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深度分析 上海美國研究
「英國並非無辜」是此次英國反種族主義抗議的口號之一
46歲的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德裡克·肖文 (Derek Chauvin)殺害事件事發以來已經一個月有餘,這一事件不僅在美國幾十個城市引發反種族主義的 「黑人的命也是命」 抗議活動,也已經演變成一場反對系統性和制度性種族主義的全球運動。本文將探討抗議運動對英國的三大影響,即對警察暴行和種族主義的抗議、最近引發的關於在學校教授英國歷史和殖民主義的辯論,以及關於系統性種族主義和社會經濟不平等的廣泛抗議。
警察過度使用暴力
美國的抗議活動發生以後,在英國各地的城市街頭,也出現了反種族主義抗議,這不僅是因為喬治·弗洛伊德的死,還因為他們認為英國警察部隊和其他英國機構也存在系統性種族主義。英國反種族主義抗議者聲稱,英國警察部隊和美國警察部隊一樣都是種族主義者。
1993年,一個名叫史蒂芬·勞倫斯 (Stephen Lawrence) 的英國黑人少年在倫敦的一次出於種族動機的襲擊中被謀殺。倫敦警察局對此案進行了調查,逮捕了5名嫌疑人,但沒有受到指控。以威廉·麥克弗森爵士(Sir William Macpherson)為首對警方最初行動的公開調查得出結論,倫敦警察局是「體制上的種族主義者」。報告提出了70多條關於警察、刑法和刑事司法系統改革的建議,但尚未實施。
最近在英國發生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活動也進一步反映出英國一直缺乏有意義的變革,警察部隊中存在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只有1.3%的警察是黑人,儘管黑人佔總人口的3.6%。在2018年和2019年,黑人被警察攔截和搜查的可能性是白人的8倍。有數據顯示,警察對黑人使用武力的可能性是白人的5倍左右。此外,黑人在警方拘留下死亡的可能性是白人的兩倍多。英國警察部隊中的種族主義問題顯然還沒有消失。英國的大規模抗議活動表明,這場緣起於美國的反種族主義運動已經不僅僅只是美國警察中的種族主義,而是關係到在不少國家實現種族平等和社會正義。
抗議者給英國政府提出11大「訴求」
英國殖民歷史教育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運動也引發了一場關於英國殖民歷史和大英帝國教學的新辯論。大多數英國人仍然認為大英帝國是值得驕傲的,而不是可恥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者聲稱,英國兒童正被賦予一個扭曲的英國歷史版本,該版本沒有充分闡釋英國的殖民主義和在全球非洲奴隸貿易中的重要作用。雖然英國自豪地慶祝1833年廢除奴隸製法案的通過,但它沒有充分承認自己在奴隸制犯罪中的作用以及於奴隸貿易中獲得的好處。
近日,英國關於公共場所雕像的地位,尤其是前英帝國主義者和奴隸販子的雕像的地位展開了一場巨大的社會和公民辯論。6月7日,在布裡斯託市的一次「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活動中,前保守黨議員兼奴隸販子愛德華·科爾斯頓(Edward Colston)的雕像被推入布裡斯託港,隨後又被當地議會撈出來放在當地博物館。這是一個象徵性的時刻,因為布裡斯託當地居民決定,不應該用雕像來紀念前奴隸販子,因為他們在城市的慈善事業是基於他們參與奴隸貿易剝削而來的財富。
抗議者將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雕像推進布裡斯託港
議會廣場的溫斯頓·邱吉爾雕像遭到破壞,名字下面被噴上了「是一個種族主義者」的字樣
與此同時,英國二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議會廣場的雕像也遭人破壞,他的名字下面被噴上了「是一個種族主義者」的字樣。抗議者聲稱,邱吉爾在英國教育系統中的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傾向不但沒有得到解決,還毫不含糊地得到正面描繪,這象徵著英國教育系統中存在種族主義傾向的根本問題。這些事件的發生引發了一場關於各種雕像以及這些雕像是否應該保留或移除的全國辯論。
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呼籲對倫敦所有雕像進行審查,以評估這些雕像是否與奴隸貿易有關聯,以及是否應將其拆除。關於雕像地位的爭論重新點燃了自2016年投票脫離歐盟以來困擾英國的所謂 「文化戰爭」。
英國奈及利亞裔演員約翰·波耶加(John Boyega)在海德公園的BLM抗議活動中發表講話
系統性種族主義與社會不平等英國黑人和 「黑人的命也是命」 運動的不滿不僅僅涉及到警察的過度暴力。許多英國黑人認為,英國的機構對他們是歧視性的,與其他群體相比,他們想在英國獲得成功要難得多。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發現,英國白人家庭的收入比黑人家庭高出63%,而且這差距還正在擴大。經濟不景氣導致黑人群體更加絕望,犯罪數量上升。
黑人由於受到歧視而面臨的經濟痛苦使他們更有可能訴諸犯罪來養家餬口,從而使人們產生黑人更加暴力的刻板印象。抗議者呼籲對英國的經濟政策體制進行改革,以減輕貧困,而不要訴諸種族主義。
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實施的緊縮政策以來,英國的不平等現象在過去十年中不斷加劇。對青年俱樂部和圖書館等公共服務的削減極大地傷害了英國的少數族裔。在「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活動中表達的大部分憤怒反映了人們對經濟停滯、不平等和經濟困難的沮喪情緒。
英國的這些大規模的抗議活動是否會導致經濟體系發生變化?鑑於保守黨在2019年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勝,這彷佛不太可能。不過,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在喬治·弗洛伊德遇害後宣布,將對英國的種族不平等問題進行一次重大審查。詹森首相表示,在解決英國的系統性種族主義問題上,「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鑑於詹森先前的一些言論被認為是種族主義或冒犯性的,有人懷疑政府對付種族主義的行動將與他們的言論一樣強烈。鮑裡斯·詹森仍然非常明確地表示,他反對拆毀雕像,認為這是導致種族不平等的一種形式,這使他與 「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大部分主張者發生衝突。
結語
明尼蘇達州黑人喬治·弗洛伊德遇害事件的全球影響是巨大的,尤其對英國社會的影響是劇烈的。儘管抗議活動的數量和兇猛程度以後可能會減少,但有關英國種族、平等和正義的討論才剛剛開始。「黑人的命也是命」 運動在過去一個月裡獲得了更多的支持,要求經濟和社會徹底改革的呼聲不會消失。這一悲慘事件是否會成為導火索,使英國徹底重新審視其殖民歷史和導致黑人面臨警察和其他社會機構歧視的系統性種族主義,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
本文作者:Jonah Kaplan(孔志努),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助理,現就讀於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原標題:《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運動對英國的影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