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教堂、西洋式炮臺、中國沿海第一座歐式燈塔、中西風格結合的民居以及相鄰的廣場和街道構成了「澳門歷史城區」。2005年7月,在南非舉行的第二十九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作為當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澳門歷史城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10多年時間過去,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如何?澳門因為申遺又帶來了哪些好處與發展?
世遺,澳門的閃亮名片
穿行在澳門老城區,腳踏白黑兩色小方石鋪成的狹窄街道,在大三巴牌坊、主教堂、崗頂劇院等一座座具有數百年歷史的老教堂或修道院前凝神佇立,你時時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南歐風情;而媽祖閣、哪吒廟、關帝廟、鄭家大屋和盧家大屋,又不斷提醒你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小城。中西交匯,融合共存,這就是澳門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吸引觀光客駐足的地方。
澳門歷史城區包括25個古老建築和8個廣場,經過街道的串聯,構成「點、線、面」綜合體,主要集中在澳門半島中南部,是500年前葡萄牙人登陸以及後來主要生活的區域,成為澳門城市文化的核心。這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西特色建築共存的歷史城區。
澳門專家認為,申遺成功讓原本有一定文化自卑感的澳門人,透過來自外界的肯定提升了文化自我認同,大大增強了澳門人的文化歸屬感。從2005年成功申遺至今,澳門歷史城區在保育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育,為澳門帶來了世界級的知名度,更使澳門旅客的數量直線上升,從2005年的1870萬人次,第二年就突破2000萬大關,達到2200萬人次,2016年更達到3095萬人次。
保護,不等於與世隔絕
澳門世遺景點作為歷史建築群,已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建築,而是構成了澳門文化身份的象徵。與其他世界文化遺產不同,澳門歷史城區不只是歷史,更是現實;不僅是景點,更是百姓的真實生活。
被政府和百姓視為「寶貝」的文化遺產,並沒有被高牆大院阻隔,而是與人群、與街道融為一體,而且大多免費對公眾開放。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巴洛克建築玫瑰聖母堂,是全城舉行音樂會場次最多的教堂;澳門的地標性建築大三巴牌坊,則是室外搖滾音樂會、拉丁大巡遊的重要舞臺。興建於1860年的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崗頂劇院,現在仍然是一年一度的澳門國際音樂節的演出場地。
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護,澳門政府還對一些歷史建築採取了收購產權的方式加以接收,並規定受保護的建築,如果業主出賣,政府有優先購買權。2001年,特區政府通過換地的方式,得到了《盛世危言》作者鄭觀應的祖屋鄭家大屋的產權,如今它已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立法,構築剛性保護網
澳門歷史上就具有保護文化遺產的傳統。早在1953年,史柏泰總督就任命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文物狀況。1976年,澳門第一次公布了全面的文物保護法令。1984年又頒布新的文物保護法令,對每一類文物的保護方法做出詳細規定。
澳門歷史文化城區於2005年成功申遺,文物保護工作也隨之進入新的階段。「為了兌現對教科文組織的承諾,《文化遺產保護法》自2006年起跨部門研究,去年8月這部法律在立法會獲得通過。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對此表示,政府將透過跨部門協作,在國際公約和「文遺法」的雙重規範下,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機制,以更高標準去發掘、保護和管理澳門的文化遺產。
構成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20多個建築不僅地理位置非常分散,所有權歸屬也五花八門。為此法律專門規定,列入文化保護清單的建築,不論其所有權歸屬如何,其實體管理行為都歸政府,並設立專門基金,在政府部門和教會、廟宇的管理執委會之間保持溝通和聯繫。特區政府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表示,「文遺法」通過後,我們權力大了,責任和壓力也加大了。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文物摸底調查,然後依法進行保護。將來執法難度一定會有,因為要改變很多舊習慣,需要宣傳教育。(記者 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