此是當時會通孔、老之說,或不能盡儒聖之實,故一般習儒業者仍是以傳經為儒也。夫「以六藝為法」非必無是處,孔子即習六藝,亦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