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攻的人具足戒定慧三學

2021-02-08 同願往西方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二O集)  

2001/2/2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12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六面,倒數第三行:

【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這個『』是講「五力」。前面說過「五根」,五根增長,它就產生力量,所以稱之為五力」。這五條名稱跟五根相同:信、進、念、定、慧。每一條我們都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還要認真努力去學習,這樣才能得到受用。

第一條是「信根」。我現在在此地跟諸位介紹的教材,是取自於《教乘法數》。最近好像《教乘法數》印出來了,印的本子很理想,同學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拿一部。只是前面排列順序差了一點,這是當初我沒有注意到,都是由工廠裡面去做。一本書展開,第一篇應當是序文,它是雍正的序文,用紅色的顏色印的,那個要擺在前面,序文後面才能排目錄。我看現在這個本子,目錄排在前面,序文排在後面,這個顛倒了。像這些地方,這是常識,都應當有的,讀書人哪裡說這個常識沒有?這個是說不過去的。現在印的數量不多,只有一千本,是我們自己用,不對外流通。所以大家應該曉得,以後要印書的時候,要留意,不要給人家看笑話。

五根第一個是「信根」,第二個是「」,後面是「念、定、慧」。信根增長,就成為力了。信力的解釋:「信根增長故,能破疑障」,信就不懷疑了我們今天信有沒有力?沒有力。不但沒有力,可能連根都沒有。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懷疑,怎麼能成就?古人說得非常好,可是我們不相信。今天這個世界之動亂、人心之壞,史無前例,將來在歷史上是大亂之世。動亂的根源在哪裡?如果找不到這個因素,不能把動亂的根源消除,這個社會怎麼會安定?世界哪裡有和平?

這個根源,古人一句話就說出來了,我們不但是不相信,天天念這個話也沒想到。在中國古代,童蒙念的《三字經》,《三字經》前面第一句就是世間治亂的根本。誰相信?那都是節錄聖賢人精要的教誨,是精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不是把治亂的根源說出來了嗎?「性本善」的「不是善惡的善,遠離兩邊,中道不立,這叫「至善」,這是真善,那是圓滿的性德。所以說「性相近」,性是一樣的,一切眾生本性都一樣,本性裡頭具足圓滿的智慧,具足圓滿的德能,所以「生佛不二」,眾生跟佛絲毫差別都沒有為什麼會有差別?後頭一句,「習相遠」,習是習慣,那是習性不是本性,習性就不一樣了。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習性。

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裡?教育的目的是教我們親近聖賢。我們的習性,如果親近聖賢,人不知不覺就變成聖賢,這是教育的薰陶。我們天天跟佛在一起,不知不覺就成佛了。天天跟菩薩在一起,不知不覺就變成菩薩了。天天跟惡道在一起,也不知不覺就變成惡道了。鬼道是貪心,地獄是瞋恚,畜生是愚痴,跟這些人天天在一起,他就染上貪瞋痴,就變成惡道了。

教育重要!我們看看今天社會的教育。在家裡面,父母教什麼?在學校,老師教什麼?在社會,你天天看的報紙、雜誌,電視、電影,這是社會教育,它教的是什麼?再看看宗教,宗教是聖賢教育,現在宗教裡面教的是什麼?我們就知道,這個世間動亂的根源就找到了。對治,就要從根本上著手,原來這是個教育問題!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常講,這不是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不了;這也不是軍事問題,武力解決不了;也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科技問題,都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教育問題。

所以古今中外的聖哲、聖人、神人,他幹什麼?教育。在這個世間他不選擇其它行業,他選擇教育。為什麼?救世救人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選擇這個行業,我們是用什麼心、用什麼志向來選擇的?如果也是為名聞利養,你走的是三途的道路,而且是非常非常嚴重為什麼說非常重?你把聖賢的教學扭曲了,你把聖賢的教誨錯用了,誤導一切眾生,這是罪上加罪這個行業是神聖的行業,是大聖大賢的行業,我們要清楚!我們沒有做好,就是佛菩薩的罪人,果報肯定在阿鼻地獄。

