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慶豐收 迎小康|白沙立足於生態優勢,穩步推進「穩膠擴茶擴藥創特色」產業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唯有強化產業幫扶,才能夯實持續穩定的脫貧根基。
二零一九年底,白沙黎族自治縣舉辦「啦奧門」活動慶祝山蘭稻喜獲豐收。方山 攝
近年來,白沙黎族自治縣立足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家戶戶種植橡膠的基本縣情,探索出一條「穩膠擴茶擴藥創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徑,大力實施綠茶、南藥「兩個萬畝」以及山蘭稻、紅心橙、百香果等「六個千畝」特色產業發展計劃,並堅持從細處著手,從實處著力,因地制宜扶持發展元門鄉福才地瓜、打安鎮紫玉淮山、阜龍鄉秀珍菇等一批特色產品品牌。
白沙脫貧攻堅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如今除橡膠產業外,白沙各鄉鎮脫貧群眾至少還擁有另一種特色高效產業收益,由此也建立起產業效益長短期互補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產業扶貧取得了明顯成效,群眾脫貧增收奔小康的幹勁十足。
做強橡膠主導產業
9月中旬,從白沙七坊鎮沿著牙邦公路一路行駛至打安鎮,放眼望去,路邊上萬畝的橡膠林綠意盎然。膠林深處,不時可見一個個勤勞的膠農躬身割膠、收膠的身影。
「橡膠產業是白沙最大的產業,橡膠興則農民富,農民富則農村強。」白沙橡膠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羅銳介紹,截至2019年底,白沙全縣民營橡膠種植面積達63萬畝,實際開割面積為40萬畝,年產幹膠近3萬噸,農村人均橡膠擁有量約為5.4畝,保有量居全國前列,在膠水行情較好時候,橡膠收入在農民家庭收入中的佔比高達70%左右,橡膠產業已成為白沙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近年來,為激髮膠農管膠割膠的積極性,白沙因地制宜出臺振興橡膠產業「十條」措施,在全國率先實施天然橡膠「保險+期貨」和「價格收入保險」扶貧模式。白沙金融工作服務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6月,白沙以南開鄉為試點,率先實施天然橡膠「保險+期貨」扶貧項目;次年,白沙為全縣其中10個鄉鎮的膠農購買了「保險+期貨」,按參保總戶數1281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813戶)來計算,參保膠農戶均增收1009元。
截至2019年底,白沙已為全縣11個鄉鎮共計2.4萬戶膠農購買了「保險+期貨」與「價格收入保險」,這兩項保險促進膠農年戶均增收近3000元。也是2019年,白沙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全力構建橡膠產業「三統一」體系,即「統管、統銷、統保」,這是白沙做強做大橡膠產業,謀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又一新招。羅銳表示,「三統一」體系遵循「政府搭臺、企村共建、穩膠提質、壯大集體」模式,通過政府資金撬動工商資本下鄉,實現農民和村集體雙雙增收,最終達到鄉村振興的目標。
按照規劃,在「統管」方面,白沙藉助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技術力量,立足牙叉、七坊兩鎮的天然橡膠服務站,建設橡膠病蟲害監測點和組建統防統治隊伍,做好橡膠病蟲害防治工作,提高膠農割膠技能水平;在「統銷」方面,白沙採取「政府+合作社+加工廠+銀行」的合作模式,在全縣鋪開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主的橡膠收購點,實行「以量計補」機制,制定橡膠收購點行業準入標準、幹膠檢測標準、鮮乳膠收購管理標準和終端統計系統,努力把橡膠收購點升級打造為農業技術推廣、惠民政策宣傳的主陣地「橡膠吧」。在「統保」方面,白沙繼續為全縣膠農購買「保險+期貨」和「價格收入保險」,增加膠農收入,提升膠農割膠積極性,減少膠農因膠價波動棄割、棄管、棄種而造成的返貧風險,促使橡膠產業穩健發展。
做優熱帶高效農業
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紅心橙喜獲豐收。阮琛 攝
