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營位於新民市城區東3千米,坐落在東城街道城東社區。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他感到一方面東三省原有練軍不足依靠;另一方面也要將北洋勢力乘機伸入東北,乃奏準北洋陸軍三個混成協調駐東三省,其中第一混成協駐新民。第一混成協是由北洋陸軍第五、六鎮抽調兵力編成的。從第五鎮抽調步兵第十八標三個營、馬隊第五標第二營、炮隊第五標過山決炮第三營,從第六鎮抽調步兵第二十四標三個營、工程隊左隊、輜重隊右隊、步兵隊兩標六營,馬隊、炮隊各一營,工程、輜重各一隊,軍樂隊半隊。編制有統領、統帶、參謀、教練、管帶、軍械、軍需、軍法正、軍醫、隊官、排長等各級官長200人,加上兵、匠、夫役5000餘人。馮玉祥曾任該協某營營駙。
「新民毗連蒙直,遼河中貫。接翼奉錦,引吭營大,四塞之衝,兵家所必爭也。」所以該協除第十八標第二營駐黑山縣外,協司令部及所屬部隊均駐新民。為長久駐兵之計,就在縣城東購買民地,長寬各四裡。四周修土圍牆,內建協統衙署、兵營、子藥庫、修械所及祠堂,共洋瓦房、門樓及廠棚共170間,這就是新民東大營。
1909年(宣統元年),十二月,清政府加速推行在全國編成陸軍三十六鎮的建軍計劃。把第一混成協與奉天陸軍第一標、第二標合併,改編為暫編陸軍第二十鎮。第一混成協原有的步隊第十八標、第二十四標合編為第二十鎮第四十協。原有之馬、炮、工、輜各營隊改由鎮直轄。鎮司令部設於東大營,各部隊仍駐原地。1911年(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前,第二十鎮主力移駐灤州。1912年(民國元年)9月,由張作霖的奉天前路及奉天中路巡防隊改編的二十七師部也曾在東大營暫駐。後來由第二十鎮駐京榆工程處副官戴寶樹管理營垣。後交新民縣第一區區長李馮鳳經理一切。1925年(民國十四年),郭軍反奉時對該營有所破壞。1926年(民國十四年)4月,經第五師駐新留守處副官富延玉管理一年。1927年(民國十六年)5月,交李鳳接管,同年10月,鎮威上將軍公署軍務處處員孫德渭協同李風前往東大營清營房。
1928年(民國十七年),營內有土地1821畝,營內外有樹2700株。大部洋瓦房門窗均無,牆壁倒塌,破敗不堪,荒蕪一片。
現為新民經濟開發區,是城市新區建設的重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