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善奉行」心得安寧,為何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智慧的能源?

2021-01-07 大茶經

為何說「眾善奉行」心得安寧,為何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人類智慧的能源呢?

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是東方最有影響的兩種文化體系 ,兩千多年以來兩種文化始終存在著密切的對話與交流。 正像這兩種文化體系是由許多不同的領域構成 ,它們之間的對話,也表現在宗教、哲學、藝術、文學、民俗、倫理等許多不同的方面。

特別是宗教文化方面 ,中印兩種文化體系在中國進行了長期的對話 ,在佛教文化的影響下,古賢大德在千年以來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智慧。如本土道教文化提倡的「精氣神」,這都是人類精神能源的體現;佛教提倡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更是一種精神能源的開發。

2007年當代高僧淨慧長老曾在開示中,就說到「精神能源的保護與開發」這一問題做了闡述。本文就通過長老的內容來探討所謂的精神能源保護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那麼什麼是精神能源呢?

什麼是精神能源呢?淨慧長老曾開示說:「精神能源就是我們從修習善法當中所獲得的種種功德。國家所提倡的「八榮八恥」,是精神能源;佛教提倡修戒定慧三學,更是精神能源。不過從根本上講,精神能源應該是主動的,應該是從生命自身中開發潛在的能量。潛在的能量,就是七覺支和八正道中的擇法和正見,也就是無漏的大智大慧和無漏的大慈悲。這才是我們人類真正的精神能源。」

為什麼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人類的精神智慧能源呢?如果是學佛修行的人,應該知道,佛家的七覺支擇佛就是智慧,以智慧與覺悟為本;正見,就是佛家四聖諦的道理。那為什麼說修佛家的「戒定慧」三學是開發人類的精神能源呢?

淨慧長老曾在禪修活動時就做了比喻,禪修也是在開發每個人的精神能源。他說禪修的人要做兩件事:「一是要做好心靈的環保工作,這可以叫做「諸惡莫作」;二是要開發精神能源,這可以叫「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者,搞好心靈環保;眾善奉行者,開發精神能源。」

「一思善,一思惡」是心靈環保的關鍵《六祖壇經》中六祖慧能大師說:「不思一切善,不思一切惡」這是禪淨的方法。如果說「諸惡莫作」的道理心靈的保護工作,「一思善,一思惡」就是我們潛在的關鍵。一思善即起心動念都是善,我們的心靈就可以得到安定;一思惡即起心動念是作惡,我們的心靈固然洶湧其惡性,不得安寧。如此以來,心靈如何能得到環保呢?

眾善奉行,如何心得安平?所謂心若不善,是名偽善;斷惡向善,是名修善。積德行善,是名種善;勸人為善,是名揚善;眾善奉行,欣樂安平。「眾善奉行」者更是心能心得安寧,心平者才能真正的精神能源的開發。他說傳述的思想是正知正見的,是正能量的。

所以淨慧長老說「精神能源一方面是要開發,另一方面也要保護。從積極的方面來說是開發,從消極的方面來說是保護。」近年來,人們對道家「精氣神」一直提倡是一個道理。就如說精氣神虧損了,消耗得太多了,那人們就會多病。所以要懂得保護我們已有的精神能源。然後,要進一步地來開發深層次的、高濃度的、能力非常強大的精神能源,用佛教的話來說,那就是無漏的智慧、無漏的功德。