9月20日,白沙七坊鎮龍江農場周邊近萬畝的紅心橙基地裡,一株株果樹掛果纍纍壓彎了枝條,且部分橙子表皮已呈淺橙色。「這才剛剛變熟,含糖度就有10%左右了,等10月中下旬陸續上市,大多數橙子的含糖度都能達到13%—15%,甚至更高。」看著豐收在望,種植戶吳克明難掩內心的歡喜。
幾乎同一時間,在位於霸王嶺核心保護區的青松鄉,山坡上、山坳間,一株株山蘭旱稻已經開始抽穗,長勢喜人。據介紹,作為海南黎族特有的旱稻,今年青松鄉山蘭稻種植面積為4000多畝,將於今年11月左右開始收割。
發力做精做細的生態農業,正是白沙做優做特熱帶高效農業「大棋局」上落下的關鍵一子。白沙脫貧攻堅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從地域來看,白沙位於海南中西部山區,地處生態核心保護區,耕地面積十分有限,從這一層面來看,農業發展不能追求規模,只能以傳統和特色生態農業為核心,以質量取勝。近年來,白沙在做強做大橡膠主導產業的同時,選定綠茶、南藥2個萬畝產業及山蘭稻、紅心橙等6個千畝產業,同時謀劃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發展養蜂、蘭花種植等特色種養產業,構建起符合白沙脫貧攻堅實際的「綠色銀行」產業體系。
「扶貧產業不能盲目求大、求特,而是要跟著市場需求動態走,科學調整產業規模,必要時還要淘汰一些可能會破壞生態環境以及效益低下的養殖產業。」白沙扶貧辦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白沙密切對接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優化產業布局,調整規模小、質量不高、效益低下的農業產業和風險高的養殖業,引導農民發展高產、高質、高效,綠色、有機、高端的生態農業產業。在此基礎上,白沙還採取「政企合作」模式搭建農業大數據平臺,促進生產、市場之間數據信息互通互享,提升產業規劃、產銷對接、市場預警、質量監管等服務水平。
同時,白沙通過農村電商、消費扶貧等平臺,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用好「白沙良食」農業公共區域品牌,做好品牌包裝和認證推廣,打響七坊鎮紅心橙、榮邦鄉百香果等一批特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此外,白沙還積極實施「飛地扶貧」模式,異地借力發展光伏發電、蛋雞養殖、茶園產業等,讓地處深山或南渡江源頭難以發展規模化種養產業的部分群眾實現增收。
大力培育「膠工」「茶農」
8月27至28日,白沙第6屆割膠技能競賽舉行,來自全縣各鄉鎮的百餘名割膠能手熟練地使用手中的膠刀,下刀準、行刀穩、收刀快,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技術來展現自己的割膠水平。
白沙黎族自治縣各鄉鎮選手角逐割膠技能競賽桂冠。 阮琛 攝
據比賽裁判員鄭勇介紹,在規定的8分鐘時間裡,不僅僅要比拼割膠速度,裁判還將從割面、割線、耗皮以及切片是否均勻等8個大方面逐一考核打分。「我已經割了20多年膠,目前家中有兩千多株橡膠。我覺得電動膠刀與傳統膠刀相比更省力、更方便。」電動膠刀技能競賽一等獎獲得者王仕良分享了他的獲獎經驗。今年以來,白沙有關部門統一採購了4000餘把電動膠刀,分批次贈送給各鄉鎮部分膠農使用並組織操作培訓。
同樣是8月底,另一場種茶競賽活動也在白沙拉開了帷幕。8月31日,在白沙農場集團有限公司牧工商二隊茶葉種植基地,只見一名茶農揮起鋤頭掘出一個土坑,再放置一株茶苗,然後壓緊踩實泥土,一株茶苗就與土壤完成了「融合」。不多時,勞作的農戶早已汗流浹背,但臉上卻洋溢著的樸實笑容,等待驗收組派員來到苗圃地評分。海南白沙農場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段學俊介紹,該公司自2015年開展茶葉種植產業以來,在發展好自主茶園產業的同時,主動為周邊上百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種苗、肥料、技術指導和激勵資金,承諾在撫管期內以不低於市場價的標準全部回購茶青。