所以,凡是有智慧的人,決定不會勸人出家。勸人出家,他如果將來修得不好,打著佛法的旗號做貪瞋痴慢、自私自利的勾當,將來墮阿鼻地獄,勸人出家的人他要負因果責任,誰敢做這個事情?只有愚痴無知的人他敢做,稍稍頭腦清醒的人,決定不敢勸人從事這個行業。可以勸你學佛。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勸人學佛、勸人皈依,決定不勸人受五戒,出家就更不必說了,絕對不勸人。你要發心出家,他問:「你為什麼要發心出家?」勸你回頭。

太難了!出家就是作佛,出家就是犧牲自己,救度一切眾生。自己要給眾生做好榜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天人的模範。出家人稱為「天人師」,不但是人間的老師,還是老師中最好的表率、最好的榜樣,是六道裡頭諸天的老師,天王看到你都要向你學習。我有什麼東西讓他學習?

我們現在不管你出家動機如何,你現在已經出家了,已經出家你就懂得這些道理,要認真努力修學。出家人一生兩樁事情一個弘法,一個護法弘法的擔任教學,講經說法護法的就是道場裡面的行政工作、事務工作,我們沒有僱請外面人來做,我們自己做,弘護一體。護法的人照顧弘法的同學,在事務方面,儘量減輕他們的工作量,讓他有時間去讀書、去讀經、去進修,在事務、勞動工作上我們多承擔一些,這是內護。就像一個學校,弘法的是教員,負責上課的,護法的是職員,教、職員地位是平等的,教職員是一體的,關係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古人教給我們「教之道,貴以專」,《三字經》上頭有的,我們相信不相信?我們不肯專一,不肯專攻,看到別人學很多東西,唯恐我比不上別人,錯了!你要是專攻,你出人頭地,雜修的決定不能跟你相比。專攻的人具足戒定慧三學雜學的人戒定慧三學徹底被破壞了,他怎麼會成就?我們今天佛學院的教學就糟了,模仿學校一些課程的排列、教學的方法,所以戒定慧三學全無,不但信力沒有,信根都沒有。這跟古人教學完全不一樣,古人確實是「貴以專」你跟老師學東西,決定只學一門,決定不可能同時學兩門。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在臺中講經教學,他對這個限制非常嚴格,學生只能學一門。確實有天分的人、有能力的人,才準許你同時學兩門。學三門沒有過的,決定做不到。而且同時學兩門,這兩門一定相輔相成的,這兩門決定不是背道而馳的。都有原則

但是現在人不相信,現在人看看別人都是學那麼多東西、讀那麼多東西,所以他不信!我常講:「不信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他不信有什麼法子?《三字經》上的每一句話,不是一個人講的,累積古聖先賢無量劫的經驗教誨,不是一個人說的在中國,幾千年來祖祖相傳,這麼一個原則今天我們信沒有根,哪來的力?信有力就破疑障,破疑、破障,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決定沒有疑惑。「」是什麼?外面來的障礙,也就是今天講「受一切人事物的影響」,就產生障礙了。決定不受外力的影響,這是除障,自己的道德、學問天天在增長。

功課可以定幾門,要一門一門的學,不可以同時在一起學。我們為自己道場常住的同修選了七門功課,七門功課不是教你同時學的,一樣一樣的學,貴以專!先學哪一樣,這個沒有關係,你可以選擇;次第個人自己可以選擇,不必要相同。我們定的七門,甲喜歡《無量壽經》,他可以先專攻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學會了,再學第二部。這一部沒有學會,不學第二部。學會,怎麼叫「會」?現在這個標準也降到最低了,李老師的標準:「你上臺能講才算會,你沒有上臺講過一遍不算。他的標準是最低限度的標準,要上臺從頭到尾講過一遍,這個算你學會了。

