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東傳第一人:三世輪迴的傳奇高僧!

2020-12-27 回歸善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淨土芳園 020期

主講 | 釋佛欣

製作:淨土芳園

數千年的佛法傳承路,

淨土法門何時傳入東土?

是誰翻越雪山,橫穿大漠,

讓阿彌陀佛的法音,

在戰亂遼遠的時代,

最早響徹世人的心間?

他是一國太子,他兩世為僧,

萬裡遊方,千裡還債,

兩度來到東土,

只為傳達生死輪迴的音聲,

帶來阿彌陀佛的呼喚。

他示現人間的幻身,

早已魂歸故土,

數千年的時空裡,

依然迴蕩著淨土的法音,

當我們稱念彌陀,

讀誦一部《無量壽經》,

是否聽見他亙古的呼喚?

這一期淨土芳園,

我們一起來聊聊,

第一次翻譯《無量壽經》,

把淨土法門傳入中國,

一代高僧——安世高,

看大師如何在佛法初期,

現身說法,度化眾生!

01.高僧足跡,本是無字經書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我們來聊聊歷史,看古代高僧如何現身說法,度化眾生的。

很多人應該讀過《無量壽經》,如果要問起是誰翻譯的,也許就有人不知道了。不要說《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誰翻譯的,很多人也不一定注意到。

有一次問起《阿彌陀經》是誰翻譯的,一位蓮友就快速、肯定地回答:「是姚秦法師翻譯的。」

大概是讀到「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時,就認為「姚秦」是一位法師,其實「姚秦」是一個朝代。

當然,知不知道淨土三經誰翻譯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知道:一切經典都是為了讓我們念佛往生的。

不過那些不遠萬裡將經典傳入中國,又歷盡艱辛翻譯經典、傳揚淨土法義的高僧們,如果我們能去了解,也能從中體會淨土法門的殊勝。

《無量壽經》在中國有十二次翻譯,可以說是翻譯最多次的經典,從東漢到宋一千多年間,不斷被翻譯,貫穿著整個佛經翻譯史,是佛經翻譯史上的奇蹟。

如今只有五種譯本存在世間,其中最為詳細、最為完整的就是康僧鎧的譯本,也是我們依據的版本。

康本《無量壽經》是在公元252年翻譯出來,距離佛教傳入中國已經200多年,其實早在康僧鎧之前,《無量壽經》已經有三種譯本。

最早的翻譯比康僧鎧早100年,大約在公元148年左右翻譯出來,這也幾乎是中國最早的佛經翻譯。

最早翻譯《無量壽經》的高僧,是從安息國來到中國的安世高大師。

那些翻譯經典的高僧們,早已離開娑婆世界,卻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佛法寶藏。

甚至他們本身,就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無字經書;

他們的事跡,也一直在世間傳播阿彌陀佛的法音,在告訴我們娑婆苦空無常,呼喚我們要念佛往生。

02.前世為僧,千裡償還命債

安世高不僅這一生是出家人,前世也是一位高僧。

前世修行的時候,他有一位師兄弟,修行很精進勇猛,也樂於布施,但是瞋恨心很強,託缽乞食時,如果飯食稍有不合心意,就會大發脾氣。

安世高常常勸他,不要瞋恨心太重,但他總是改不了習氣。

就這樣過了二十多年,安世高有一定禪定神通,知道自己還有業債要去償還,就向他師兄告別:「我要去廣州了結宿緣了,在修行上你比我精進,但是你經常瞋恨心重,如果還不改,將來會墮入惡道,形態醜陋。不過你放心,下輩子我一定會去度你的。」

說完,安世高就前往廣州,償還業債了。

是什麼樣的業債,他要千裡跋涉去償還呢?