相關焦點

  • 徹悟戒定慧三學:禪修者的必經之路,修持開悟的根本法門
    徹悟戒定慧三學:禪修者的必經之路,修持開悟的根本法門 | 文 青衫文齋戒定慧合稱為三學。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學是循序漸進的關係,修行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完善了品德才能讓自己的心平靜,只有內心平靜了,才能進一步提升智慧。
  • 戒定慧是學佛的基礎,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何以說此三學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為釋迦世尊的根本教法,本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所謂「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者是。修道修的是八正道,而八正道則攝於戒定慧三學之內,如下表所示: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
  • 八關齋戒 心保和尚講說戒定慧
    文/人間社記者知意、廖麗珠、黃令蕙臺北報導「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佛光山臺北道場十二日八關齋戒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講說「戒定慧」三學,包含臺北青年書院學員等逾七百位信眾聆聽。「戒,不論對出家眾或在家眾,都非常重要。」戒不是束縛,而是提醒,也是保護。佛陀建立僧團十二年後,以「隨犯隨制」方式制定戒法。
  • 專攻的人具足戒定慧三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不是把治亂的根源說出來了嗎?「性本善」的「善」不是善惡的善,遠離兩邊,中道不立,這叫「至善」,這是真善,那是圓滿的性德。我們不肯專一,不肯專攻,看到別人學很多東西,唯恐我比不上別人,錯了!你要是專攻,你出人頭地,雜修的決定不能跟你相比。專攻的人具足戒定慧三學,雜學的人戒定慧三學徹底被破壞了,他怎麼會成就?
  • 禪定是戒定慧三學的中心樞紐
    氣功的目的是強身健體、開發潛能、祛病延壽。真正好的氣功功法都可找到與道教或佛教的源流關係。氣功修持者了解佛家禪定和道家丹功將有助於氣功修持的逐步深入,也能有助於欲學氣功者在社會上眾多的功法中,認識和選擇適合於自己修持的功法。佛學就是戒、定、慧三學,佛家修持亦即三學的修持。
  • 戒定慧三學相輔相成 - 妙祥法師
    佛法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既然是三無漏學,我們往往有一種概念,就是先修戒律,然後再修禪定,修禪定再發慧,這個修行程序是這樣。但是我們更應該知道戒裡有定、有慧;定中有戒、有慧;慧裡也包括定和戒,它每一點都圓滿。但是學戒的時候,我們要以戒律為主,戒律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的定。定又是什麼呢?同樣也是戒。佛在《楞嚴經》裡講,攝心為戒。
  • 惠能大師和神秀大師對戒定慧的看法
    戒學可以對治貪慾,慧學可以對治愚痴,定學可以對治瞋恚;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佛法的根本。因此,說起佛教,所謂三藏十二部經典,汗牛充棟,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出戒、定、慧三學。  戒是防非止惡的意思。在佛教裡,有五戒、十戒、菩薩六重四十八輕戒、比丘兩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等。戒可以防非止惡,可以端正身心,可以規範行止。
  • 「攝心為戒;戒則入靜;靜而生定;定能開慧」!
    「攝心為戒;戒則入靜;靜而生定;定能開慧」。---琮瑞道人戒是生活規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為了攝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緊攝六根讓思維平靜,才能因戒入靜,戒律是一種表面上的形式,靜則明,明定自然生慧。一個人只有心靈沉靜,定力才能強大,智慧也會由此而來。
  • 戒定慧三學(淨空老和尚開示)
    佛教導我們,重要的原則就是戒定慧。以什麼為中心?以定為中心,以定為樞紐。定是什麼?
  • 禪定和智慧從來不是一對親兄弟,他們從來就是一體不二的存在啊!
    但的確不敢妄論戒法!有志於學戒的善信們還是就近依止一位師父好好修學為好!因為這個「戒律」有的部分其實是不允許公開講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在漢傳佛教體系裡是不允許在家眾聽聞的。而在家五戒以及八關齋戒大家好自受持就可以了。多說也無益!至於菩薩戒,可能終其一生我們也不可能圓滿行持!你看很有意思!其實菩薩戒是諸戒當中最難行持的,而菩薩戒又是盡未來際不待緣緣而授的!