我往年跟他學習,在經驗當中,我深深感覺得一遍不夠。我在學習的班上,也等於班長一樣,同學們對我都很尊重,我向老師提出來:「這是我的意思,我不能夠要求別人。我要講十遍才算是會。」李老師點頭。學一部經講一遍不行,要連續不斷講十遍。上一次河南開封史居士到這邊來,你們大家也都跟他見過面了,他要求出家,要我給他剃度。找得我沒有法子,賴住了,推都推不掉,我給他一個條件:「你在一年之內,把《無量壽經》講十遍,我給你剃度。」上個星期打電話給我,他已經講了五遍,他說:「在一年當中一定可以完成。」「行!你能把《無量壽經》在一年當中講十遍,你來找我,我給你剃度。

我們要知道這個基本的道理,要有信心!一樣一樣的學,哪怕一生當中我只學會一部,你都是成就一生當中一部都不會,那就很慚愧,沒有成就!在家同修,老實念佛可以求往生;出家,一部經論都沒有學會,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大眾的供養。在家信徒恭恭敬敬的四事供養,為的是什麼?說老實話,今天我們出家同修,三毒煩惱太重,貪心太重,痴心、嫉妒瞋恨心沒有放下,所以古聖先賢的教誨聽不進去,不肯一門深入。學一樣不甘心,「別人懂得那麼多,我懂得要比他更多」,結果到最後是一竅都不通,什麼也不懂。

古德所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他不相信。真的,一經通了,其它一切沒有不貫通的,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明了,不需要學習。可是古聖先賢說的話是真理,現在人不相信真理,認假不認真,這就沒有法子了,所以疑障永遠破不了,功夫怎麼能夠得力?我們說到「五根」,實在說「五力」還是在「五根」上用功,有根而後才有力,根都沒有哪來的力?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十念法」,你真的好好的去念,一兩個星期就感覺到效果,就能感受出來

淨空老法師十念法詳解(點擊查看)

👉👉👉十念法 👈👈👈

念佛原來是這個念法

學佛文集匯總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漢語拼音版)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視頻領讀版)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有聲書)

👉勸人學佛,從認識佛教下手

👉細講《弟子規》全集目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目錄

👉淨空老法師講解太上感應篇(1-50集)

👉佛說十善業道經 目錄(1-100集)

👉了凡四訓 全集目錄

👉淨修捷要報恩談 合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目錄

👉無量壽經玄義(匯總)

👉《靜老說的話》匯總

👉無量壽經·親聞記 有聲書(合集目錄)

👉淨空老法師:怎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西方確指 (匯總)

👉地藏菩薩本願經 合集

👉釋自了法師專輯

念佛隨身聽

👇👇👇

 聆聽淨公恩師慈悲恭念

佛念眾生,比眾生念佛,當切百千萬倍。

                                            印光大師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

若歡喜,恭請您點擊上方綠標,與老法師一同念佛十聲,回向法界眾生

若有批評建議,請您下方留言指教

註:

本公眾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商業合作

本公眾號沒有加粉點讚之需求,且五十年內不考慮轉讓,敬請周知

誠願一切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從第一集看起: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徹悟戒定慧三學:禪修者的必經之路,修持開悟的根本法門
    徹悟戒定慧三學:禪修者的必經之路,修持開悟的根本法門 | 文 青衫文齋戒定慧合稱為三學。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學是循序漸進的關係,修行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完善了品德才能讓自己的心平靜,只有內心平靜了,才能進一步提升智慧。
  • 禪定是戒定慧三學的中心樞紐
    氣功修持者了解佛家禪定和道家丹功將有助於氣功修持的逐步深入,也能有助於欲學氣功者在社會上眾多的功法中,認識和選擇適合於自己修持的功法。佛學就是戒、定、慧三學,佛家修持亦即三學的修持。佛教中,無論小乘、大乘、顯教、密教,無論入世法、出世法,無論哪一宗派、哪一法門,都要修持三學,而三學的中心樞紐則是禪定一門。
  • 「眾善奉行」心得安寧,為何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智慧的能源?
    為何說「眾善奉行」心得安寧,為何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人類智慧的能源呢?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是東方最有影響的兩種文化體系 ,兩千多年以來兩種文化始終存在著密切的對話與交流。如本土道教文化提倡的「精氣神」,這都是人類精神能源的體現;佛教提倡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更是一種精神能源的開發。2007年當代高僧淨慧長老曾在開示中,就說到「精神能源的保護與開發」這一問題做了闡述。本文就通過長老的內容來探討所謂的精神能源保護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那麼什麼是精神能源呢?什麼是精神能源呢?
  • 《童蒙止觀》若人成就定慧之法 斯乃自利利人 法皆具足 042 視頻
    【若人成就定慧之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 八關齋戒 心保和尚講說戒定慧
    文/人間社記者知意、廖麗珠、黃令蕙臺北報導「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佛光山臺北道場十二日八關齋戒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講說「戒定慧」三學,包含臺北青年書院學員等逾七百位信眾聆聽。「戒,不論對出家眾或在家眾,都非常重要。」戒不是束縛,而是提醒,也是保護。佛陀建立僧團十二年後,以「隨犯隨制」方式制定戒法。
  • 戒定慧三學(淨空老和尚開示)
    佛教導我們,重要的原則就是戒定慧。以什麼為中心?以定為中心,以定為樞紐。定是什麼?
  • 佛教:「戒定真香」是什麼意思?
    在寺院活動場所,尤其是有法會的時候,我們一般都能看到有出家師父兩手恭敬地端著放有「戒定真香」字樣的黃色幡布,上面放有香爐和香支,迎請主法大和尚拈香主法。那麼大家理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簡要普及一下這些佛學常識。
  • 戒定慧是學佛的基礎,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何以說此三學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為釋迦世尊的根本教法,本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所謂「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者是。修道修的是八正道,而八正道則攝於戒定慧三學之內,如下表所示: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
  • 大明寺舉辦佛學講座 慧倫法師談人間佛教戒定慧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1年7月9日,國際佛光會苗三分會在大明寺禮請佛光山弘講師慧倫法師做了一堂「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佛學講座,吸引120位信眾歡喜聆聽。慧倫法師引用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闡述「人間佛教」的定義:「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講到,人間佛教是以佛陀對人間的教化、開示,透過佛法的聞思修來淨化我們的思想,用正道規劃我們的生活;人間佛教就是要吾人重視生活的樂趣,擁有淨化的財富,享受正當的娛樂,胸懷慈悲的處事,也就是要把佛教落實在人間,凡是有助於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的都是人間佛教。