這不是普通的業債,而是命債。

他到廣州後,走在街上,剛好遇到有寇賊作亂,突然就有一位少年拿著大刀,追到他面前,憤怒地說:「終於逮到你了。」

其實他們互不相識,是少年抓錯人了,安世高卻不解釋,反而微笑說:「我過去生欠你一命,特地前來償還宿債。你現在忿怒不平,就是過去生所積存的怨氣。」

說完,他就很淡定地把頭伸出去,給這位少年砍了。

少年也沒有絲毫遲疑,大刀一揮,就把安世高殺了,街道上,擠滿了人,都嚇得心驚膽戰。

安世高償還業債之後,神識投生到安息國,也就是現在的伊(朗),投生為安息國的太子。

也就是這一世的安世高。

03.棄國出家,傳淨土第一人

這一世的安世高,從小聰慧過人,精通各國的典籍,通達天文、地理、醫藥、異術,通曉各國語言,甚至飛禽走獸的語言,也能聽懂。

有一次,安世高走在路上,仰頭看見一群燕子,告訴同伴:「燕子說,等會兒一定有送食物的人來。」

果然不久後,他的話就應驗了,從此一傳十、十傳百,安世高的美名,很快傳遍了整個西域。

雖然貴為太子,才華橫溢,但是他並不開心。因為當時的安息國,長年戰亂,內憂外患,羅馬軍隊經常攻打過來,他看到的都是人生的苦空無常。

安息國王去世後,他繼承了王位,但是不到一年時間,就讓位給他的叔父,離開王宮,出家修行了。

出家不久,就精通三藏,入定開悟,前世的種種,瞬間想起,於是就遊歷四方,弘揚佛法。

公元147年,他來到洛陽。

當時佛教傳入中國僅有幾十年,人們對佛教很陌生,佛道不分,以為佛就是外來「神」,認為《四十二章經》與《老子》差不多。

安世高要弘揚佛法,首先要解決經典翻譯問題,如果沒有中文的佛經,只是依靠外來法師口耳相傳,佛法難以紮根。

他對語言很有天賦,剛到洛陽不久,就通曉漢語,然後開始了長達20年的佛經翻譯。

安世高可以說是中國佛經翻譯第一人。

他翻譯了很多經典,我們熟悉的《八大人覺經》,就是安世高所譯,現存的經典不多,只有22種,26卷。

雖然很多都是小乘經典,他卻翻譯了大乘至極的經典——《無量壽經》,這是《無量壽經》最早譯本,也是大乘經典最早的翻譯。

雖然這部最早的《無量壽經》沒有留下來,但是在歷史上一定曾經流通過。

在很多大乘經典沒有傳入中國,人們對佛教還沒有深刻認識的時候,阿彌陀佛的名號,早已伴隨著安世高的到來,伴隨著《無量壽經》的翻譯,在中國的土地上默默流傳了。

04.不負前約,度師兄離惡道

安世高在洛陽翻譯約二十年,後來東漢末年,中原動蕩,他就決定到江南,臨行時說:「我要前往南方,度化師兄,了結宿業。」

途徑廬山,要坐船經過亭湖,湖旁有一座神廟,廟裡的神明很靈驗,香火旺盛。只要向廟神祈求,坐船就能獲得神明護佑。

有些人沒有神廟允許,就帶走了廟裡的翠竹,結果船剛起航,就遇到了風浪,馬上翻船,竹子自動飄回原處。

這位神明這麼靈驗,是什麼來路呢?

其實,神明就是安世高前世的那位師兄。

安世高在船上時,船主突然被附身,說:「船上有一位出家人,道行高深,請他到廟裡走一走。」

安世高知道其中因緣,徑直走到廟裡,踏進去就對著虛空說:「師兄,很久不見,我說過要來度你的,我現在來了,你怎麼不出來見面呢?」

虛空也出現一個聲音:「後悔當年沒有聽你的勸說,如今果然墮落惡道,我也很想出來見你,但是我長得太醜陋,不敢出來。」

安世高不斷安慰,他終於從門旁,探了一個頭出來。

原來是一條猙獰的大蟒蛇。

大家看了一眼,就被嚇得倒退了幾步,只有安世高從容鎮定走到蛇旁邊,蛇頭乖乖趴下來,匍匐在安世高的腳邊。

然後哭著說:「我前世喜好布施,今世財物豐厚,如今我的壽命快結束了,假如在這裡死亡,龐大醜陋的形體,會汙染湖水,而且擔心死後墮入地獄,現在我有很多珍奇寶物,請你幫布施,供養,建寺院,讓我投生善道!」

