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當地時間8月9日20時,白俄羅斯第六屆總統選舉投票結束,現任總統盧卡申科獲得近八成選票,再次當選白俄羅斯總統。從1994年上臺以來,這位總統已經在這個國家連續「坐莊」26年之久。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這個極其特殊的政治現象並非這位「歐洲政壇老熟人」一人之功使然,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成因。
歷史:跟著「大哥」有肉吃
如果你找本歐洲歷史地圖冊,會發現大多數時候都找不到白俄羅斯這個國家——與歐洲大多數國家雖然如今是小國但往往「祖上闊過」不同,白俄羅斯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生活在周邊強國陰影下的「隱形民族」,這造就了這個國家極為特殊的集體心理。
歷史上,白俄羅斯人與俄羅斯人、烏克蘭人一樣,都屬於東斯拉夫民族,公元9世紀到11世紀時,這三個民族的共同祖先曾經在東歐大草原上建立過強盛一時的「基輔羅斯」公國,這段歷史成為了「東斯拉夫三兄弟」為數不多的共同民族回憶。
但好景不長,11世紀末,基輔羅斯被東方戰力爆表的蒙古帝國所擊破,最為靠東的俄羅斯族直接被蒙古人留下的金帳汗國給統治了。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則不得不向西求援,去抱西方其他民族的大腿。其中烏克蘭人最終投靠了「遠親」——屬於西斯拉夫人的波蘭,而白俄羅斯人則求助於「近鄰」——屬于波羅的海民族的立陶宛。
接下來的歷史充滿爭議,按照後來沙俄和蘇聯史學的描述,立陶宛對白俄羅斯人進行了種族壓迫。但西方的史家卻認為,在整個中世紀期間,立陶宛大公國對其下轄的白俄羅斯族予以了充分優容和尊重,白俄羅斯有別於俄羅斯的民族文化也確實是在這段時間內形成的。
但到了16世紀中葉,擺脫蒙古統治的沙俄開始崛起。立陶宛單獨打不過俄羅斯,就與波蘭聯合成立「立陶宛波蘭聯合王國」,圍繞白俄羅斯的歸屬權與俄羅斯進行了長達兩百多年的拉鋸戰,無奈最終還是鬥不過沙俄帝國。
到18世紀中葉,立陶宛波蘭聯合王國分三次被俄、奧地利、普魯士瓜分,白俄的東部、中部、西部也先後被併入俄羅斯。
可能是因為白俄羅斯歷史上一直沒有單獨建國,對沙俄的到來反而比較歡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白俄曾經迎來過短暫的爭取民族獨立的機會,但其境內始終沒有出現像同時期烏克蘭的彼得留拉式的獨立派人物。白俄最終在西方國家驚訝的目光中,白白「錯失」了這次爭取民族自決的機會。
一戰後的蘇波戰爭結束後,蘇聯又與波蘭再次瓜分了白俄羅斯。白俄羅斯人在新生的波蘭重新成為了「異族」,而在蘇聯好歹成立了一個名義上的加盟共和國。這種對比讓白俄羅斯人心理天平更加東傾。
果然,在隨後爆發的蘇德戰爭中,白俄羅斯人展現了他們對聯盟的忠誠。整場戰爭中,白俄羅斯在德軍通往莫斯科的要道上頑強地拖住了敵人的侵略。蘇聯衛國戰爭中,有超過兩百個遊擊大隊在白俄羅斯地區活躍,僅白籍「蘇聯英雄」就湧現出了440個,將軍217名,超過300萬名白俄羅斯人死於衛國戰爭,佔到了其民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且大多是青壯年男性。可以說,白俄羅斯才是這場戰爭中損失最慘重的民族。
而蘇聯也確實給了白俄羅斯相應的回報,戰後,在史達林的強硬外交下,原屬波蘭的大片區域被劃歸給了白俄羅斯,白俄羅斯國土因此擴充了四分之一強。白俄羅斯甚至以獨立國家的名義成為了聯合國的「創始國」——雖然此時的白俄羅斯不過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國。
雖然同屬東斯拉夫三兄弟,但與「二哥」烏克蘭對俄羅斯的「欺壓」一直不服不忿,總想著獨立、叫板不同,白俄羅斯對「大哥」俄羅斯的總體心態很「恭順」和「忠誠」,而俄羅斯似乎也願意分這位「小兄弟」口肉吃,兩者共同創造了一段民族史上「兄友弟恭」的佳話。
現實:他當了普京的老師?
