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位叫安世高的法師,他是累劫修持的高僧。有一世生為安息國(今伊朗)太子,老國王去世後他便繼承了王位,他沒有娶妻,後宮虛設。當了一段時間國王之後覺的很無味,便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叔叔,自己出家修道去了。得了宿命通,知道前世欠人命債,債主在中國。於是他坐船來到洛陽,當時是漢朝時期,洛陽附近強盜出沒。法師走到一片曠野處,忽然迎面一少年走來,身配利劍,他遠遠看見法師便怒氣衝衝,走到跟前一言未發,就拔劍殺死了法師。
法師死後,靈魂仍回安息國,又生為太子,長到16歲的時候,又出家修道,依然有宿命通,知道自己今生還有未償還的命債,債主也是在洛陽。於是他又一次來到洛陽。這次他先去了前生殺死自己的那個人家裡借宿,那人招待他吃了齋飯。
飯後他問主人:「你還認得我嗎?」
那人回答:「你是外來的和尚,我怎會認識。」
於是告訴他:「 我就是你於某月某日在某地所殺的那個僧人。」
主人聞言大驚,想著這事兒沒有第三個人知道,難道是鬼魂來索命,嚇的想逃跑。法師說:「你不用害怕,我不是鬼。」並告訴了他緣由,因過去生自己殺過此人,所以這人見到上一世的自己立刻怒氣衝衝要殺,自己甘心被殺,是還債了債。並對他說:「我明天會被一個人打死,這也是我償還夙生命債,今天特地到你這裡是有事相求,請你明天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府不必治他誤殺之罪。」
說完,兩人就各自睡覺去了。
第二天,他們一起去了街上,不久遇到一個挑柴的鄉下人,走到法師身邊時,忽然扁擔上的柴掉落,扁擔甩過來正好就打在了法師頭上,當即斃命。這鄉人便被官府抓去審問,準備給他定罪。昨日借宿的主人見於法師之前所說相符,於是將法師遺言向官府陳述。官員聽後,相信因果不昧,將那鄉人無罪釋放。
法師死後,靈魂在此到安息國,第三世又投生為太子,長大後再次出家修行,即安世高法師。
安世高法師道德學問及高,他依然來到了中國,很快就學會中文,翻譯了三十多部經典留給後人。人們知道他是位有道德高僧,便來親近,非常敬仰。他的父親是一個國王,當時做買賣的一些商人想得到他這種勢力的幫助,稱他為「安候」。
佛法重講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如種穀,一粒穀子為因,土壤日光風雨等為緣,結實收穫為果。若無因緣,就不會結果,而因緣成熟則自然結果。人們日常心念言行即是種因,日後所成善果惡果都是自己品嘗。自己做事自己承擔,這也是宇宙的公正所在。
即使是聖賢,亦因果不昧,安世高法師修持很好,但亦要承擔曾種的惡因所感惡果。
但聖賢與凡夫不同在於,古話所說「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源與惡因,常常只圖一時快樂而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慎護持,無惡因即無惡果。若有久遠前因,前因種下,後果難逃,能安然順受,明識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