  • 大明寺舉辦佛學講座 慧倫法師談人間佛教戒定慧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1年7月9日,國際佛光會苗三分會在大明寺禮請佛光山弘講師慧倫法師做了一堂「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佛學講座,吸引120位信眾歡喜聆聽。慧倫法師引用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闡述「人間佛教」的定義:「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講到,人間佛教是以佛陀對人間的教化、開示,透過佛法的聞思修來淨化我們的思想,用正道規劃我們的生活;人間佛教就是要吾人重視生活的樂趣,擁有淨化的財富,享受正當的娛樂,胸懷慈悲的處事,也就是要把佛教落實在人間,凡是有助於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的都是人間佛教。
  • 佛門「定慧雙修」和「福慧雙修」的提法,很有意味,你覺得呢?
    他說:「出家人講究『福慧雙修』。佛教認為,今生生活好,是前世積德修福的結果;但今世如不積德修福,揮霍浪費,又影響到來世的福分。所以今生生活好了,也要勤儉節約,不要吃喝玩樂花天酒地,仍當修福積德,修修來世。修福之外,還要多讀書,廣見博聞,開發智慧,這樣便心地照亮,不然昏昏暗暗,不眀事理,終歸是苦境迷途。」俄而談話結束,各奔東西。
  • 華嚴經中的智慧|清淨其心,永離嗔恚
    修戒定慧如果說,感覺從心上著手過於縹緲,有難度,那我們來看看足以身體力行的、實踐可為的辦法。《永嘉禪宗集注》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蕅益大師在《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亦提此句,其他典籍中也很多見,可知戒定慧三學確實歷來可行。諸惡莫作即守戒。戒就是改掉毛病,改掉習慣,改掉脾氣,去掉貪和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習慣,或者是脾氣,「我這個人就是直,有啥說啥」,這在社會上是否能行呢?
  • 清涼學堂|戒 律
    佛陀臨涅槃時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佛陀入滅以後,戒律一直維繫著教團的慧命。戒,是自發心的遵守規律;律,則含有他律規範之意。戒律不僅被奉為三藏之一,更是三學之首。佛陀一切經教,皆不出戒定慧三學,戒有防非止惡的功用,為修持之首要,依戒生定,依定發慧,慧可破惑證真,以此成佛。《菩薩瓔珞本業經》說:「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 佛說:幾年後企業守規矩的老實人還在,精於算計聰明人沒了蹤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教戒律總的原理原則,我們學佛的同修,尤其剛開始修學的出家人、在家居士應該從「持戒」入門,持戒狹義的說是佛陀的教誨,制定的規矩。廣義的來說包括國家的法律,地方上的規章制度,民間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等等,都要遵守,這才是持戒的人。
  • 佛教:學佛學什麼?
    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
  • 戒定慧三學並重 法鼓山聖嚴書院將增16處初階佛學班
    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聖嚴書院將於2010年6月1日起,在臺灣臺北、臺中、臺南三地增加16處初階佛學新班。「聖嚴書院佛學班」,最初於高屏地區舉辦。自2007年開始,法鼓山僧團即延續其以聖嚴法師思想為學習典範的特性,正式命名為「聖嚴書院」,並納於信眾教育學習課程。目前佛學班開課數已超過百場,有近千民眾順利圓滿第一屆初階課程。
  • 三界火宅,眾苦流轉,誰濟以安寧?《三寶歌》淺釋
    文章分為三篇——〈佛寶歌〉、〈法寶歌〉、〈僧寶歌〉,並將陸續載出。佛寶歌歌詞「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啟以光明?眾生於生死海中浮沉,或上升天上、人間,或下墜三途。流轉不息,在無明作生死大夢,佛法稱之為「長夜」,所謂 「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
  • 淨空法師:真正學佛,就是用戒定慧的手段,達到清淨平等覺的境界
    他說「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來比喻佛的身體、佛的外表,顯示出智慧光明,而且非常明顯,讓人人都能感覺到。「外照之光顯影,暢在鏡內,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顏,故云表裡」,表是外表,裡是內裡,內裡面充滿了德行智慧,外面就放光,這通常稱為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