白沙脫貧攻堅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白沙藉助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平臺,舉辦割膠、種茶、採茶等各類實用技能培訓,並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與科技下鄉制度,為全縣74個行政村全部安排產業指導員和科技特派員,精準對接解決農戶生產技術需求,有效增強脫貧群眾「造血」功能。下一步,白沙將繼續完善落實基層農業技術、農業經濟等專業技術人才激勵機制改革試點各項措施,促進更多專業技術人才服務基層。尤其要實施重點人才培養工程,針對本地農耕文化,做好「膠工」「茶農」等能工巧匠培育工作,助力當地脫貧群眾發展產業,實現穩定增收。
白沙黎族自治縣農場加工製作薄紗牌綠茶。阮琛 攝
力推農旅融合產業
上周末,在薄霧晨曦中,位於白沙七坊鎮的阿羅多甘共享農莊以濃鬱的黎家風情笑迎八方遊客,黎族茅草屋民宿、生態果蔬基地、景觀木棧道等體驗項目讓不少外來賓客驚喜連連,直呼體驗感十足。而在牙叉鎮五裡路茶韻共享農莊,吸納了當地1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合作社,把產業內各環節資源有效利用起來,不僅讓消費者體驗茶園採茶、制茶的樂趣,還鼓勵入股群眾投工投勞,積極參與打造採茶、制茶、品茶、購茶、餐飲、休閒為一體的茶園生態遊。
據悉,近年來,白沙圍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結合海南自貿港建設,著重探索推進「美麗鄉村+旅遊」「文化+旅遊」的生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建成了打安鎮長嶺村、元門鄉羅帥村等一批集人居環境改善、基層組織建設、鄉風文明建設、富民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於一體的示範村。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白沙全縣已建成126個美麗鄉村,正在有序推進建設另外22個美麗鄉村。同時通過充分挖掘田園景觀、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主動融入海南中部生態旅遊聯合體,在白沙縣城周邊、景點周邊,沿儋白和什邦交通幹道建設提檔升級一批特色產業小鎮、美麗鄉村和共享農莊,依託「啦奧門」山蘭文化、黎錦文化等打造民俗旅遊品牌,讓農旅融合發展的紅利惠及白沙當地百姓。
要謀得好發展,就得培養與引來好人才。白沙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白沙藉助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平臺,舉辦各類實用技能培訓,並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與科技下鄉制度,為全縣74個行政村全部安排產業指導員和科技特派員,精準對接解決農戶生產技術需求,支持每個行政村每年至少培育1名至2名產業致富帶頭人,有效增強脫貧群眾「造血」功能。
按照規劃,白沙將繼續完善落實基層農業技術、農業經濟等專業技術人才激勵機制改革試點各項措施,促進更多專業技術人才服務基層。尤其要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針對本地農耕文化,做好「膠工」「茶農」等能工巧匠培育工作;並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特色農業的科技服務力度,鼓勵退伍軍人、大學生、「田秀才」「土專家」等返鄉在鄉人員發展產業,參與合作社管理,打造鄉村人才「生力軍」。
1540萬元
2019年,白沙有關部門安排1540萬元保費,保障橡膠產業「保險+期貨」和「價格收入保險」兩個保險項目順利實施
6300多畝
截至2020年初,白沙紅心橙種植面積至少已有6300多畝,預計今年將有超過2000畝迎來掛果,2021年紅心橙產量將達到3000萬斤
18個
近年來,白沙通過扶持18個旅遊扶貧重點村(自然村)和6個旅遊扶貧示範村(行政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16.34億元
2016年至2019年,白沙共計投入扶貧資金16.34億元,其中,危房改造投入51497.68萬元,扶貧產業投入31597.29萬元
(策劃、撰文/玉薈)
原標題:白沙立足於生態優勢,穩步推進「穩膠擴茶擴藥創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造血」築牢脫貧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