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古老的教堂、西洋式炮臺、中國沿海第一座歐式燈塔、中西風格結合的民居以及相鄰的廣場和街道構成了「澳門歷史城區」。2005年7月,在南非舉行的第二十九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作為當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澳門歷史城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10多年時間過去,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如何?澳門因為申遺又帶來了哪些好處與發展?

  世遺,澳門的閃亮名片

  穿行在澳門老城區,腳踏白黑兩色小方石鋪成的狹窄街道,在大三巴牌坊、主教堂、崗頂劇院等一座座具有數百年歷史的老教堂或修道院前凝神佇立,你時時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南歐風情;而媽祖閣、哪吒廟、關帝廟、鄭家大屋和盧家大屋,又不斷提醒你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小城。中西交匯,融合共存,這就是澳門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吸引觀光客駐足的地方。

  澳門歷史城區包括25個古老建築和8個廣場,經過街道的串聯,構成「點、線、面」綜合體,主要集中在澳門半島中南部,是500年前葡萄牙人登陸以及後來主要生活的區域,成為澳門城市文化的核心。這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西特色建築共存的歷史城區。

  澳門專家認為,申遺成功讓原本有一定文化自卑感的澳門人,透過來自外界的肯定提升了文化自我認同,大大增強了澳門人的文化歸屬感。從2005年成功申遺至今,澳門歷史城區在保育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育,為澳門帶來了世界級的知名度,更使澳門旅客的數量直線上升,從2005年的1870萬人次,第二年就突破2000萬大關,達到2200萬人次,2016年更達到3095萬人次。

  保護,不等於與世隔絕

  澳門世遺景點作為歷史建築群,已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建築,而是構成了澳門文化身份的象徵。與其他世界文化遺產不同,澳門歷史城區不只是歷史,更是現實;不僅是景點,更是百姓的真實生活。

  被政府和百姓視為「寶貝」的文化遺產,並沒有被高牆大院阻隔,而是與人群、與街道融為一體,而且大多免費對公眾開放。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巴洛克建築玫瑰聖母堂,是全城舉行音樂會場次最多的教堂;澳門的地標性建築大三巴牌坊,則是室外搖滾音樂會、拉丁大巡遊的重要舞臺。興建於1860年的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崗頂劇院,現在仍然是一年一度的澳門國際音樂節的演出場地。

  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護,澳門政府還對一些歷史建築採取了收購產權的方式加以接收,並規定受保護的建築,如果業主出賣,政府有優先購買權。2001年,特區政府通過換地的方式,得到了《盛世危言》作者鄭觀應的祖屋鄭家大屋的產權,如今它已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立法,構築剛性保護網

  澳門歷史上就具有保護文化遺產的傳統。早在1953年,史柏泰總督就任命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文物狀況。1976年,澳門第一次公布了全面的文物保護法令。1984年又頒布新的文物保護法令,對每一類文物的保護方法做出詳細規定。

  澳門歷史文化城區於2005年成功申遺,文物保護工作也隨之進入新的階段。「為了兌現對教科文組織的承諾,《文化遺產保護法》自2006年起跨部門研究,去年8月這部法律在立法會獲得通過。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對此表示,政府將透過跨部門協作,在國際公約和「文遺法」的雙重規範下,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機制,以更高標準去發掘、保護和管理澳門的文化遺產。

  構成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20多個建築不僅地理位置非常分散,所有權歸屬也五花八門。為此法律專門規定,列入文化保護清單的建築,不論其所有權歸屬如何,其實體管理行為都歸政府,並設立專門基金,在政府部門和教會、廟宇的管理執委會之間保持溝通和聯繫。特區政府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表示,「文遺法」通過後,我們權力大了,責任和壓力也加大了。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文物摸底調查,然後依法進行保護。將來執法難度一定會有,因為要改變很多舊習慣,需要宣傳教育。(記者 蘇寧)