安世高就為他念咒語唱贊,一會兒蛇就隱身不見了。

安世高就取他的財物,拿去布施供養,建造了一座東寺。

事情處理好之後,繼續往南邊走,突然,出現一個很英俊的少年,來到安世高身邊,頂禮一拜,就消失無蹤了。

這就是他的師兄,舍離醜惡的蟒形,投生善道了。

從此,這個神廟不再靈驗了,後來人們在山後的草澤中,發現一條巨大的死蟒蛇,有幾公裡長。

05.再度還債,示現因果不虛

安世高繼續往南走,在廣州找到了上輩子殺他的人。曾經的少年已變成老人。

安世高對他說:「還記得你年輕時候殺害的出家人嗎?那個人就是我的前世,不過我不是來找你報仇的,是找你跟我去浙江還一樁命債。」

他們結伴同行,來到浙江,走到菜市場的時候,遇到有人在打架,打得不可開交,突然間安世高被重重地打到頭,當場就去世了。

老人親眼看到如此業報,憶起往日親身執刀報仇的情景,不覺毛骨悚然,深信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正是: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從此,老人精進學佛,敘述親身的因果經歷。凡是聽到安世高的業緣故事的人,都深信因果真實不虛。

06.出離輪迴,還須淨土法門

安世高兩次不遠千裡償還命債,在佛法初傳的早期,用自己的經歷,向世人傳達輪迴的真相,讓世人了解佛法的根本。

佛法最終目的是解脫輪迴,唯有徹底出離輪迴,才能不被業力牽引,否則生生世世都是在業力中,輪迴生死,今生你殺我,來世我殺你,不斷重複。

如果沒有人人都能解脫的法,就算知道輪迴的真相,也只能更加悲傷。

安世高的修行境界很高,最終還是兩次被殺,償還業債;他的師兄修行精進勇猛,樂於布施,卻因瞋心墮落為蟒蛇。

出家修行的高僧,尚且如此,不能改變;對於沒有出家修行的人,要出離輪迴,更是難上加難!

生生世世中,我們欠了多少生命的債,今生不小心踩死的螞蟻,也不計其數,如果不解脫,將來我們也會被無數次不小心踩死。

人人都能脫離輪迴的方法,唯有淨土法門。

所以,安世高作為第一位翻譯《無量壽經》的人,這絕不是偶然的因緣。

戰亂的東漢末年,佛法初期,人們對修行還沒有概念,要通過自己修行解脫,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許安世高看到自己的業債之後,也在尋求快速解脫的方法。

也許正是看到這部《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願,找到了解脫的方法,所以就把《無量壽經》翻譯出來。