1991年,由於蘇聯實在過不下去了,白俄羅斯被迫再次獨立,獨立後白俄羅斯的第一任領導人叫舒什克維奇。此人是個科學家兼大學校長,蘇聯時期就是個正經的西派,在任的3年間照搬了俄羅斯第一任總統葉爾欽的政策,大搞私有化和自由化,並引入著名的「休克療法」推動改革。
但這麼搞的結果是,白俄羅斯真的被搞休克了。面對困局,舒什克維奇的第一反應是向西方求救,但卻碰了一鼻子灰。對於大多數西方政客來說,白俄羅斯是個存在感稀薄的國家,沒有搶救的價值。
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事實都證明,蘇式國家好像不太適合急切地引入西方的藥方,因為原有僵化腐敗的體制慣性很強,私有化一旦開個頭,權貴階層就仗著手裡的資源巧取豪奪變成寡頭,中下階層則被剝奪得一無所有,所以對於這些國家來說,先反腐敗才是當務之急。
盧卡申科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趁勢崛起。1993年,白俄羅斯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組建了反貪部門,負責人便是盧卡申科,在短短一年內,盧卡申科就利用鐵腕辦掉了舒什克維奇在內的70多名高官,他因反腐成績出色而深得民心,當白俄羅斯在1994年改成總統制以後,盧卡申科以80%的高票當選了第一任總統。
作為蘇聯體制的崇拜者,上任後的盧卡申科立刻開始了他的「蘇聯式管理」。盧卡申科打造了獨具白俄羅斯特色的以總統為國家權力絕對中心的政治體制:強總統、弱議會、小政府、虛反對派,在經濟上全面恢復過去以公有化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的方針。
但你別說,白俄羅斯在盧卡申科的這套操作下還真就幹得不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白俄羅斯一直維持著6%左右的GDP增長率。金融危機爆發後雖然遭遇了沉重打擊,但近幾年似乎又緩過氣來,經濟在2014年之後恢復了正增長。
更為重要的是,盧卡申科為了穩住民心,保留了蘇聯時期的許多福利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免費醫療,青少年接受免費教育,企業職工退休保障等等,每年用於社會保障的開支佔GDP的7%以上。因此,白俄羅斯人對生活的滿意度較高,這為盧卡申科的長期執政創造了不可獲缺的大前提。
與此同時,盧卡申科對政局與社會穩定極為重視,對街頭示威運動十分警惕,毫無保留地以鐵腕鎮壓,扼殺在萌芽狀態。他經常對反對派放狠話:「我會用武器打擊那些挑戰總統權力的人」、「我們會像擰斷鴨脖一樣對待搗亂分子」、「所有明斯克反對派騷亂者將蹲監獄。我已下令公布所有的材料,讓我們的人民看看我們所謂的反對派是什麼嘴臉。」
在這方面,盧卡申科可謂是說到做到,在白俄國內,無論是親西方還是親俄羅斯,只要是反對派,都會被其拆得七零八落,不成氣候,白俄二十多年沒有出現能對其構成威脅的政治挑戰者。
有研究者比照了盧卡申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施政方針,發現他們在長期執政、打壓寡頭、強調反腐和對待反對派態度等多方面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甚至前段時間俄羅斯的修憲也被認為是在「抄作業」:白俄羅斯早在1996年就曾舉行過類似的修憲公投,不但取消了總統連任的次數限制,而且把盧卡申科之前的在任時間也歸了零。如果考慮到盧卡申科比普京早出道幾年,盧卡申科可能還得算是普京的老師。
持續20多年的「暫時穩定」
不過,在俄白兩國首腦的頻繁互動中,盧卡申科卻從來不敢在普京面前以「師長」自居。可能他也看得很清楚,自己和白俄羅斯能有今天,還是離不開俄羅斯「老大哥」的支持。
按照西方媒體的說法,在親俄的盧卡申科當政後,俄羅斯一直對白俄羅斯進行著「持續且慷慨的經濟輸血」,在蘇聯解體後自己窮得叮噹響的俄羅斯,每年仍要堅持向白俄羅斯提供100億美元的資金補貼。哪怕是2014年爆發烏克蘭危機,俄羅斯賴以生存的原油出口利潤暴跌近一半後,俄羅斯仍勒緊褲腰帶在2015年繼續了這筆補貼。
可以說,俄羅斯的這些補貼,才是盧卡申科維持住其經濟奇蹟的最大秘訣。
而普京之所以願意掏這筆錢,也不是甘當冤大頭。你翻開地圖冊就不難理解他的苦心:在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先後加入歐盟後,白俄羅斯已經成為俄羅斯與北約之間最後的戰略緩衝區,一旦丟了白俄,則意味著俄羅斯的西部防線徹底失守、戰略空間被大幅壓縮,北約東擴將再無障礙。
此外,白俄羅斯如果脫離控制,還可能將在俄羅斯周邊引發一系列不可預測「多米諾骨牌」效應,蘇聯當年就是被類似的事件搞解體的。如今的俄羅斯如果不想重溫舊夢,就必須力保白俄羅斯不得有失。但以俄羅斯目前的經濟而言,這種「輸血」只怕終究難以長久。
但白俄羅斯那邊也是沒辦法:由於漫長的蘇聯時代的「統籌規劃」,白俄羅斯的經濟體系高度單一,其工業產值佔GDP的25%,其中石油化工又佔工業產值的24.5%、機器製造佔15.2%。這些主要工業支柱無不需要巨量能源供應,可白俄偏偏又能源短缺,如果沒了俄羅斯的支援,整個白俄的經濟體系就要推倒重來。
所以,白俄羅斯是不能出現一個與烏克蘭類似的「反俄親西方」政府的,別說盧卡申科和普京都不允許,白俄羅斯民眾怕也不敢這麼選。
事實上,西方也正是看出了白俄羅斯的這種特殊國情,從沒有將攻略、拉攏的重點投向該國,默許盧卡申科長期執政的存在,也算是俄羅斯與西方博弈中達成妥協的一部分。
而這種微妙的妥協,也給了盧卡申科左右逢源的機會。這些年來,盧卡申科一方面與俄羅斯頻繁互動,大造「俄白一體化」聲勢。另一方面,他又偶爾在一些熱點問題上發表「反普京言論」,以示自己與俄羅斯立場上的區別。盧卡申科正是在這種外交拉扯中為白俄羅斯贏得了不小的外交空間,並依靠這種外交空間對內鞏固自身地位,堪稱是玩外交平衡術的高手。而俄羅斯和西方也容忍盧卡申科這麼玩兒,因為白俄這地方太敏感了,稍有波折就將牽一髮而動全身。
此次白俄大選已經落幕,目前看來,白俄羅斯的現狀將隨著盧卡申科的持續執政維持下去,隨之穩定的則是整個周邊地區局勢。但誰也不可能永久執政,到8月底,盧卡申科就年滿66歲了,這種穩定究竟還能持續多久?被打破之後又會發生什麼?沒人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