  • 戒定慧三學相輔相成 - 妙祥法師
    佛法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既然是三無漏學,我們往往有一種概念,就是先修戒律,然後再修禪定,修禪定再發慧,這個修行程序是這樣。但是我們更應該知道戒裡有定、有慧;定中有戒、有慧;慧裡也包括定和戒,它每一點都圓滿。但是學戒的時候,我們要以戒律為主,戒律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的定。定又是什麼呢?同樣也是戒。佛在《楞嚴經》裡講,攝心為戒。
  • 戒定慧三學並重 法鼓山聖嚴書院將增16處初階佛學班
    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聖嚴書院將於2010年6月1日起,在臺灣臺北、臺中、臺南三地增加16處初階佛學新班。「聖嚴書院佛學班」,最初於高屏地區舉辦。自2007年開始,法鼓山僧團即延續其以聖嚴法師思想為學習典範的特性,正式命名為「聖嚴書院」,並納於信眾教育學習課程。目前佛學班開課數已超過百場,有近千民眾順利圓滿第一屆初階課程。
  • 圓瑛大師《勸修念佛法門》第九:念佛具足三學
    第九: 念佛具足三學  念佛有四種:一、實相念佛。依實相理,念法身佛。
  • 佛門「定慧雙修」和「福慧雙修」的提法,很有意味,你覺得呢?
    在這方面,佛門「定慧雙修」和「福慧雙修」的提法,很有意味。福慧雙修」離不開「定慧雙修」。佛門戒、定、慧「三學」,「戒」是「止惡不更作」,為一切善行的根本;「定」為戒的升華,因為這時已經塵心不染,所以可以視為斷惑證真的依止;慧為般若智慧,是入於一切功德的先導。
  • 貪嗔痴、戒定慧、斷舍離
    可是接下來就會問到「貪嗔痴、戒定慧、斷舍離」是什麼意思,我臨時起意,不如在百家號上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裡的智慧。學佛、信佛、禮佛貪嗔痴視為三毒,首先如何正確認識這三毒,我們簡單地展開一下。貪謂之人的貪念,欲望,也屬於人性的劣根,在順境時對所求事物的不滿引起的,內心極其想要、非要達到滿足,得不到便不甘願;要控制貪念、貪慾,不能被其所吞噬。
  • 佛學教本·律宗 (二)談止持、作持、四分律及具足戒的八段五篇
    第三及第四分內,又 分為二十犍度 (10),今列表於左:八、具足戒分八段五篇比丘及比丘尼二部戒本,名具足戒,簡稱具戒,受具足戒,亦間稱受具。其中分為八段,即一、波羅夷, 譯為斷頭,是極重罪 (11),二、僧殘,是殘命義,必持眾僧行懺悔法而救之。
  • 《沙門果經》佛陀教導「三學修持」 止息生命之「苦」
    這種漸修道又可歸納成三學的修持次第: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和增上慧學。透過三學的修持,我們將得以淨除煩惱,解脫輪迴之苦,得證滅諦。《沙門果經》中停止輪迴的方法首先,修學須以信、戒為基,作為引入定慧的方便。戒(梵ZIla,音譯尸羅)是善的習性。
  • 意識到貪嗔痴,自己都佔了,真的是要勤修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關於「戒定慧」:定與慧如同燈與光的關係,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是不二的。當我們內心沒有煩惱的心理時,就是戒。如如不動,就是定。當我們去做利益眾生之事,就會產生慧。一切立足並指向覺悟的本性,立足於正知正念下,戒定慧就會成為一體,不是彼此孤立的。
  • 惠能大師和神秀大師對戒定慧的看法
    戒學可以對治貪慾,慧學可以對治愚痴,定學可以對治瞋恚;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佛法的根本。因此,說起佛教,所謂三藏十二部經典,汗牛充棟,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出戒、定、慧三學。  戒是防非止惡的意思。在佛教裡,有五戒、十戒、菩薩六重四十八輕戒、比丘兩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等。戒可以防非止惡,可以端正身心,可以規範行止。
  • 佛教:聽地藏教誨,勤修戒定慧,去除貪嗔痴,遠離三惡道
    所以您若是境界很高,福慧具足,一心直奔成佛大道而去的話,那確實不用讀地藏經,但如果您學佛不久,或者自覺境界還不夠的話,那不妨多讀地藏經,而且一定要用心,才有妙用。那麼到底該如何避免墜入三惡道呢,其實地藏經總結出來一條十字真言——勤修戒定慧,消除貪嗔痴,只要您嚴格奉行,就不用擔心三惡道之苦。
  • 敦煌雷音寺2020年三壇大戒傳戒活動通啟
    (中佛會﹝2019﹞375號)批准,由甘肅省佛教協會主辦的傳授三壇大戒法會於2020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在敦煌雷音寺舉辦。此次傳戒法會將嚴格按照新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精神認真執行,歡迎條件具足的戒子報名參加。敦煌雷音寺,據莫高窟洞窟題記及敦煌遺書考證,其前身為西晉之「仙巖寺」,隋、唐時名「崇教寺」,五代、宋時名「大聖仙巖寺」,元代名「皇慶寺」,清代名「雷音寺」,寺名迭替,故址在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