當然,安世高也許是大權示現,種種的以身說法,是告訴眾生,要出離生死輪迴,往生淨土。

他將《無量壽經》翻譯出來,就是將阿彌陀佛的法音傳給世人,慢慢成熟根機,為淨土法門的傳揚,奠定了基礎。

至於還債之後的安世高,投生何處,不是凡夫能測量的。

要想知道安世高現在何方,只有我們念佛成佛,才能透達一切因緣。

也許,他也正在極樂世界等我們呢!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淨土宗祖師慧遠,論述因果說和神不滅論,乃私立佛經譯場第一人
    他曾於廬山設置般若臺譯經,是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此前的道安等人的譯場都是受助於官府建立的譯經先要有經。慧遠看到佛經不齊備,律藏殘缺,先派遣弟子法淨法領去西域尋求佛經,從西域帶回方等新經二百餘部,進行翻譯。當時譯經重地在北方,慧遠因此致力與北方佛教界人士特別是西域來的梵僧結交,邀請他們翻譯佛經。
  • 溺水三千隻取一瓢飲,輪迴三世只傾君一人
    輪迴換,宿命牽,回眸看舊緣。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還如當初不相識.也許有過去 ,也許只有在回憶裡才能再見你, 紅塵如泥 ,而我在最深的紅塵裡與你相遇 ,又在風輕雲淡的光陰下匆匆別離.
  • 高僧傳|善導大師手把手教學,親身示範「一門深入」這樣修!
    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佛言,關於這句話還有個傳奇的故事。善導大師來到長安,三年度化滿城皈信,長安城中甚至出現了人人口唱「南無阿彌陀佛」,滿城斷肉食素的景象。這樣一來,屠夫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屠夫對善導懷恨在心,他提著刀氣勢洶洶闖入寺院,叫罵著要殺死那個斷他財路的人!
  • 高僧傳奇 曇鸞大師
    在中國淨土宗史上乃至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著作《往生論注》(以下簡稱《論注》)為中國淨土宗理論建設及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了歷史裡程碑式的卓絕貢獻,堪稱中國淨土宗理論創建的第一人。但如此重要的佛教史上超級大師級的人物,人們了解的還很少,給予的肯定還不夠。本文依據曇鸞大師的主要淨土教著《論注》,說明其對淨土宗的貢獻並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
  • 珍罕佛寶:宋人寫經《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據載,《續高僧傳》歷經長時間編修增補,記錄詳實,篇幅宏大,共寫正傳三百三十一人,附見一百六十人,於成書後二十年間,陸續有所增補,又成後集《續高僧傳》十卷。鑑藏印:玉雨堂印、小亭秘玩、武林韓氏收藏書畫印、葉志詵審定記、東卿過眼著錄:韓泰華(1810-1878)《玉雨堂書畫記》卷一,第1頁,仁和吳昌綬雙照樓鉛印本。說明:此卷寫經曾為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
  • 史傳部——大明高僧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 如惺 撰  譯經篇第一(正傳一人附見二人)
  • 麥積山第一高僧——杯度,竟然有這麼多傳奇故事
    有寺必有廟,有廟必然有僧人,最早在這裡開鑿石窟、並有記錄的高僧便是北周時期的杯度。  從距今1600多年前起,歷12個朝代不斷開鑿,天水僧俗的飛天夢,便用開窟造像的藝術留在絲綢之路的隴右大地上。雖然麥積山代代相傳的山上開窟造像、山下僧人的朗朗經聲大約從民國開始就已經終止直到目前,但我們不得敬仰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麥積山早期開窟高僧——杯度,甚至有人稱其為麥積山第一高僧、北方的濟公。
  • 追憶一代高僧印光法師傳奇一生 !
    印光法師,民國一代高僧,其振興佛教,弘揚淨土,密護諸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法師均為好友,弘一法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極高,後人尊為淨土宗第十三祖。
  • 高僧傳 | 菩提達摩!
    南朝宋時,從海上絲綢之路來華的,最有影響的高僧當屬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公認的東土初祖,據《景德傳燈錄》記載,菩提達摩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後來得到天竺禪師般若多羅的賞識,跟隨般若多羅尊者修習禪法。當般若多羅尊者認為,達摩已經習得法要時,便建議他前往中國傳法。達摩對中國禪宗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 【三晉名人】​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