相關焦點

  • 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新華社澳門8月31日電:正在澳門訪問的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表示,將全力支持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昨日下午在特區政府總部與張文彬進行了會晤,雙方就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進行了交談。何厚鏵說,澳門是一個多元文化薈萃的城市,中西合璧、星羅棋布的歷史文物建築體現了澳門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同時也成為澳門社會開放進取、兼容並蓄的一種象徵。
  • 澳門世界遺產之旅
    「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400多年中西交流的文化精髓,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大會於2005年7月15日公布,中國「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中國所擁有的第31個「世界遺產」項目。
  • 人民日報:保護好研究好澳門的文化遺產
    澳門是一座風貌獨特的城市,具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研究好澳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彰顯澳門文化特色,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澳門回歸祖國之後,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並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力支持文物考古事業發展。
  • 澳門有座大三巴,還有一座小三巴,同為世界文化遺產,卻鮮為人知
    舉世聞名的美食之都、古老的教堂、西洋式炮臺、中國沿海第一座歐式燈塔、中國最古老的歐式劇院、大量中西風格結合的民居以及相鄰的廣場和街道構成了「澳門歷史城區」早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是世界文化遺產,但澳門的世界文化遺產卻遠不止大三巴牌枋,而是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敎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敎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敎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
  • 文化澳門 風景正好
    >   「我們經常說澳門有三張名片:一是2005年,包括8個廣場前地和22座建築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個世界文化遺產;二是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稱號;三是澳門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也有8項。
  • 澳門標誌性建築之一,不僅免門票,而且還是世界文化遺產
    每當說到澳門,耳邊就會想起《七子之歌》,澳門歷經了多少苦難,終於回歸祖國的懷抱。去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 ,終於圓了澳門之旅。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澳門最出名的有蛋撻,賭場,大三巴。抵達澳門已經晚上8點多,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就奔赴大三巴碑坊,到的時候大三巴牌坊的廣場上,就已經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有席地而坐聚餐的,有毫不害羞瘋狂撒狗糧的,還有一些小女生在拍照,我想世界各地的旅遊景點也不過如此了。抬頭仰望大三巴的前壁,它是由義大利神父斯皮諾拉設計,然後日本工匠建造而成的。
  • 澳門旅遊已重新開放,您將在一天內被教導參觀澳門遺產
    雖然三街會館(關帝廟)也在噴泉附近,但因為他隱藏在市場中,所以參觀過的人相對較少,如果門前沒有一個世界遺產品牌,很多人不會知道,這樣一個在大陸非常常見的關帝廟也可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始建於的巴黎聖母院玫瑰廳是遊客極愛的鐘點,因為他在從噴泉到大三巴的路上,另外,炫麗的黃色外牆及其優雅精緻的造型使其成為澳門的象徵之一。
  • 僑文化保護中的遺產是誰的遺產?
    A    僑文化遺產,誰的遺產?    開平碉樓保護重視產權值得借鑑    專家論壇上,澳門大學教授鄭德華、暨南大學教授張應龍、五邑大學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雄分別就「廣東僑鄉的研究與保護」、「僑務角度下的僑鄉文化」、「廣東僑鄉文化的保護實踐」等主題進行了講演。交流環節,思想觀點的碰撞不時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 澳門最高峰不足百米,卻藏著世界遺產和地標,還能俯瞰澳門全景
    祭衣房的壁畫線條秀麗活潑,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和諧地融匯一起。壁畫繪有:瑪利亞、聖安東尼、獅子、雙頭鷹與牡丹等圖案,極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1622年建聖母雪地殿教堂時,正值荷蘭人入侵澳門,據說聖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張開自己的鬥篷來抵擋敵軍的槍炮攻擊。
  • 2020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在餘杭開幕
    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政府部門、文物管理機構代表及專家學者等100餘人齊聚餘杭,交流分享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經驗做法,共議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市領導張振豐、繆承潮,區領導張俊傑、許玲娣、陳壽田、吳來恩、蔣衛東等參加。
  • 莞城赴澳門「取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11月26日,莞城街道黨委書記陳釗率團赴澳門進行為期2天的訪問,探訪在澳門的莞籍鄉親,調研澳門文化創意產業、舊城改造項目,並探討進一步加深莞城與澳門的合作交流。陳釗一行參觀了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拜會澳門東莞莞城同鄉會並舉行座談,隨後參觀了世界文化遺產——鄭家大屋及瘋堂創意特色街區。陳釗表示,澳門在文化保育、舊城改造、文化創意等領域上有豐富的經驗,他期待未來兩地能夠透過優勢互補,進一步加強兩地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合作,吸引更多澳門青年到莞城創新創業。
  • 【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大三巴牌坊、耶穌會紀念廣場、舊城牆遺址、哪吒廟
    大三巴牌坊立面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的建築風格,體現出東西文化藝術的交融,2005年7月1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原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蹟,1835年教堂失火後僅遺教堂前的68級石階及花崗石建成的前壁。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世紀30年代,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雅典憲章》中明確提出「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的保護問題,確定了一些個體建築保護基本原則及具體的保護措施,促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國際運動的展開。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從個體的文物建築擴大到歷史地段。1960年代美國白宮會議首先提出設立「世界遺產信託資金」的建議案。提出要保護世界上傑出的自然風景區和歷史遺址。
  • 【人類遺產·瑰麗文化】西班牙世界遺產之安達盧西亞篇
    自1982年5月4日西班牙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以來,截至2017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西班牙世界遺產共計46項(包括自然遺產4項,文化遺產40項,雙重遺產2項),在數量上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義大利(53項)和中國(52項)。西班牙一共2次擔任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並主辦過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
  • 澳門文化學習青年交流團訪杭之旅圓滿完成
    正值澳門回歸祖國21周年,為加強內地與澳門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經驗交流,經國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精心安排,12月19日至22日,由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澳門文遺研創協會聯合組成的澳門文化學習青年交流團一行14人到訪杭州,圓滿完成了4天的文化交流之旅。
  • 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啟動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中葡聯合實驗室成立後,將在文化遺產修復材料分析、遺產材料加固、遺產地保護利用等多個方面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葡萄牙埃武拉大學遺產材料分析實驗室是受歐盟科研經費支持的重點研究基地,承擔了多項重要的遺產材料分析、遺產保護和利用科研工作,長期與世界各大重要博物館、世界遺產、遺址密切合作。蘇州大學在和葡萄牙埃武拉大學、澳門城市大學合作過程中,利用自身在遺產保護、材料學科研究的優勢,充分整合資源,主持申請了科技部 " 一帶一路 " 聯合實驗室,並於今年九月獲得科技部正式批准籌建。
  • 德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就是全球知名組織推薦的最值得一看的「旅遊景點」。我在德國的時候(2012年前後),記得德國有33個(35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的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這幾年應該又有增加。
  • 西方文化由此登陸——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半島,以澳門舊城為中心,串連起逾20個歷史建築。歷史城區的範圍東起東望洋山,西至新馬路靠內港碼頭,南起媽閣山,北至白鴿巢公園。該城區建築群中的各建築建成時間從明至民國,時間跨度達400多年。
  • 「文化+旅遊」:讓世界文化遺產煥發出巨大魅力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早在40年前,旅遊界就認識到文化和旅遊密切的關係。中國有著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各類文化遺產極為豐富。截至目前,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 盛開在金蓮花叢中的「王朝」:擁抱民族文化的世界遺產
    盛開在金蓮花叢中的「王朝」:擁抱民族文化的世界遺產 2018-07-16 13:43: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