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豐朝陽橋以東直至東山頭過去叫東大營,是石人溝河流域衝積而成的小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被譽為西豐產量最高的「地眼」之一。為了發展林業,防止水土流失,鼓勵植樹造林發展養蠶業,東大營一直是縣苗圃所在地,因這裡的土質肥沃,繁育的樹苗又多又壯,可以供全縣造林之用。過去是這樣,現在仍然發揮作用。老苗圃雖然幾易其名,但苗圃的功能一直沒有變。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西豐苗圃,但在哪裡並不知道。那時候父親在村裡幹活。有一年開春父親跟村裡的大車拉樹苗,很晚才回來。父親卸完樹苗後急忙把我叫到屋裡,從兜裡掏出一根麻花,分給我和弟弟們吃,這時我才知道父親起大早去了縣城,他們的樹苗是從縣苗圃拉回來的。
過去西豐是皇家圍場,到處都是樹木。打我記事時起就聽大人們說西豐是林業大縣,被稱為:「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小縣,為了保持生態環境,我們這裡一直實行封山育林政策,禁止牛羊進山放牧,保持生態可持續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家鄉。
在我上學的時候家裡分了一塊荒山,當時我們在山上栽了一些松樹,因為那時候我們還沒意識到樹木就是綠色銀行,在我參加工作後就把林子轉給了別人。快四十年過去了,我當年栽的樹已經長得碗口粗了,雖然這些樹已經不屬於我,但我知道這樹是我栽的,總有一些親切感。
不久前,我在翻看資料時發現西豐從建縣之初就開始重視植樹造林了,雖然100多年過去了,起起伏伏波波折折,但植樹造林始終沒有停止過。西豐苗圃從建縣時就有了,已經成為西豐林業發展的奠基石。都說西豐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之所以我們能夠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最不該忘記的就是一代代為植樹造林付出努力的人們。
縣誌上記載說,西豐原是皇家圍場林木漫山遍野,招墾後住戶隨時砍伐,外人亦多索取材,不數年間就已成為寥寥然。民國六年奉省令設立林業部門,並號召植樹造林,但效果並不太明顯,遂在民國十一年在縣東大營設立了苗圃,並制定了以種植柞樹為重點的促進養蠶業發展計劃,為日後西豐成為野蠶之鄉奠定了基礎。
當有人再提到東大營和老苗圃的時候很多人都已經陌生了。都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業是固土之本,生態是騰飛的翅膀。社會無論發展到何等地步,生態環境建設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保障,先輩將作為「地眼」的東大營設為苗圃應該是明智之舉!也是我們應該效法的。