    《高僧傳》本傳說:「年十三,隨舅父令狐氏遊學許、洛,故少為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慧遠21歲時,本想南渡長江,拜當時的大學問家範宣子學習儒學,因正值北方戰禍連連,兵戈遍地,道路不通,求學之志未能如願。恰好當時聽說佛學大師道安,在太行、恆山立寺傳教,弘揚佛法,便改南下為北上。在聽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後,慧遠豁然開悟,於是決心拜道安為師,落髮為僧,虔誠修持。
  • 在日本封神的高僧第一人,回家了
    近1300年前,揚州和尚鑑真,用10年跨越東海,到達日本,從此開啟了一人改變整個日本的傳奇:幫助日本確立僧侶制度,給天皇、太上皇、皇太后授戒,給400個沙彌授戒,建立了日本律宗總本山——唐招提寺,1260年來,朝拜者如織。
  • 《高僧傳》序錄卷()
    高僧傳第一卷(譯經上十五人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漢雒陽白馬寺竺法蘭漢雒陽安清漢雒陽支樓迦讖(
  • 史傳部—— 宋高僧傳
    令左街天壽寺賜紫僧顯忠進編修有宋高僧傳三十卷事。具悉一乘妙道六度玄門。代有奇人迭恢聖教。若無纂述何以顯揚。繄爾真流。棲心法苑。成茲編集。頗效辛勤。備觀該總之能。深切嘆嘉之意。其所進高僧傳。已令僧錄司編入大藏。今賜絹三千匹。至可領也。故茲獎諭。想宜知悉冬寒。想比清休否。遣書指不多及。十八日敕。  宋高僧傳序  臣聞。賢劫綿長世間宏廓。天與時而不盡。地受富以無疆。
  • 東本願寺,日本淨土宗真宗大谷派的大本營,京都最大木製建築
    淨土真宗的創立者是鎌倉時代的親鸞聖人,親鸞的意圖不是要創立一個新宗派,他的目的只是要把印度、中國及日本七位高僧所傳授與發展的淨土教理之核心顯示於眾人。他從有關淨土的經典以及七位高僧的論著中整理一套有系統,能平等解救眾生的教理。這就是淨土真宗的起緣。
  • 淨土高僧傳:善導大師的一生
    潛修觀門 歸心淨土一日入大藏默祝,信手探得《觀無量壽佛經》,說道:「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潛心研習此經後感慨地說:「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遺著傳世 化導群萌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以「水火二河白道喻」告之眾人:信願稱名,必定乘佛願力大師往生前,於所住之寺畫淨土變相圖時,忽催令速成就
  • 文谷淨土覓曇祖
    一、百家爭鳴尋淨土,抽絲剝繭求真知研究曇鸞祖師者,皆從《唐(續)高僧傳》記載入手,以曇鸞祖師墓遺址定點考證為原點,展示曇鸞祖師弘法淨土之成效北峪口村的一塊殘碑刻有「大陵縣文谷都」,說明北峪口村即文谷都領首「文谷村」;而「文谷寨」即高僧崖古遺蹟,崖下虎喊溝永安寺明代永樂《重修永安寺》殘碑刻有「······南邊文谷寨頂山秀麗而崔巍,西有蒸餅卯巔峰而······」可以印證。第三種文倚村為「文谷村」,明清縣誌村名未見此說,而北峪口即「文谷村」為文谷都領屬一直存在。第二觀點經王化倫先生的論斷,進一步縮小了曇鸞墓遺址的疑存範圍。
  • 你的三世因果,非常準!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試圖贏得所有人的認可用一顆善良的心對待他人就好富,不代表能富一輩子窮,只要努力也不會窮一輩子不要目中無人,不要看輕任何人何況今生擁有的一切,到最後都是虛無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有修養有能力風水輪流轉,因果有輪迴
  • 泰國奇人傳:百年前泰國神醫阿贊公扎親孫,大城府神僧龍婆烏東
    寺廟風景圖龍婆烏東是阿贊公扎的親孫子(當然他還有四個兄弟姐妹,不然公扎家族就絕了後了)師傅從小就非常聰明,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小時候曾經和大城府高僧帕阿贊yee(阿贊公扎徒弟)符管王龍婆thiam學習佛法和基礎的法術。
  • 佛說三世因果經(輪迴太可怕)
    善男信女聽言因,聽念三世因果經。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實非輕。         今世做官為何因?三世黃金裝佛身。         三世修來今世受,紫袍玉帶佛前求。
  •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十一
    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故維摩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又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又論雲。譬如嬰兒不得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附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